分享
企业人才需求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魏昭辉.pdf
下载文档

ID:2312481

大小:714.55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企业 人才需求 高校 人才培养 模式 探究 魏昭辉
88 人才资源开发 2 0 2 3.1 魏昭辉实践表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人才资源需求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也同时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色。事实上,基于高校教育平台培养出的人才也比较符合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也开始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新时期新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敢于破局,必须实践创新,才能守正开拓。基于此,坚持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导向,明确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新目标,在高校人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优化、开拓创新,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一、企业人才需求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概述1.研究背景。不可否认,以社会用工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市场新趋势正在形成。一方面,企业对于新兴技术或技能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人力资源市场短期内又不能有效缓解这一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正在消退,在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落后于社会企业。对此,高校必须正视这一人才培养工作问题。现今,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领域的新技术交互演进,不仅催生了大量的新产品,而且衍生了诸多新职业。这一变革率先在企业内部产生,而后蔓延至高校人才教育。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认清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新趋势,坚持人才培养教育服务于社会人才需求,坚持实践,敢于创新,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贡献力量。2.人才培养模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目前来说,高校普遍采取的是两种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教育,一种是“通才教育”模式,一种是“专才教育”模式。一般意义上来说,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才教育”,注重对学生通识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夯实学生继续研读的基础知识;而专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专才教育”,但同时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专才教育”,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严格意义上来说,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基于现今的企业人才需求,“专才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与输出更有社会价值,而“通才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处于“过剩”状态。3.企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如,企业初创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扩张的,需要大量的实干人才,包括财务岗位、人力资源岗位、技术岗位,等等;企业成熟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是稳定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人事组织架构,甚至是精简部门和员工,对中高层的决策型人才需求量比较大,而对基层技能人员的需求开始减少。事实上,不论是企业处于哪一发展阶段,企业始终保持着人才的需求性,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比重有所变化。一方面,企业只有不断引企业人才需求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HR业态|DOI:10.19424/ki.41-1372/d.2023.02.0112 0 2 3.1 人才资源开发 89进新的人才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基于发展战略和目标及时调整人事组织才能降本增效。因此,企业人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首先,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发展壮大,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其次,随着企业市场业态的调整优化,企业对新兴业务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持续提升;最后,随着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企业对科研型、战略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事实上,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之快,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人才需求之变给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同时督促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二、企业人才需求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育不足。企业人才需求导向下,既要培养人才的理论水平,也要锻炼人才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对此,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反观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仍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完善。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锻炼成为教育教学的通病。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要学习各种通识理论课程,也同时要兼顾好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大一、大二期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生的学习精力比较充沛;然而,在大量枯燥的理论课程中消磨掉了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成为阻碍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如,电子信息专业、半导体专业、信息集成专业,等等,这些理工科类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不断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不是仅仅开设几门“半理论、半实践”的课程就能满足的。此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比较苛刻的,如果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只能“纸上谈兵”,绝不是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2.产教融合不深,协同培养不足。现今,高校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培养作用。实践中,很多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值得肯定。然而,也有一些高校在产教融合的探索上不得其法,甚至反而深受其害。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协同培养教育不足”。具体来说,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面向:一是面向产教融合的顶层规划,缺乏科学系统的统筹设计。一些高校在推行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工作时,急于求成,缺乏对产教融合教育项目的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和顶层规划,导致工作在推进中多处遇阻,难以发挥出产教融合的协同教育价值。二是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设计,缺乏打造精品课程的教研能力。一些高校在产教融合上重规划重理念,而缺乏实践行动力,不积极引进校外的优质产学资源,不积极组建产教课程教研团队,导致诸多工作停滞不前。三是面向企业人才需求,产教融合的企业参与程度十分有限。产教融合是高校、企业共同协同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必须对企业开放,让企业参与进来。现实中,囿于多种因素,企业真正参与产教融合教学实践的困难依然很大。3.学科竞赛较少,科研参与不够。提及科研,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直接将科研与教授、在职研究生联系在一起,很少有人会认为科研会与本科生,甚至是专科生有关系。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现今,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甚至是专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活动,为高校科研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智慧,也同时锻炼提升了自己的学业。尽管近几年,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的教学价值和作用,也给予本、专科阶段在读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作用还比较小,这样的机会平台还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也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一方面,高校的学科竞赛内容还比较少,不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需求。而且大多数的学科竞赛集中在理论知识识记方面,缺少实践操作的技能比赛。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参与门槛还比较高,一般不对本、专科学生开放,除非本、专科生学生特别的优秀。因此,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优先加大开放对理工科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的力度。三、企业人才需求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1.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现实中,企业人才需求已然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这既是一种趋势,也同时是事实。反之,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远不止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此,将企业人才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导向,以此加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十分必要,且有意义。因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说,首先,政府设立专门部门和专项资金主要负责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项目的促成、完善和监管。其次,政府出台和完善人才聘用政策,鼓励社会市场中有实用技术和实干经验的人才|HR业态|90 人才资源开发 2 0 2 3.1 进高校指导,保障其合法合理的权益,建立各类型人才在高校与社会市场中的畅通机制。再次,政府部门完善用于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合作的税收政策支持等。最后,政府政策制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部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真实动态,政府需要缩短政策向具体落实与实施的时间差。2.坚持企业人才需求导向完善人才教学体系。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实际就业状况并且积极获取反馈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其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然后对现有教学体系和模式进行反思和改善。在了解本专业教学体系、模式在学生就业领域的缺陷和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动态性发展,让专业体系和培养模式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就业需求。以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首先要优化教学体系,学校应该科学、合理分配教学课程,删繁就简,减少部分可用性不高并且纯理论知识的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要进行特色化教学,注重实践课程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的相辅相成,坚持实践教学导向,以点带面促进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实操技能,也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理论知识逻辑。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实干、实操精神,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在理论中注重首创。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的人才用工需求。3.发挥科研人才培养教学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度。现有的高校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学以致用,不仅能够起到正向的教学作用,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基于新形势下企业人才需求,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有必要引入科研教学理念,发挥科研项目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重塑科研教学理念和精神,营造良好的高校科研教学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有能力有条件地参与科研活动。为此,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机制、制度和措施,确保政策上通下行,为高校科研团队吸纳本校学生提供制度保障,为高校学生参与本校科研活动提供机会。另一方面,科学合理促进高校科研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衔接,发挥科研项目在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带动作用,让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及理论前沿,激发学生的科研求知探索兴趣。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并打造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很显然,企业人才需求是多重的,一方面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操守。因此,企业人才需求也是苛刻的。现今,高校在人才理论知识培养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操守方面还有待提升。对此,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进一步发挥产学融合的作用,进一步对社会企业开放门槛,让更多企业中积累的人才资源走进高校课堂,努力打造出一系列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精品实践课程,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基本素养。同时,积极组建高校企业双师教师队伍,成立双师教研团队,为双师教学储备优势的师资人力。所以,基于企业人才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守正创新,一方面,持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挖掘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双师教师团队建设,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储备优秀师资人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对外开放,让企业优质资源走进高校课堂,让企业先进的设备走进高校实验室,让企业优秀的工程师走进高校课堂,让企业前沿的技术研发走进高校科研项目。二是以高校师资团队为基础,根据学科发展专业教学的现实需求,科学合理引进社会企业中的优秀人才,以外聘教师方式优化双师教学队伍结构,满足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促进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三是加大外聘企业导师对高校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和水平。四、结语综上所述,坚持企业人才需求导向,加快与高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是企业招聘员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在寻找优秀人才方面也存在困难,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就业鸿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毕业生由于在学校没有得到全面的培养,自身的社会经历、能力和素质达不到企业招收人才所需要的条件。(作者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编辑 侯贝贝|HR业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