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辽宁省
农作物
种子
企业
现状
发展
初探
温浩
2023.1 专题论述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种子企业是种业市场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现代种业的骨干力量。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出具体部署,企业扶优行动是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中的五大行动之一。抓种业振兴,必须抓好企业扶优扶强。本文作者通过对辽宁种子企业发展格局、制约因素、政策创设3个方面的探讨,初步厘清了辽宁省农作物种子企业现状,提出了希望为推动辽宁乃至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1发展格局解析省内种子企业立足辽宁,瞄准全国,在保障辽宁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以玉米、水稻、大豆种子为主导,其他作物种子为补充,个别作物种子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省内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跟随企业多、领军企业少;内销企业多、外销企业少;单一化企业多、多样化企业少;民营企业多、国营企业少。从企业数量规模看,企业数量较多,规模在扩大。2020年辽宁省拥有持证农作物种子企业434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5位,同比增加43家,企业数量增长率约为11%。从生产经营许可证类型看,2020年县级的为282家,占总数的65%,常规水稻、大豆、杂粮杂豆、蔬菜等主要集中在县级。目前,各类农作物种子企业数量达到500多家,符合农业农村部规定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的持A证企业1家,有进出口资质企业4家,外资企业1家。持A证企业数量偏少,表明大型企业少,龙头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从科研人数和投入额看,企业科研投入以自主投入为主,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队伍,人员学历较高,投入积极性好。2020年企业科研人员总数1 278人,其中,外聘骨干科研人员194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5%;自有科研人员1 084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85%,占企业职工在册人员总数的23%;自有科研人员学历硕士及以上的人数为176人,占自有科研人员总数的17%。企业科研总投入额1.38亿元,同比增加0.64亿元,增幅达到88%。企业自主投入额1.28亿元,占科研总投入额的93%。财政支撑企业科研投入偏少,科企联合还不够活跃。从生产经营作物种类看,基本能满足省内市场需要。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涵盖玉米、水稻、大豆、蔬菜、马铃薯、花生、杂粮杂豆等多种作物,但主要农作物中的小麦、棉花种子基本没有持证的生产经营企业,杂交水稻种子企业较少,这与省内上述3种作物的市场规模小有很大关系。从总体竞争力上看,辽宁省种子企业总体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从企业规模分布看,大企业少、小企业多,辽宁省内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还没有上市公司。从企业净资产、商品种子销售收入和销售净作者简介:温浩(1977-),男,硕士,高级农艺师,从事种子管理和服务工作。E-mail:辽宁省农作物种子企业现状及发展初探温浩(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4)摘要:种子企业是市场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现代种业的骨干力量。抓种业振兴,必须抓好企业扶优扶强。本文作者通过对企业数量规模、竞争力、科研人数和投入额、生产经营作物种类、领军企业发展5个方面剖析了辽宁省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格局,指出了财政投入、企业内生动力、促进创新体制机制3个方面制约企业发展的不足因素,对扶持企业发展提出了3个方面的政策创设建议。关键词:农作物种子企业;现状;发展建议;辽宁省12-专题论述 2023.1利润看,企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经济效益较好,在保障农业用种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领军企业看,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持续稳定发展,成为带动、引领种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不同作物上看,主要农作物中杂交玉米、常规水稻、鲜食大豆种子企业较强,近年对外省调出量杂交玉米种子有增长、常规水稻种子略有减少、鲜食大豆种子基本稳定。从领军企业发展上看,茄子、番茄、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额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9年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茄子种子销售总额位居全国第1位、沈阳谷雨种业有限公司番茄种子销售总额位居全国第3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额位居全国第4位。2022年经国家遴选,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总体上看,省内农作物种子企业优势作物较少。2制约因素分析2.1扶持企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足目前,省级种子行业服务专项经费下降,投入力度下滑严重。对南繁投入的资金额度、比重都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对企业科研投入扶持增多,但与企业需求相比,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在种质资源引进和保护、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生产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还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2.2壮大企业的内生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存在“小富即安”“不愿受制于人”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创新魄力欠缺,甘于“孤军奋斗”,不愿被收购、并购、合作。大企业市场相对完善,大多数小企业吸引力不强,融资渠道狭窄,贷款难、额度低、成本高,加之并购失败案例的负面影响,阻碍了行业并购的积极性。2.3促进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不足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普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科企合作战略联盟形式大于内容,总体处于尝试探索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人才向企业流动难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共享明显不足。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差,保护过程中存在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种业套牌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全链条全环节保护力度亟待加强。3政策创设建议目前,种业发展基本方向和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辽宁省扶持种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逐渐形成,省级出台了 辽宁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种业创新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地积极推进种业发展。种业大市沈阳市推动建立了“服、融、育、繁、推、管”六位一体的种业发展新模式,为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种业强市大连市提出“到2025年,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发挥农业科研机构优势,整合育种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樱桃、桃、大白菜、芸豆等农业新品种。作为全国最重要鲜食大豆基地,铁岭市开原市出台了“十四五”鲜食毛豆种业发展规划。总体上看,辽宁种业迎来了历史上政策最大利好时期。3.1营造良好环境宣传扶优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等深入解读,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营造扶持企业发展良好氛围。继续深入推动种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协调解决项目补助资金不及时拨付问题,创优种业营商环境,激发种业市场活力,减轻企业负担。强化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整治套牌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品种同质化现象,加大品种审定撤销力度,发挥好品种审定的正面导向作用。建立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制度,加强省内优势特色农作物管理,激励原始创新。加快种子管理条例的修订,做好新兴销售模式监管。落实好生产经营者的备案制度,加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种子市场主体行为。加快种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种业领域“黑名单”,对失信企业实行联合惩戒。针对种业企业新冠病毒疫情下的复产、复工和运输等问题制定预案和管理制度,提高种业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种子供给安全。3.2加大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好 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按条梳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措施。省级设立种业振兴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建立实施新品种“后补助”和创新奖励政策,鼓励育出大品种、好品种、特色品种。出台针对种业企业人才引进补助特殊优惠政策,落实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上市支持和培育力度。鼓励建立育种联合攻关平台,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建立省级认定制种基地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南繁育种基地建设财政支持力度,提升南繁能力和水平。(下转16页)13-2023.1 专题论述鼓励和支持在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果穗烘干设备设施,加快恢复省内玉米制种基地,优先满足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协助解决用工难问题。划定一批优势繁育基地,依法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强保护和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生产基地倾斜,鼓励企业参与基地合作共建、参加种子质量认证,提升生产水平。将先进适用的制种采种和加工设备列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试验示范基地,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探索建立品种权评估、质押机制,拓展种业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加大省级储备粮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储备制度。3.3增强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事业单位服务作用。全省种业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但事业单位技术服务依旧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要加快明确事业单位技术服务定位和加强相关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服务工作到位。二是增强人才服务能力。支持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人员到种子企业开展联合育种研发,企业与有关单位建立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提升企业的复合型、专业型等人才水平。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建设一批实习基地,全方位为种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增强种质资源服务能力。持续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加大资源库建设,制定种质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平。四是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强化企业发展状况、生产繁育情况、供需和价格动态研判等信息发布,发挥好决策支持和方向引领作用。目前发展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我国最大的蔬菜消费市场之一的江浙沪,消费市场稳中有升,并且消费端对优质番茄产品具有购买力。竞争劣势在于消费市场仅限制于国内,海外市场没有打开,种植规模跟不上。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番茄产量的提高要依赖于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的提升3。番茄产业的发展机会在于大番茄品种的加工产业链的形成,面临的挑战在于番茄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如番茄酱、番茄干、番茄维生素含片、番茄火锅底料)和市场的开拓。因此未来应在深加工领域继续探索,但同时也需要对消费市场进行细分和准确的定位。3番茄产业发展的建议3.1建立番茄全产业链数据库,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包含种植面积、产量、品种类型(用途)、原料产品品质、营养功能品质及贮藏的数量、规格、类型和加工等的全产业链数据库,出口数据库包含数量、价格、国家、品质要求及市场等,同时做到资源开放共享。3.2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目前番茄种植存在品种更新慢、绿色生产技术不到位、深加工技术缺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等现象,为不断提升番茄科学种植和加工水平,应加大科技投入,围绕专用品种选育、良繁体系建设、可降解(回收)地膜应用、节水灌溉、化肥减施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应用、专用机械开发和深加工技术研究等进行攻关,实现番茄种植业的绿色、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4。3.3加大宣传投入,打开国内外市场全力推介盐城番茄,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对接会、交流会,积极对接海外客商,拓展海外市场。同时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的产品推介会和展览会,进一步宣传盐城番茄。利用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进行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图文和视频宣传,并且开放公众号订单式购买,通过直播助农的方式助力盐城番茄打开销路。3.4延伸番茄产业链,建立番茄深加工研发中心基于番茄的保健品、新食品开发,建议建立番茄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先进的研发团队。在新保健品开发方面,进行活性成分提取并开发为番茄新保健品,如番茄维生素含片、番茄红素胶囊等。在新食品开发方面,深入挖掘,如开发当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番茄味火锅底料、番茄酱、番茄干等,同时对番茄茶包、番茄粉等新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以实现番茄的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参考文献1马兆红.从生产市场需求谈我国番茄品种的变化趋势J.中国蔬菜,2017(3):1-5.2曹玉军,程兆东,郑百行,等.地膜覆盖残留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6):258-259.3王坤.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7,34(21):139-140.4李培之.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策略探讨J.北方园艺,2017(15):180-184.(上接13页)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