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刘瑞明
先生
语言学
研究成果
述评
第 27 卷第 6 期(2022)Vol27 No.6(2022)收稿日期:2022-01-02作者简介:莫超(1962),男,甘肃文县人,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学、汉语方言学。刘瑞明先生语言学研究成果述评莫超1,李泽琴2(1.兰州城市学院 西北方言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刘瑞明先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训诂专家,在古今汉语词汇学、方言学、语言与文学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卓有建树。发表过的文章,从数量上说在语言学领域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提出了“谐音”造词法和“隐实示虚”造词法,结合历史文献和现实方言对 汉语大词典 等多部辞书词条用字及释义方面重新考释,纠正了错误,弥补了疏漏。但后期的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片面夸大了“隐实示虚”造词法的作用。关键词:刘瑞明;语言学;成就;瑕疵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2)06-00106一、引言刘瑞明先生(19362018)是我国知名的语言学家、敦煌学家和民俗学家。刘瑞明先生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颇广,占重头戏的是语言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至他去世,近四十年的时间内,共计发表语言学论文200余篇。其中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古汉语研究辞书研究等语言学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刊物发表过文学、历史学方面的文章,总计在CSSCI核心期刊21篇,北核13篇,在普通刊物发表的文章有一百多篇。2013年,刘瑞明文史述林 经甘肃人民出版社历时3年编校而成,是刘瑞明教授学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八卷,分别是 谐音造词法论集词义论集泛义动词论集词缀论集汉语人名文化敦煌学论集文学论集说神道鬼话民俗 等,总计300多篇论文,约380多万字。2013年5月,甘肃省委宣传部曾在兰州举行 刘瑞明文史述林 文集首发式,光明日报 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刘瑞明先生在语言学领域提出了很多富有新见的观点,一度引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如姚振武再谈中古汉语的“自”和“复”及相关问题答刘瑞明、蒋宗许先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杨会永 再释“做不着”兼与刘瑞明先生商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刘玉红 方言词理据研究刍议以刘瑞明先生的相关研究为例(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其学术成就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相关评价文章有马步升 深钻精研,新论迭出刘瑞明教授学术事迹评介(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方铭厚积薄发,触类旁通读兼评刘瑞明的学术研究(图书与情报,2019年第5期),等等。二、语言学研究成果概述刘瑞明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建树,主要体现在词汇学、语法学、语言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三个大的方面。他撰写和发表过的文章,从数量上说在语言学领域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可以从词汇学、语法学、语言与文学的互动关系的探讨三个方面作一梳理。(一)词汇学方面的成果1.造词理据“谐音”“隐实示虚”法的倡导和实践“谐音”造词法或“隐实示虚”造词法是刘瑞明先生提出的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观点。谐音造词在方言词汇中的比例很大(参见关于“趣难词”的答辩,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1第 27 卷第 6 期(2022)Vol27 No.6(2022)期)。汉语方言有一大批谐音趣难的词语,特意隐蔽词义理据,而用谐音字代替,先形成难解,再悟出正解。刘先生说:“汉语的谐音是有非常神奇效果的,它能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各地方言都有一种 谐音造词法: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就是:对词义理据的真实用字借谐音既作隐蔽又作暗示的双兼方法,形成趣难风格,从错误而启悟正解,有智巧和情趣的一书欣赏性,有如谜语。”(贵阳方言“谐音趣难词”详解刘瑞明文史述林谐音造词法论集)关于“隐实示虚”,刘先生指出:“隐实示虚”造词法是特意把词中实际理据隐蔽而代以谐音的虚假用字,以形成奇巧、智趣的风致,这是曲折、朦胧美与造词的结合,体现出了汉语文化的艺术风格,为汉语所独有隐实示虚,设难成趣,这种词语附增了艺术欣赏性,而学界尚未有所研究,方言词典也避而不释理据,甚或误释为比喻。(论隐实示虚的辞趣,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他对谐音造词和比喻修辞进行了区分:前者以谐音的方式造词,本身就有修辞效果。而比喻、拟人等其他修辞手段都是在句内实现的,相关的词本身无修辞性。他认为,“一般修辞的目的在于生动、真切、有力等,而谐音成词的目的主要在趣难的情韵,反而是有意利用朦胧、疑似、虚假,即 隐实示虚。所以会被误以为是比喻或形容。它是为修辞而特造新词,固定专用,也与一般谐音修辞利用原有的词不同。”(方言俗语中容易误当成比喻的谐音造词,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以“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的谐音造词法为依据,刘瑞明先生先后对汉语方言俗语词汇以及古汉语中的部分趣难词进行了大量论证,先后发表了汉语方言的隐实示虚趣难词说以东莞方言为例(辞书研究,2002年第3期)、成都方言词的隐实示虚谐音趣难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粤语趣难词释例(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猫儿匿”的妙趣兼辨绝非外来词(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6期)、福州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宁波方言谐音趣难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期)、武汉方言的谐音隐实示虚趣难词(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银川方言谐音趣难词解读(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太原方言的隐实示虚趣难词(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吴语谐音趣难词初探以苏州话为中心(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浅议西安方言的隐实示虚趣难词(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谐音趣难词“百鸡宴”“鸡”的历时共地谐音研究(励耘学刊语言卷,2010年第2期)、近代汉语及方言趣难词“兔子”辨释(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方言中含假“猫”的谐音趣难词兼答王志尧对“猫儿匿”新释的反驳(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第1期)、方言俗语词中的数字谐音趣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方言趣难词再辨释(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等多篇文章,指出这些趣难词的理据是语言研究的薄弱之处,易于误看成比喻,只有从语言和文化的大背景即从谐音趣难词的新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再比如,“马”与“狗”的谐音示虚趣难词(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捉迷藏方言趣难称名汇释论证谐音趣难造词法(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含假“罗汉”、“观音”的趣难系列词(语言科学,2003年第4期)、谐音趣难词例说(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眼鸡”等系列词语(中国俗文化研究,2005年第3辑)、也说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比目鱼”类系列趣难词底蕴的阐释(励耘学刊语言卷,2013年第1期)等文的发表,也进一步证明了“谐音造词法”是研究疑难词语的“金钥匙”。(谐音是研究疑难词语的金钥匙以猿猴志怪词语的解读为例,励耘学刊 语言卷,2008年第1期)依据“谐音”“隐实示虚”造词法原理,刘先生对语词成词理据进行了诸多探究。此类文章也比较多,诸如 乌鲁木齐方言难词理据小札(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武汉方言词理据的讨论与欣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民间秘密语理据试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以“黄色”指淫秽内容并非“舶来”(文史杂志,2005年第6期)、释元剧“邦老”(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人蛇”的词源及理据(辞书研究,2008年第5期)、方言词语谐音理据研究以为例(励耘语言学刊,2015年第1期)、“小李”和“二流子”系列词的词义理据(汉字文化,2015年第3期)等等。还有基于雅称避讳、体现“隐语”“暗码”特征的词源探究,如 俗语考源二题莫超,李泽琴:刘瑞明先生语言学研究成果述评2第 27 卷第 6 期(2022)Vol27 No.6(2022)(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鲍老”是木偶戏的趣雅名称(戏曲研究,2007年第3期),等等。2.词语训释方面的新探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先生就有一些重要文章问世,诸如“不共戴天”小议(辞书研究,1982年第5期)、从“鸦雀无声”说起(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八字”漫谈(辞书研究,1983年第4期)、校注商榷(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王梵志诗“自言鬻性鼠”句解(敦煌研究,1986年第3期)、“排门”与“排门夫”解(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缺文补意与校释(文献,1987年第4期)、“作息”词义辨(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敦煌抄卷研究(敦煌学辑刊,1989年第2期)、新版“婵娟”释义辨(汕头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小”的一个特殊意义(辞书研究,1989年第6期)等。90年代到2010年,刘先生词语训释方面的文章犹如井喷式地产出,形成一个高潮。诸如释“猖狂”(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补正五则(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对的纠误(文学遗产,1990年第4期)、补校(社科纵横,1990年第5期)、关于“不辞”的更正(文献,1990年第3期)、“隔是、格是、个是”词义解释(辞书研究,1990年第6期)、从“周章”“章皇”的训释论及词义研究方法(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项楚商兑和补遗(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1期)、项楚商兑和补遗(敦煌学辑刊,1992年第4期)、“队”字义项及书证辨误(辞书研究,1992年第5期)、第三册失误零拾(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项楚商补(社科纵横,1993年第2期)、元曲疑难词语辨义(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第二册失误评述(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不道”及“不辞”释义辨误(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4期)、从“所”字词义误增论词义研究方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无赖”词义辨误及梳理(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獐狂”“周章”“隔是”释义(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第四册失误评述(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释“放二四”、“二四”(辞书研究,1995年第5期)、“做不着”新释(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2期)、唐宋笔记词语小识(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词语校释(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对讹误的辨析(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杂释(西域研究,1998年第2期)、乌鲁木齐方言词汇讨论(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由“偏义复词”新说“虚义趣连”(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聻”与“魙”的音义形疏理辨析(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第4期)、“爪哇国”“哈尔滨”“东京”辨假(汉字文化,2002年第2期)、俗谚解说两题(中国语文,2004年第2期)、“不”“丕”助词说辨误(励耘学刊语言卷,2006年第1期)、确释“坟羊”及其系列词语(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四川民谣的两点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自”字连续误增新义的清理否定(励耘学刊语言卷,2007年第2期)、方言“拍马屁”词语家族及研究失误(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鬑鬑”稀发义实误(辞书研究,2007年第5期)、校释补正(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等等。在词典编纂和修订方面的指瑕和辨谬,也成为刘先生词汇研究的一个亮点。提出词典词义失误需要指正的文章有 谈泛义动词的释义兼评“作”字释义(辞书研究,1991年第3期)、第一卷失误指正(陇东学院学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