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博物馆借展过程中青铜类文物的点交_陈中喜.pdf
下载文档

ID:2308586

大小:1.47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博物馆 过程 青铜 文物 陈中喜
124MUSEUM博物院双月刊 2022年第6期 总第36期论博物馆借展过程中青铜类文物的点交On the Condition Check of Bronz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Process of Museum Temporary Exhibition陈中喜Chen Zhongxi(上海博物馆,上海,200030)(Shanghai Museum,Shanghai,200030)内容提要:临时展览是加强文物利用的重要途径。而在临时展览借展过程中,点交是确保文物安全的关键的环节之一。本文以借展过程中青铜类文物的点交为主题,着重论述其内涵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简要论述点交后青铜类文物包装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博物馆保管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博物馆 临时展览 青铜类文物 点交 文物包装Abstract:Temporary exhibi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In the process of temporary exhibition,condition check is one of the key link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ultural relics.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the condition check of bronze cultural relics during temporary exhibition,focusing on its connotation and precautions in operation,and briefly discusses several issue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ackaging of bronze cultural relics after condition check,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useum colleagues in their work.Key Words:Museum;temporary exhibition;bronze cultural relics;condition check;packaging of relics临时展览是“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文物利用的重要途径。临时展览的借展过程,涉及博物馆工作的多个方面,其中展览文物点交是较容易产生文物安全风险的环节之一。青铜类文物作为借展文物的一个重要类别,因其器形、大小、复杂程度有别,需要在点交时特别注意。一、文物点交的内涵点交是临时展览中文物借出方与借入方文物交接工作的重要一环。点交,就实际工作内容来说,即清点与交付,一般包含清点与记录两大内容。点交的重点在于检查文物展品的物理状况,记录其在125博物馆实践整个展览过程中是否受到损害或发生变化,以便确定展览参与方的责任与处理办法1。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馆藏文物展览点交规范中,“展览点交”是指“文物交接双方对参展文物名称、编号、数量和保存状况进行详细文字、影像记录,并认可的过程”2。而在馆藏文物出入库规范中,“点交”是指“文物交接双方对出入库文物的名称、编号、数量和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进行详细核对、交接、记录的过程”3。具体来说,博物馆文物点交可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出入库点交,这在各个博物馆较为常见,主要涉及文物利用(如提取本馆陈列、科技测试、修复保养等)、新接收文物、退库文物等需要使文物离开保管库房的场景。这类点交多是博物馆等机构内部的文物移动,一般流程为现场确认文物状况,签署相关单据;特殊情况者需要拍照记录。第二类是临时展览点交,一般包括出库点交、上展柜点交、下展柜点交、入库点交等。其中,出库点交和入库点交要求做到细致、认真、全面,点交结束需要签署点交清册,上展柜点交和下展柜点交则更多关注文物有无大的损伤,一般相对粗略。四次点交环环相扣,明确了借入方、运输方、借出方的责任,确保文物安全。本文着重论述第二种点交,即临时展览借展过程中的文物点交。二、青铜类文物提拿与点交点交是确认文物现状并记录的过程,这要求参与点交人员要比较熟悉待点交的文物。一般来说,在临时展览举办时,参与点交的人员多来自于展览、保管、文物研究等部门,具备较为扎实的文物知识。同时,点交人员还需掌握不同类别文物的提拿技巧、重要关注点等知识。以下以青铜类文物为例,略作说明。青铜类文物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青铜器(如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装饰用具等)、铜镜、钱币、造像等。在实际操作中,青铜类文物因其器形、大小、复杂程度有别,提拿时的注意事项不尽相同。(1)提拿大件青铜器,如大铜鼎、铜甗、铜鉴等,需多人配合操作。如在提拿小克鼎时,可三人配合,每人一只手托住铜鼎腹底靠近鼎足处,另一只手扶住鼎口沿,同步、缓慢移动。而在提拿铜鉴,如吴王夫差鉴时,需四人配合,每人一只手托住底部,另一只手扶住口沿,同步、缓慢平移至杜邦纸或韧性较强的棉布上,再上下左右移动。(2)提拿常规大小青铜器时,需根据器形不同,选择合适提拿方式。有盖、有提梁青铜器,如青铜卣、壶、罍、方彝等,放入或者自囊匣取出时,一般由一人双手扶持器身提拿,另一人要配合扶住提梁和器盖,确保提梁不向下转动或是盖脱落。在桌面或者点交台面提拿有盖类文物时,如带盖铜簋、鬲、豆、角等,要先将器盖轻轻取下,放置于桌面距离器身一定距离,再移动或者提拿器身。鼎、簋、鬲、尊、觚、爵等青铜器,提拿时一般根据大小和放置在囊匣内的方式,或双手扶持拿出,或一手托底,一手扶持口沿拿出。胎壁较薄青铜器,如铜钫、刻纹铜盘等,需两只手轻轻触碰文物,感知其牢固程度后,轻轻用力,抱住或托住腹部,缓慢移动。平面类青铜器,如铜镜、饰牌等,提拿时如遇卡在囊匣内较难取出的情况,可在桌面摊铺一层软垫,再单手或双手放置其上,另一只手或另一人轻轻倒扣手上,利用重力将其拿出。小型铜镜、饰牌等常多件放置于同一囊匣,为方便提拿,可在其下方放置一条窄丝带或者布条,丝带或布条两端超出器物,提拿时轻轻拉起丝带或布条,一只手深入底部,轻轻拿起。青铜剑、矛、戈等青铜器一般刃部较为锋利和容易损伤,提拿时需先用一只手,握住剑茎、矛銎、戈内或胡等较为牢固部位,另一只手托住刃部,再稍稍倾斜,从囊匣内向上取出。在台面翻看青铜时,亦可以同样操作。铜佛像类铜器,如明清铜佛像,有些外表涂漆,提拿时要注意漆皮是否有凸起、卷翘的情况,如有,需避开相应部位,并做好记录,及时处理。126MUSEUM博物院双月刊 2022年第6期 总第36期此外,部分铜佛像,如藏传佛像、组合式铜佛像等,还要注意各个部件的牢固程度,防止在搬运过程中部件掉落。(3)小件青铜器,如钱币、铜印章、小型动物雕塑、铜带钩、铜泡、小型车马器等,提拿时要一手轻轻握住,另外一只手托住拿有器物的手,确保移动过程中文物的安全。(4)东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往往镶嵌有绿松石、金银铜丝等,提拿时需谨慎操作。首先要认真观察镶嵌物是否有起翘、剥落、毛刺的情况,并及时更换为橡胶手套,防止棉手套钩住镶嵌物。其次,针对绿松石类镶嵌物容易剥落、缺失的情况,提拿时要认真检查器物及镶嵌物,并观察囊匣、点交台面上是否有绿松石掉落,做到及时收集,详细记录。(5)在博物馆收藏中,部分青铜类文物系考古发掘后移交。在移交前或移交后,为了更好保存和展示,时常伴随针对缺损、破碎的修复。这些修复部位往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点交此类文物时,要尽可能对照修复记录,仔细观察文物,找出修复部位;在提拿时,要尽量避开修复部位。总之,提拿青铜类文物时,既要佩戴好手套(一般为棉质),以免手上的汗水、微生物和尘埃等污染文物;也要轻拿轻放,并根据不同类型文物,选择合适提拿方式,如双手捧持,或一手扶持器身,一手托底等。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传递文物,提拿时以一人操作为主,协作提拿为辅。此外,为防止刮伤器物底部,不可在桌面拖动文物。不可长距离提拿文物,短距离提拿文物时,要注意行径路线的情况,确保不磕碰。在掌握青铜类文物知识和提拿技巧的基础上,在点交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有害锈的情况。保存在博物馆库房内的文物,不管是否有囊匣,其基本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对出土后就移交博物馆保管的青铜类文物来说,环境的改变很可能会产生锈蚀等病害。在青铜类文物点交时,要重点关注是否产生新的有害锈。具体操作中,要注意查看有较多锈蚀物的青铜器是否产生新的锈蚀。还要注意带有范土、范芯的青铜器,这类青铜器有时较容易滋生有 害锈。(2)器表突出部位的情况。青铜类文物,如商周青铜器中的鼎、方彝、卣等,往往有突出器物表面部位,这些部位容易磕碰、磕伤,点交时需要注意。铜佛、铜俑等的手、头和衣服装饰等多突出表面,在点交时也要注意是否有缺损。(3)不同部位连接处的情况。对于青铜类文物来说,由于大多数重量较大,因此在不同部位的连接处往往会有裂缝,甚至断裂,如鼎的腹部与足部连接处,簋的腹部与耳部连接处,较大的壶腹部与圈足连接处等,都需要特别注意。(4)镶嵌物的情况。很多古代青铜器有镶嵌物,如绿松石、金银等。一般来说,如果镶嵌物是新剥落,其剥落处颜色较周围浅,较容易识别。除此之外,在点交时还要特别留意镶嵌物是否有起翘、毛刺等情况。(5)配件的情况。某些青铜类文物自身是有配件的,如铜佛像手中往往握有法器,这类器物点交时,也要关注配件的情况,防止遗漏。(6)尖锐部位的情况。铜剑、矛、戈、戟等兵器往往有锋利的刃和尖锐的尖,且由于尖锐部位往往较脆,韧性不足;需要在点交时重点注意刃、尖部位是否有磕缺。(7)内壁、腹腔和底的情况。青铜器内壁,如卣、壶的盖内、腹内,鼎、簋、盆、盘等腹内,往往有划痕,点交时需要留意。部分器物在出土时,往往伴随除锈的过程,这时会产生划痕。点交时可借助手电筒并改变光照位置,观察划痕。部分器物由于铸造原因,还会产生沙眼、气孔,这与器物本身由于锈蚀原因产生的孔洞不同。点交时,可通过遮挡光线,向腹内观察,寻找孔洞。青铜器的底往往较粗糙,保留较多的铸造痕迹甚至范土,在点交时要留意。(8)修复部位的情况。出土修复后的青铜类文物,由于修复技法、材料的原因,修复部位存在开裂、脱落风险。在点交此类文物时,要注意询问借出方是否有修复情况,并观察文物,找出修复部位,做好详细记录。127博物馆实践三、青铜类文物点交时的包装文物包装是指文物包装工作人员运用各种包装材料及囊盒、包装箱等,采用合适合理的方法,对文物进行有效地包裹和安放,在搬动和运输过程中确保其完好无损。在国内,有文物运输包装规范标准4,作为文物包装运输行业的标准,可资参考。当前,各个文博机构举办的展览时,包装和运输一般都由专业的运输公司负责。青铜类文物的包装,学者多在相关文章中,予以综合论述并未专门分析。在文物点交过程中,包装既是文物安全运输的前提,也是点交这一过程的结束和文物安全的再确认,因此需要参与点交者熟悉青铜类文物包装中的主要风险点。(1)有盖类器物的包装。有盖类青铜器如簋、壶、卣等,盖与器物的扣合方式不一,在包装时有不同方式。如簋、卣类的盖往往是母口,扣合在器身的子口上,这时需要根据扣合的严密程度在子母口之间垫一层纸来保护。同时,在包装时,要确保器身和器盖不晃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小器盖与器身的摩擦。如遇到体量较大的有盖类器物,则可以将器盖拿下,单独包装。(2)有提梁类器物的包装。商周青铜器中,卣、壶等往往有提梁,在包装时需要用包装物缠绕提梁一周,并确保其固定,平放于囊匣内。(3)有衔环类器物的包装。在壶、罍等器物的耳部,往往配有衔环。在包装时,需要用包装物缠绕衔环一周,并在缠绕时注意不要磕碰器身。完成后,需要将衔环用包装物固定在器身上,防止提拿时衔环晃动。(4)雕塑类器物的包装。由于器物本身较为复杂,佛像等雕塑类文物包装较为困难。其总的原则是确保造像及其附件不晃动,各个突出部位均以包装物包裹。(5)较重器物的包装。在商周青铜器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