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石瓢壶
紫砂
经典
传承
人文
蔡英芝
097CERAMICS SCIENCE&ART论紫砂石瓢壶的经典传承和人文之美“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这是在人生仕途低潮期的时候,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苏东坡选择来到宜兴买田置业,希望自己以溪山为伴,安享生活。宜兴究竟有如何的魅力,让大文豪东坡先生停住了脚步,其中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宜兴陶,在后来的描绘之中,坡公非常喜欢宜兴的金沙泉、紫笋茶和紫砂陶,被称为“三绝”,经常取水煮茶,妙笔生花。直到今天,为了纪念东坡先生,我们有着“东坡提梁”这么具有代表性的紫砂器,紫砂文化也推广发扬到全国乃至世界,彰显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石瓢壶就是深受我们广大壶友喜欢的器型之一,相较于我们常见的、传统的子冶石瓢,这把壶的器型和光明石瓢比较一致,也是最为具有文人韵味的设计款,再加上壶身竹子的刻绘装饰,更加凸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此壶壶身也是采用了三角形的架子,丰腴有力,张力十足,壶嘴钢管直流,和壶身的夹角比较的平,微微上扬,出水爽利,与之相呼应的壶把也是一条线,和壶嘴相对平形,下面的两条线稳稳支撑起来,共同构成了完美的三角形姿态,和传统的光明石瓢相比较,这把壶的壶身略微地收拢,所以壶口的敞开度也更加的挺立,比较符合我们的艺术审美,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的壶钮也相应地提高一些,桥梁的设计凸显出江南的小桥流水。壶身的竹子陶刻装饰灵动飘逸,寥寥几笔就把竹子旺盛的生命力和浓郁的书卷气息展示得淋漓尽致。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石瓢壶,作者通过对经典器型的精准把握,在整体框架和细节的处理方面,加入了自己许多的想法,同时又把石瓢的经典器型设计和它所代表的一种文人风骨和精神向往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搭配竹子的陶刻装饰,可谓是相得益彰,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紫砂器型的发展脉络和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之美。紫砂石瓢器型,其实在诸多的造型之中,是一种没有多少幻化余地、让人能够一眼看穿的架子和良好的出水让广大壶友们趋之若鹜。从曼生石瓢、子冶石瓢,到光明石瓢、景舟石瓢,都能够看到一种笔挺、自立和高傲的气质,无论它的架子是清瘦矍铄,还是丰腴饱满,都是人生的不同境界。所以我们后来的紫砂艺人对于石瓢的演绎,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针对实用性,壶口大小的不同进行整体的和谐处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许多紫砂壶形,在壶口大小改变的同时,壶嘴、壶把、壶身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重新设计,不同的版本随之而来;另一种就是紫砂陶刻的装饰。从曼生开始,紫砂铭文的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子冶又把梅花、竹子等等形态在石瓢上面进行了更多的升华,加入了许多随心的艺术赏析和记载,让我们后来的紫砂爱好者又能够从其中汲取到许多的趣味和灵感。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石瓢壶也是在临摹经典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地契合自己的艺术审美,从而把紫砂石瓢的特征和实用性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这样的一把石瓢壶之中我们既能够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追求和艺术审美,也能够看到江南典型的竹子在其中起到的深刻影响力和作用力,凸出我们国人对以物拟人、借景抒情手法的捻熟于胸,也最大程度地放大了紫砂艺术的影响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石瓢,可以说是我们茶座之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器型,也是广大壶友心心念念的必选之一,对于不同的石瓢,我们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归根结底都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意境之中,正是有着这样的认识和升华,紫砂器才有着别样的韵味,才能够在今天机械化大生产的环境之中依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蔡英芝【摘 要】“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为了纪念东坡先生,我们有着“东坡提梁”这么具有代表性的紫砂器,紫砂文化也推广发扬到全国乃至世界,彰显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石瓢壶,作者通过对经典器型的精准把握,在整体框架和细节的处理方面,加入了自己许多的想法,同时又把石瓢的经典器型设计和它所代表的一种文人风骨和精神向往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搭配竹子的陶刻装饰,可谓是相得益彰,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紫砂器型的发展脉络和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之美。【关键词】紫砂艺术;石瓢;经典传承;人文之美【参考文献】1 徐晋.人生的智慧在于刚柔并济论紫砂壶“大口石瓢”的 传 统 文 化 内 涵 J.陶 瓷 科 学 与 艺 术,2019,53(12):75.2 顾超杰.浅谈紫砂石瓢壶的工艺语言表达J.佛山陶瓷,2015,25(07):56.结 语DOI:10.13212/ki.csa.2023.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