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体解放向度_齐承水.pdf
下载文档

ID:2308574

大小:975.46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技术 主体 解放 齐承水
大连干部学刊哲学政治学研究2023 年第 1 期25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体解放向度齐承水(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摘要:技术是在主体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并在主体解放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独特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从其主体解放思想的历时性变化,阐释了主体解放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即类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展现了技术思维方式的变革,个体主体向资本主体的转变揭示了技术人性本质的异化,阶级主体向人类主体的转变促进了技术价值取向的重塑。从马克思主体解放思想审视其技术观,不仅丰富了技术观的理论内涵,而且为当今时代深化理解技术加速发展与个体主体、民族主体以及人类主体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马克思;技术观;主体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3)-01-0025-07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技术观的理论主题,对于这一点学术界已达成共识。深入思考可知,人的解放是在主体解放的视阈下展开的,主体解放的过程其实也体现了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俞吾金提出了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主体、市民社会主体、个人主体以及资本主体等主体概念1。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马克思不仅关注主体自身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也十分关注主体的解放。马克思对主体的理解从认识论转向生存实践论,赋予了主体解放以丰富的实践内涵2。因此,从主体解放视角探究技术的发展进路,充分彰显了技术在主体解放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理论特质,从而深化了对技术与人的解放关系的研究。主体的解放和技术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主体得以真正解放,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实现,进而技术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一、从类主体转向市民社会主体:技术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展现马克思对技术的关注与思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收稿日期:2022-12-16基金项目:202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2XKS024)、2022 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我国科技话语权建构研究”(项目编号:D50002202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齐承水(1989-),男,陕西商洛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1 期26而是在其思维方式的变革中不断彰显的。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家把技术视为精神理性的产物。康德认为,技术是人为自然界立法的体现,是人作用于自然的一种处理方式。但这种技术具有意向性,其本质反映的是人的主观意志和道德实践。在这之后,黑格尔也认为,“理性的技巧一般讲来,具体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3概言之,康德和黑格尔语境中的技术是精神理性的附属物。尽管马克思受到他们理性自由和自我意识的影响,但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逐渐转向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曾使得唯物主义的传统重新树立起来,尤其是对“类本质”和“类概念”的认识,这对马克思技术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非常欢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费尔巴哈派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奠基之作,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哲学,对技术与类主体及其解放的理解已经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雏形了。类主体作为有生命的类,其类特性和类本质是在实践和技术中不断彰显的。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运用感性直观理解类主体的基础上,指出了类主体是一种能动的、感性的存在物。类主体在展现自身生命活动中,运用“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4161。这里的工具其实就是技术,在技术活动中对人们不断改造对象世界,证明人自身是真正的类存在物。换言之,技术和实践是类主体丰富类生活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看来,类主体能够依靠技术性的劳动来展现自身的生命,从事自由自觉的类活动。作为具有本质力量的存在物,类主体是在工业的发展中展现自身的力量。“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4192工业是技术本质力量的展现,在类主体的生存发展中,技术的作用不言而喻。相比较于费尔巴哈以爱的原则理解类主体,马克思将技术性劳动引进来,改变了我们对类主体理解的思维方式。进一步讲,通过技术性劳动满足了类主体的肉体生存需要,同时也将类主体的自我意志表现出来,这就超越了动物单一的生命活动形式。因此,在自然科学和技术性劳动融入类主体的生活中,马克思的技术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转变。然而,异化劳动阻碍了类主体的发展,人的类本质同技术活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性劳动是类主体存在的依托,体现在类主体的生命活动、本质力量和价值彰显中。但现实情况是,技术性劳动造成了类本质的异化,也阻碍了类主体的解放。因此,面对技术性劳动异化的现实,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类主体的解放。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应该积极扬弃技术性劳动的异化。技术性劳动推动了类主体进步,但以异化的技术逻辑为核心的劳动本质上也是异化的,从而成为制约人生存发展的障碍。其二,应该扬弃以技术为基础的分工的异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然而分工仅仅是资产阶级满足自身所谓幸福生活的手段,对分工异化的扬弃才能让类主体的实践活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其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积极变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主体得以解放的关键是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为其积淀物质力量。诚如乔瑞金所言,技术实践活动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在技术自身的进步中进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必须要依靠工业技术的发展5。一言以蔽之,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类主体解放的真正标志。尽管此时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还处在人道主义阶段,但伴随马克思深入市民社会,技术思维方式的变革就彻底完成了。马克思超越黑格尔的地方,就在于技术源于市民社会主体。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现实基础所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主体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4540对技术的理解并非在天国中进行,而是要在感性的、现实的市民社会中。市民社会主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1 期27体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工商业活动中呈现的发展现实。“市民社会技术事实的被发现和触及,是马克思发现历史的现实基础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技术哲学形成的重要步骤。”6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就是资产阶级社会,市民社会的发展繁荣与技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市民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呼唤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社会的内在需要机制。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主动地推动了市民社会的发展,以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所谓合法性统治,总是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需要的技术,诚如吴国盛指出,政治总是干预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看,市民社会的技术事实存在,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技术观历史唯物主义转向的关键。由于资本主义异化文明的存在,市民社会主体的解放是必然的。而技术作为一种现实力量存在,又为市民社会主体解放提供了动力支撑。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本质上是虚假的,人们市民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分离就是体现。作为历史发展基础的市民社会,“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4350对生活世界和技术的认识是理解市民社会的基础。因此,对市民社会主体解放的剖析,应该深入到自然科学、物质生产和工业技术中来,进而拨开市民社会发展异化的迷雾。进一步讲,技术作为市民社会的重要元素,它“是一个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的综合,显著起作用的部分是由一大推不在场者支配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价值”7。从这个层面看,技术的各方面价值是在市民社会场域中展现出来的,反过来也会对市民社会本身产生重要影响。换言之,要充分发挥技术的各方面价值以促进市民社会主体的解放。随着市民社会发展种种弊端的出现,技术的发展形式也将成为技术本身发展的桎梏。因此,注重技术的综合价值和技术的社会批判性形式是我们理解市民社会主体解放的基础,原因在于,马克思指出了市民社会史和工业史是辩证统一的。也正是在市民社会主体中,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此时他已经完成了技术思维方式的变革。二、从个体主体转向资本主体:技术人性本质异化的现实境遇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马克思认为个体主体是技术的存在主体,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人性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现实的个体主体是由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决定的。技术人性本质的彰显其实是在技术的人学生存论中体现出来的,尤其是个体主体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虚假共同体的存在,资本主体实际上成为了技术的存在主体,技术人性本质异化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个体主体始终是依附于资本主体的,基于此的技术实践活动是畸形和异化的。在马克思看来,个体主体转向资本主体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技术人性本质异化不断展现的过程。进一步讲,个体主体解放是建立在资本主体解放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技术人性本质复归的基本前提。因此,深入剖析技术人性本质异化的现实境遇,就是要从技术与个体主体、资本主体的内在辩证关系出发。技术作为个体主体的基本存在方式,其本质是在人的自然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体现的。换言之,没有个体主体的存在,也就无所谓技术的存在。“从人类进化的观点看,技术的起源从属于人类的起源,没有人类的诞生,便没有技术现象的发生。”8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借助技术进行生产劳作,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彰显个体主体生命的本质。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技术在劳动中是对人体器官的延伸。“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上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肢体。”9人们的技术活动同人们如何确证自身的生命是一致的,因此如何生产、生产何物则取决于人们的技术手段。技术是现实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桥梁,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个体主体通过技术确证自身本质的过程。在此基础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1 期28上,个体主体将自身的强力意志融入到技术活动中,拓展和延伸了个体主体的社会关系空间。可以说,技术在个体主体利益需求、社会关系形成、自由个性彰显以及自身能力提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境遇是理解技术人性本质的逻辑起点。技术在推动个体主体发展的同时,也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出现了其人性本质的异化。在严密的技术统治体系中,个体主体由于丧失了否定性和自由性,技术走到了自身发展的反面并造成个体主体的异化。归根结底,技术人性本质异化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其一,个体主体现实生活的加速化。随着机器制造机器,个体主体逐渐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人们生存空间和生活时间逐渐被压缩。“科技加速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这完全改变了社会的时空体制,也就是说,改变了社会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的知觉与组织。”10技术加速发展也造成了社会变迁速度加快,社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等全面改变。其二,个体主体现实生活的单一化。“技术社会发达地区的有组织的工人都过着明显缺乏否定性的生活;同社会劳动分工中的其他人的目标一样,他正在被纳入由受到管理的人们所组成的技术共同体中。”1123言外之意,经济活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全部,人们对日常生活缺乏否定性和批判性。技术异化无疑是人们日常生活异化的加速器,基于此,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方式就仅仅局限在狭隘的统治体系中。其三,人们现实生活结构的层次化。技术异化加深了两大阶级的对立,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割裂,由此造就了个体主体的片面化发展状态。从根本上看,个体主体解放需要技术活动本身的推动。技术发展和人的生活是捆绑在一起的,个体主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活动支撑。马克思认为,技术具有发展生产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