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孔子
对子
形象
多维
评议
胡姝梦
总第 期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论孔子对子产形象的多维评议胡胡姝姝梦梦 刘刘志志伟伟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胡姝梦(),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志伟(),男,甘肃通渭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子产文献辑要校笺。摘 要 孔子对子产形象的散点式评论,暗含了一套涉及政治文明理想和人物典范的评议体系。归纳了孔子评议子产的话语类型,发现该体系有着严密的内部逻辑,其以子产的执政理念和政治功绩为关键依据,并与子产的个体修养构成双重评判标准,进而达成了“圣贤”文化系统中的近源范式塑造。孔子之所以建立对子产形象的多维评议,一则借助子产的“贤臣”身份传递自身政治文明理想的核心诉求,二则经由子产的“君子”品格展现理想人格的诸种特质。此外,在现存文献记载中,孔子对子产的负面评价较少,研究发现这是后儒的改造,而这一话语类型正反映出孔子评议体系的文化影响力及子产形象在后世的接受情况。关键词 孔子;子产;评议;儒家;先秦思想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文献标识码 .一、引言 春秋战国时代孕育了认知思想的大觉醒,也成就了华夏政治文明体系构建和文化人格塑造的智慧库。子产是春秋时代政治文明构建的重要推动者,深刻启发了诸子学说的形成,故而产生了关于子产形象的诸多评议与故事衍生,其中以孔子的多维度认同最具文化影响力。那么,孔子是如何运用多重评议,将子产设为其认知典范的?子产凭借哪些事迹和品格达到了孔子的选择标准的?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子产“众人之母”“爱而无教”的负面评价?这些问题的探讨涉及孔子思想文化体系建立的根基,也可为深入认知子产的文化身份提供借鉴,更可为探究春秋战国文化精神提供启示。众所周知,孔子不轻易褒贬于人,而对子产则多有赞语。孔子评议子产的材料散见于论语左传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说苑史记等诸多典籍中,有“惠人”“仁”“有君子之道”“古之遗爱”“众人之母”之类的评语。细察论孔子对子产形象的多维评议之,这些言论由点及面,隐含了儒家人物评价的话语体系。大抵而言,其体系由个体价值延伸至社会、政治价值,兼顾个体修养及治国理念,蕴含了“仁”“礼”多重意涵。这套话语体系实际上正体现了儒家关于理想人格和理想政治文明的核心诉求。基于孔子的文化影响力及子产所具备的贤臣、君子的典范性,孔子对子产的评议备受古今学者关注,也启发、催生了诸多延展素材、思考和观点。二、嗣音不绝:孔子对子产的评议类型 在孔子评议的众多典范式人物中,子产属于近源范式。孔子远绍上古三代圣王,近取春秋列国贤臣,构建了儒家理想人物评议系统,这一系统直指理想政治文明体系的顶层范式。在论语中,孔子肯定了子产身为郑国执政者的能力和功绩,并高度认同他的君子人格,强调子产是内德外化的春秋时代德行人格典范,包含了对子产“行己恭”“事上敬”“养民惠”“使民义”的多维肯定。相比于孔子对春秋其他人物的正面评议,子产评议最能体现孔子理想政治和典范人格评价体系。另如晏子“善交”“久敬”,史鱼之“直”,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等,属于单点式汲取了人物的核心品质,用以构筑儒家理想人格认知。而就这些人物本身来看,未在论语评议中构成多维思索。孔子对子产的评议是子产形象接受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儒学也在“至圣先师”的认知基础上,或精解句读,或系统发明,或稍易其辄,或另有主张。这种扩散式影响由古至今,形成了解读孔子思想、体察子产形象的门径。依据现存孔子言及子产的记载,可明显看到以下四种话语类型。(一)评议子产的政治功绩褒赞子产的为政之道。孔子称赞子产的第一个核心词汇是“惠”。从字义本源来讲,“惠”,说文释“仁也”。孔子为“仁”的内涵拓其广宇,使其容纳了理想人格的多重要求,如“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等。这些内涵虽各有侧重,均指向“仁者,人也”,代表了儒家理想的为人之道。在诸多内涵中,“惠”也是“仁”的一种展现。在由理想人格向理想政治文明建构的推导中,“惠”也成为执政者应持有的品质。论语宪问上中孔子以“惠人”评价子产,是对子产为政以德、仁爱百姓的政治家品德风范的充分肯定。当然,孔子对子产为政的评议并未局限于“惠人”,而是对其善辞令、“合诸侯”、宽猛治国之论均有肯定,这些方面也占据其多维评议的较大比重。可见,子产作为郑国贤相的执政能力和功绩是孔子颇为看重的。关于子产的执政功绩,历代多有阐发,唐代文士仍难忘怀。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盛赞“我思古人,伊郑之侨”;吕温三不欺先后论 感慨“国侨为郑也,人不能欺之”;徐彦伯枢机论褒称“国侨之言也,立而不朽”。由此唐人赞语,即可略窥后世以左传史记等所载事迹为依据,对子产执政能力思索的丰富化过程。(二)由内外两个层面肯定子产将个人修养与“为政以德”构成内外两个层面,评价子产君子人格的典范性。孔子所言“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可谓道尽子产的典范力核心内涵。这一思路在左传史记中均有发挥,并进而拓展对子产事迹的详细记载和对其为人、为政的赞赏。左传成为后世解读子产生平、事迹最为详尽的史料来源。史记郑世家记载:“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这的确耐人寻味。在司马迁笔下,孔子与子产亲如兄弟,且孔子曾师事子产,俨然使二人的关联深度强化。此外,孔子家语辩政记载孔子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于学为博物”。“于民为惠主”,与论语“惠人”之评相通,肯定了子产的为政之道。“于学为博物”,与左传昭公元年晋平公赞誉子产为“博物君子”的论断相类,肯定了子产的学术修养,且“博物”恰是孔子所倡导的治学主张。因此,这则材料也可视作孔子学术文化思维的延伸。司马迁对二人密切关系的营建,实际出于对孔子高度赞赏子产的理解与共情。(三)构筑“圣贤”评议体系将子产的事迹或外形与其他“圣贤”作类比。这一类评议不仅反映出子产在当时的文化影响力,更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当时,诸子纷纷构建关于政治文明和审美人格的理论准则,其中最高范式人物,谓之“圣”,而将诸“圣”关联起来,则形成了范式系统。孔子的“圣贤”观念基于个体生命完善的修养,继而由个体至群体,达成社会、政治层面的事功和文明贡献。在孔子的理想人物系统中,远者有三代圣主贤臣,近者有子产、管仲、晏子等人,因此,儒家文本延续了这一路线,将子产作为“圣贤”人格典范,与其他圣人、贤士并举。说苑贵德第五记载季康子、子游二人专门讨论子产与孔子的仁爱之别,彰显了儒家文化语境下对子产的高度认可。时至宋代,苏轼、王当、胡寅等名士纷纷为子产立传,称颂其贤,同样是在认同子产的政治影响力的前提下,对其文化地位的再次肯定。(四)消解子产的执政能力以“不知为政”为评判的出发点,对子产的政治能力予以否定。这一类评判沿着“惠人”的形象生发,类于孟子的“(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孟子接纳孔子评价的“惠”之一字,并将其基本意义予以转移,侧重于施惠,认为子产的施惠行为与居于统摄地位的“仁”是有距离的。这一点从“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中,可见其一二。“惠而不知为政”指有施惠之心却不能泽披民众,肯定了子产的个人品质,而否定了他的执政能力。抛开例证来看孟子的论点,实际是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基础上,提出治国需以大德,而不以小惠,属于“仁政”学说的重要理念。单看孟子取子产为例证,一则体现了孟子对孔子评议的吸纳,二则反映出子产在战国时期的影响之深。到荀子笔下,子产的形象结合了“惠人”和“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两点,并与管仲进行比较,认为子产“不如管仲”,这也是对孔子和孟子评议子产的衍生话语。那么,礼记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否定子产的评议,是孔子之确言,抑或是后儒融合孔孟思想所出?这就牵涉到另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在记载孔子评议的内容中,掺杂有后儒依据孔子言论所生发的评价,这些评价虽冠之以“子曰”,但实非孔子之言。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判定?本文欲以确凿之部分,体察其他诸部分。孔子以“惠人”和“有君子之道四”评议子产,出自论语,为后学所广泛吸纳,属于确凿之部分。左传礼记孔子家语等记载,属其他部分,鉴于其素材来源之复杂,其中所引孔子评论的真实性,是需要仔细斟酌的。而礼记孔子家语中“众人之母”的评议,又与论语左传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子产篇中的思想有所出入,笔者认为或出于后儒手笔。以下将结合“古之遗爱”“君子之道”“众人之母”三大最具代表性的评议详加探讨。三、“古之遗爱”:构建评议体系的逻辑起点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尔雅 释“惠,爱也”。“古之遗爱”这一褒词,恰可视为对论语评议子产“惠人也”的扩展。这条评议汇通了孔子的“好古”与子产的“惠人”形象,精准点出了孔子构建子产评议系统的关键依据 子产政治生命中的“仁爱”这一核心要素与孔子话语体系中的高层次内德外化标准相契合。论孔子对子产形象的多维评议(一)孔子对“仁”与“礼”的范式考量关于孔子评议子产的话语体系内涵,可在论语的文化思维建构中追寻答案。孔子评议的人物除上古三代圣主贤臣、孔门弟子外,还有同时代且早于自己的人物等。孔子评议人物,以其社会身份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理想标准,而这些标准,也受到最高范式的统摄,这就是“圣”。“圣”的外在表现,是能将“仁”“礼”施及天下,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构成了孔子理想政治中的“圣人”形象。而形成理想政治文明的顶层力量,圣主当然还需有贤臣的辅佐。在“圣贤”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圣贤”首先需要自身之全德,而后达到内德的外化,于政治中成其王道,最终形成内“圣”外“王”之道。在“圣贤”文化的辐射下,典范人格统一于通过完善的内在修养,达到外在的事功追求。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由低至高,由内而外,由个体及群体,展现了孔子理想的内德外化之道。因此,评议子产的话语体系必然也包括了内外双重标准。参照这一评价体系,管仲得事功一端,被孔子称为“仁”,失修己一端,被孔子评为“不知礼”。孔子充分肯定了管仲作为人臣的事功之“仁”。可见,孔子在讲求“仁”的内在精神力的同时,也强调“仁”的事功展现。两者相权,更重后者,因为后者是在内外兼修这一前提条件下仁德外化的高层次反馈。那么,未完善自身德行而成于事功当如何评价?孔子批评管仲“器小”,事功大者固然值得肯定,但由外观内,必当有容纳事功的器量。管仲其“仁”在事功,虽未遵循君臣间的日常礼制,不可称为知“礼”者,但其忠于政治身份,尽能臣之责,终不违背“礼”之大道,这是孔子对管仲客观辩证的体察。由此来看,典范人格的评价由最高范式以降,从具体人物评议而言,在于“仁”与“礼”的诸多层面。在孔子的评议体系中,“仁”统领诸德,涉及修己、复礼、爱人、事功等方面,包含了个体的社会属性中理想道德精神的不同层次。“礼”与“仁”形成辩证统一体,涵盖了礼仪、礼义和礼制等诸多意涵,沟通了理想社会、政治文化规范与个人的内心秩序等内外层面。与管仲的“仁”而“不知礼”不同,子产作为贤相典范,实现了“仁”与“礼”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为此,孔子对子产形象形成了多维度评议。具体而言,构建评价系统的关键在于:子产治国过程中对三代“礼乐”文化的传承和超越,实现了“仁”与“礼”的高层次统一,也可以说是郑国贤相这一政治身份的功绩符合孔子“古之遗爱”的准则。孔子之世,世衰而道微,如何重构政治文明体系、铺就新的国之大道,成为最迫切的时代命题。孔子通过“好古”,追慕三代政治文明,描绘理想的社会形态。如何使理想的政治建构更具备现实可行性与参考性?孔子的解决路径是塑造理想典范以作为社会及个人的参照标准。子产的形象与孔子所追溯的“圣贤”理想高度契合,这正是子产被称为“古之遗爱”的直接话语根源。(二)子产的事功与“仁”“礼”践行孔子以“遗爱”“惠人”概言子产的事功成就,细化而论,子产的事功包含了承续三代文明、实现创造性政治革新、主张宽猛治国、善文辞等诸多方面,正与孔子的礼乐文明理想和“圣贤”文化观念相合,自然使子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