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许渊冲
翻译
思想
现代性
冯丽霞
收稿日期:;作者修订:;本刊修订:作者信息:冯丽霞(),女,湖北大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译学理论和翻译史,:.;蓝红军(),男,湖南炎陵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译学理论批评和翻译思想史,:.。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现代性冯丽霞,蓝红军(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摘 要:中国翻译思想的现代性迄今仍是一个尚待完成并引人关注的问题。成形于 世纪后期的许渊冲翻译思想,其现代性既与传统思想和彼时中国的时代特点相关联,亦是许渊冲自主选择的结果。纵向考察许渊冲翻译思想异于传统的一般现代性精神,横向考察其去“殊”取“共”“继承超越”的自主现代性选择及结果,有助于明确其翻译思想史价值与定位,亦可为我国译界提供一定的现代性方案借鉴。关键词:许渊冲;翻译思想;现代性;翻译文化;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 世纪八九十年代至 世纪初,西方翻译理论大量涌入,不断拓宽中国翻译学者视野的同时,也猛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现代性问题自此成为中国译界始终关注的问题。许渊冲翻译思想正是形成于这一传统与现代互相激荡的时期,它既与彼时的时代焦虑和中国翻译思想传统相关联,也是许渊冲面对中西思想碰撞自主选择的结果。迄今为止,有学者对许渊冲翻译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刘军平:;王秉钦:)、学术渊源考察(马红军:;覃江华、许钧;祝一舒)和特点描写(祝一舒,),为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是什么、从哪里来、有什么特点等提供了基本认识。但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定位仍在“传统”(王宏印:)、“现代”(王秉钦:)和“传统的终结者”(王厚平:)之间摇摆;其翻译思想的核心价值,尚未被置于中国翻译思想长河中予以充分的揭示。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现代性出发,以中国翻译思想历程为纵轴揭示许渊冲翻译思想异于传统的超越之处,以西方同期翻译思想为横轴考察其翻译思想的现代性选择,纵向比照以明确其思想价值和思想定位的关键所在,横向考察可为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性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何谓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繁杂但又不失明了的概念。其繁杂在于,理解它既有物质、精神、制度、学科等多种维度,也有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向度。因而现代性既有“科技”“市场经济”“契约伦理”“时尚化”“启蒙精神”“个体主体性”等芜杂表现(邹诗鹏:),又有不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的成熟阶段(汪民安:)。其不失明了在于,现代性尽管考察维度多元,但整体看来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般精神内涵。.现代性的一般精神内涵“现代性”一词形成于西方,起源时间有 世纪、公元 世纪等不同说法(陈嘉明:;汪民安:),意义也处于流变之中。但综合看来,现代性之为“现代”,是一个相对于“过去”或“传统”的概念。对现代性的当代界说中,较为著名的 种来自哈贝马斯()、福柯()和吉登斯()。(陈嘉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工程”(:)。它旨在用不同于中世纪的模式和标准,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在这项工程中,“主体性 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人的理性取代中世纪的神权,成为真理和价值之源。(陈嘉明:)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介于“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概念。与通常的“时期”或“特性”理解不同,福柯理解的现代性是一种“态度”;它类似于“某种哲学气质”,可以描述为“对我们历史性存在的持久批判”。(福柯:)吉登斯将“现代性”理解为欧洲后封建时期确立起来的、世纪愈发影响全球历史的制度和行为方式,并认为“现代性”大致相当于“工业化的世界”。(:)吉登斯认为,理解现代与传统的断裂,是分析现代性的必要前提。(:)现代性的后果突出表现为社会联系方式的“全球化”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确立。(陈嘉明:)现代性自西向东,也成为中国学者密切关注的话题。对于其一般精神内涵,有学者认为,现代性是“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钱中文:);有学者将批判和自由创造精神视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张世英:);还有学者将个体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等视为现代性在精神维度的体现(衣俊卿:)。综上,现代性一般意味着与传统某种程度的断裂,其中包含社会联系方式的转变和个人理性、主体性以及科学、批判、自由创造等精神的彰显。学者们虽各有偏重,但从整体来看,现代性在社会联系方式上表现为全球化取向,就个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主体能力的彰显,从精神源头看,核心体现为理性精神的发挥。.中国 世纪后期的现代性现代性从西方进入中国,“家族相似”(周宪、许钧:)之外有其特殊之处。中国的现代性首先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外源性文化危机的产物,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称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主要指丧失中心后被迫以西方现代性为参照系以便重建中心的启蒙与救亡工程”(张法,等:)。中国的现代性同时也经历了多个阶段。自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中国被迫向西方学技术、学政体、学科学等,起初“刺激 反应模式”的中国现代性至改革开放后,逐渐过渡为“具有自我调适机制、显示很强张力的自主现代性”(邹诗鹏:)。参照现代性的一般精神内涵,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奔向现代化社会,是一个鼓励各行各业人员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运用理性精神,超越传统主动与世界接轨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性处于怎样的阶段?要发挥怎样的理性精神?如何超越怎样的过去?在个体选择之前,首先有中西语境的差异。不同的语境意味着各自的现代性面临不同的问题。中国与西方比较突出的差异有如下两点:第 期冯丽霞,蓝红军 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现代性一是源头差异,即中西现代性的发生有外源与内源之差异。正如余英时(:)所言,中国历史文化中没有西方的教会传统,因而其现代化进程并无西方的“俗世化”问题,也“并无信仰与理性的对峙”。中国与现代性的遭遇,并非源于自身文化内部的批判与反思,而是源于西方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冲击。这意味着中国的现代性在古今之外,首先需要面对中西之间关系的处理问题。二是发展阶段差异,即中西现代性阶段在相同历史时间内并不同步。世纪后期,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早已从成熟阶段步入反思批判阶段,中国的现代性还“只是以碎片的、枝节性的、萌芽的形态或方式出现在某些个体的意识中,出现在社会理论和精神的流动之中,出现在社会运行的某些方面或某些侧面”,本质上“不在场”或尚未生成。(衣俊卿:)这意味着彼时中国文化和思想面对的现代性任务,主要是现代转型,而非对已有现代性的反思批判。该阶段中国的现代性面临的是如何向现代转型、是否完成现代转型的问题,是一个古今关系的处理问题。.许渊冲翻译思想较之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现代性许渊冲翻译思想于改革开放后以明确的论述成形,是中国翻译思想长轴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节点。学者们依照理论形态、形成时间和理论内容等不同依据,对许渊冲翻译理论做出了传统、现代和传统终结者等不同定位(王宏印:;王秉钦:;王厚平:),说明对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定位并未形成共识。在对中国翻译思想史的梳理中,将“重实践、重创造、重艺术”视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核心(王秉钦:)尚未充分揭示其翻译思想异于传统、资以载入中国翻译思想史册的价值。与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相比,许渊冲翻译思想在文化考量、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理论建构方面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一般现代性精神特点。.全球取向的翻译文化考量:从强国到共建世界文明刘宓庆(:)认为中国翻译传统有四,首先是“文化战略考量”;以 世纪中期为界,中国翻译前期的文化考量以民族忧患意识为主,后期转为民族复兴;翻译始终与民族兴亡、与国运息息相关。从始于东汉的佛经翻译,到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等,直至 世纪改革开放后的综合翻译,中国的翻译活动以主动请进他者为主,目的包括为“内外交困”的国家寻找精神安抚(刘宓庆:),为经世济民、为救亡图存、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等。这些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的文化考量似乎是中国翻译思想中与生俱来的部分,隐含的前提是自身不如人的心态和意识。典型者如五四时期胡适认为“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转引自李泽厚:)。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形成期,正值中国翻译为民族文化复兴服务的时代,此时的中国需要翻译帮助引介西方文化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以重建其中心地位。恰恰在这一点上,许渊冲与传统翻译思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断离。其一,与传统出于忧患复兴而由强入弱的译入思想不同,许渊冲出于自信共享而译出。他通过将经济与文化、中西文字等区分看待,首先跳脱了传统的弱势心理。对于中国文化,许渊冲非但没有感觉不如人,相反十分自信。他曾引 年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说“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过头来学习孔子的智慧”(许渊冲:)。他认为,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中国文化能为经济强势的美国提供养分,中国文化的“义”“和”“情”可弥补美国“利”“暴”“性”之弊(许渊冲:);很多人认为西方文化先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殊不知中国早在唐代就有“李白预告了浪漫主义,杜甫预告了古典主义,白居易预告了现实主义,李商隐预告了象征主义”(许渊冲:)。正因如此,在翻译实践上,许渊冲自 世纪 年代起就翻译中国传统经典诗、词、曲、小说和戏剧等,打破了此前惯于译入以为强国的思想,转向译出以自信分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翻译方向和选材上彰显异于传统的全新文化考量。也正是本着类似的态度和心理,许渊冲在翻译理论上也持有可为世界贡献解决中西互译理论问题的自信。许渊冲认为,英法德俄西等国文字据计算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对等,而中西文字对等部分大约只有百分之四十,因此西方的对等论不可照搬;西方译者无法提出适用于中英互译问题的翻译理论,只有能够解决中英(西)互译实践问题的中国(文学)翻译理论才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译论。(许渊冲:、)这些观点的合理程度自然有待商榷,但足见许渊冲在翻译理论方面同样没有搬来西方以自救的心理。在他看来,中西互译的理论可以解决较为困难的中西互译实践问题,可为世界译论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其二,许渊冲主张双向翻译,认为中西文化都有先进之处,提倡为相互借鉴、丰富世界文化而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中西二元对立心态,显示出共建世界文化的全新思想格局。世纪 年代,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在思考如何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为参考借鉴国外经验而译入他国科学技术和其他材料,为增进相互了解和和平的国际环境而译出(裘克安:)。这种思想站位大体并未脱离中西二元对立、翻译旨在为我所用的传统思维。许渊冲认为,中国文学翻译者应有的文化担当是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输出去,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输进来,使世界文化越来越丰富。(许渊冲:)因此,在把中国传统经典译成英语和法语的同时,许渊冲也陆续地将罗曼罗兰、莫泊桑、福楼拜、巴尔扎克、德莱顿、莎士比亚、王尔德等名家的法英文学经典译入中国(许渊冲:;王杨:),通过翻译助力中英法三国文学汇入世界,反映了他追求美美与共的全球文化考量。.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忠实到创造从翻译产生之初的动因来看,它是“为跨语言信息传播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遭遇异语符号理解与表达障碍的人们提供的语言符号转换与阐释服务”(蓝红军:)。口译也好,笔译也罢,译者为人谋须忠,在中外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既是为他人服务,说作者通常为主,译者为仆,源语 作为主,译语 作为附庸。从中国传统译论来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锺书的“化境”等,其中蕴含的共同思想有:)译事难周全。因源语与译入语的语言、文化、时间差异,因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认知和能力差异,因多个层面的忠实难以兼得;翻译之事难为。)译者只能抓大放小,被动地接受凡翻译必有所失的局面。在失本、不翻、信达而外求尔雅、贵形不如得神、彻底“化”的理想之下,“讹”在所难免,说明译者的被动与无可奈何。在消极面对译事困境的传统翻译思想中,无不隐藏着一个完美的翻译理想。人们潜意识中存在一个全面忠实的译文,虽难企及,但始终是译者要追求实现的最高目标,无形中规定了译者翻译行为的总体方向。许渊冲显然已跳脱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