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敦煌写本蒙书的语言特点及研究价值_王金娥.pdf
下载文档

ID:2307897

大小:323.09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敦煌 写本 语言 特点 研究 价值 王金娥
第 卷第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唐五代宋初敦煌写本蒙书语言研究”();兰州文理学院“敦煌文化传承发展应用创新团队”()【作者简介】王金娥(),女,甘肃定西人,兰州文理学院教授,敦煌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敦煌文献研究、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论敦煌写本蒙书的语言特点及研究价值王 金 娥(兰州文理学院 敦煌文化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摘要】敦煌写本蒙书是敦煌文献的重要内容,在内容上、语言表达上都极有特色。较传统蒙书而言,敦煌写本蒙书独特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雅俗共赏、方言俚语穿插、别字异文繁多等,这对研究西北方言和敦煌文献语言有重要的语言学参考价值;敦煌写本蒙书丰富的用典等现象有着极其重要文献学价值;敦煌写本蒙书都是写本,还具有不可小觑的版本学价值。【关键词】敦煌文献;写本学;蒙书;语言特点;研究价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开启了敦煌学研究的历史。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敦煌写本蒙书。依据其性质和用途,敦煌写本蒙书大致可分为识字类、知识素养类、家训类和应用类四类,共计 种,个写卷。这些蒙书的出土不仅使我们得以目睹宝贵的原生态历史“教育资源”,而且还得以初步了解唐五代时期敦煌的民间教育,得以弥补学界蒙学及蒙书研究的缺憾。敦煌写本蒙书是敦煌文献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语言表达上都极有特点。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不同于传统蒙书语言,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用语雅俗共赏、方言俚语穿插、别字异文繁多、特殊修辞使用等。这些特点又体现了敦煌写本蒙书以及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教育的地域性,这对我们研究西北方言和敦煌文献语言有重要的语言学参考价值;另外,敦煌写本蒙书丰富的典故使用有着极其重要文献学价值;这些蒙书都是写本原形态,还具有不可小觑的版本学价值。一、敦煌写本蒙书的语言特点(一)敦煌写本蒙书的语言风格 雅俗交织、庄谐共存敦煌写本蒙书具有普遍性,也具有明显的地DOI:10.13805/ki.2095-7009.2023.01.021域特色。如识字类蒙书 千字文 具有 件抄本,说明了当时流传之广泛。开蒙要训 抄本也多达 件,正好印证了敦煌在隋唐时期,不仅仅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更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根据敦煌写本蒙书及其他材料反映的情况看,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敦煌一地的教育非常发达,既有州、县等官学,也有寺学、义学等私学。即使归义军时期,敦煌的童蒙教育依然很发达,既承袭了中原传统的教育内容,如 千字文 开蒙要训 等蒙书的传播就是例证,同时还有 六字千文 太公家教 辩才家教 崔氏夫人训女文 等具有西北边陲地域特色的敦煌写本蒙书。因为具有普遍性,还有地域性,所以敦煌写本蒙书表现出雅俗交织、庄谐共存的词汇运用特色。()敦煌写本蒙书的“雅”与“俗”隋唐时期,敦煌一地的官学与中原地区相同,以“雅”为正,一是出现中原地区少见的世族“家学”,家学教义对男性要求或明儒道,或通韬略,或文武兼备;对女性则要求守庭训、遵妇道。无不贯通着儒家思想。二是出现本地特色的“义学”,即民间的私塾教育。能证明义学的文献如 古文尚书 残卷末题记“乾元二年一月二十六日义学生王老子写了,故记之也。”高明士先生认为这些义学生所诵读的教材,除了启蒙教材以外,还有 孝经 论语 以及五经等。三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寺学。有敦煌文献显示寺学学生除修佛教典籍外,也学习一些和普通百姓生活相关的生活准则、节仪等。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位字 号卷子 百行章 题记:“庚辰年正月廿一日净土寺学使郎王海润书写。”即是证明。四是出现了一些本土特色的蒙书,如 太公家教 百行章 新集严父教 崔氏夫人训女文 等,反映敦煌本土社会生活的内容,其所含日常行为准则大都合乎儒家思想,符合雅正规则,又有民间俗文化的成分,雅俗共存。()敦煌写本蒙书的“庄”与“谐”敦煌蒙书中一部分来自于中原官学,用语严谨、严肃,如 千字文 百行章 等,语言风格显得庄重朴素。如 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满亏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等,四言歌体,韵文,显得典雅朴素。古贤集:“匡衡凿壁偷光学,专锥刺股有苏秦;孙敬悬头犹恐睡,姜肱玩业不忧贫”等句,同样引用典故,文句典雅,显得严肃庄重。孔子备问书 采用问答式。“问曰:天何以运动?地何以安靖?天不运动,无以通气;地不安靖,无以生物。天运 动 则四时行,地安靖 则 万物生”显得朴素直白。而还有部分极具地方特色,为敦煌一带独存,民间特色明显,语言诙谐、生动有趣。如 太公家教 新集严父教 崔氏夫人训女文 等即如此。太公家教:“教子之法,常令自慎:勿得随宜,言不可失,行不可亏。他篱莫驀,他户莫窥;他嫌莫道,他事莫知;他贫莫笑,他病莫欺;他财莫愿,他色莫思;他强莫触,他弱莫欺;他弓莫挽,他马勿骑;弓折马死,偿他无疑”写得通俗易懂。又 太公家教:“对客之前,不得叱狗;对食之前,不得唾地,亦不得漱口。忆而莫忘,终身无咎”诙谐有趣,教化说教浅显易懂。新集严父教:“遣子避醉客,但依严父教。路上逢醉人,抽身以下道。过后即来归,寻思也大好。忽逢斗打处,但依严父教。饶取自然休,叉手却赔笑。忍取最为精,寻思也大好”教人遇事回避,充满了避世意味,也显得诙谐幽默。方言俚语交错诚如郑阿财先生所言,敦煌大部分蒙书如 太公家教 新集严父教 辩才家教 等,“或以学习进退与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为目的。且教学时间又短,教学内容要求层次亦不高,因此多以基本识字、普通常识、伦理道德与处世箴言等为主。既非高文典,亦颇涉俚俗”如敦煌本 千字文注 具体引用故事说话类的例子很多,在体例上,又有别于唐代传统诵习用较为简洁的训蒙书,这种形态上的变化,郑阿财先生认为“可以看出当地学习者的要求,同时显示出敦煌当地的独特性”。还有敦煌本番汉对音 千字文,对于研究西北方音有很大价值。总之,部分敦煌蒙书具有方言俚语交错的特点。(二)敦煌写本蒙书的用字特点:别字异文穿插因为敦煌蒙书具有浓厚的写本学特征,加之其民间性,用字不够规范,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别字、避讳字、通假字,还有些是因部首相混而出现的异文形式。别字异文()部首形似而误形成的别字陈静在谈到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时说:“读者传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字、漏字、改字等异文现象。”敦煌写本蒙书同样具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部首形似而误形成别字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情况,笔者在 敦煌蒙书的写本学特征 一文曾有论述。部首“扌”与“木”相混。如 开蒙要训“榠楂椑柿,柑橘槟榔”,写卷字多从“扌”。百行章速行章“应接随机”,“机”似从“扌”,不从“木”。百行章扬行章 之“扬”,写卷或作“杨”,或作“扬”。“是以良友能扬其德”中的“扬”,混作“杨”。百行章 毁行章“绝于梳洗”之“梳”,从“扌”而不从“木”。部首“忄”“巾”相混。如,开蒙要训“帏帐床榻”,作“惟怅床蹋”,作“惟 怅 床搨”。部首“亻”与“忄”相混。百行章愍行章:“蠢动含灵,皆居人性;有气之类,盛爱其躯。莫好煞生,勿规他命。身既惜死,彼亦如之。”惜死,似作“借死”,意难通。“借”与“惜”因部首形似而误。()书写不规范形成的异体字敦煌写本蒙书因为是写本,因抄手文化程度不同,或者所据底本不同,就产生了很多异体字。如:百行章愍行章:“沙弥命,尽煞命,如来未得道覩,苍生悉渡之也。”其中的“覩”,同“睹”,异体字。辩才家教省 事 门章:“酒莫多喫,必无犯触;财莫多贪,免遭枷狱。”其中的“酒莫多喫”,意谓不要贪酒。“喫”,指“吃酒”,今简化为“吃”。古代“喫”与“吃”不同,“喫”指吃饭、吃酒;“吃”则指口吃。古人视财、酒、色为三害,主张戒之。新合六字千文:“黄金生扵丽水”。扵,即“於”之异体字。开蒙要训:“藂林秋落,松竹冬青。”藂,同“丛”,即“丛”之异体,这种用法古已有之。孟子离娄(上):“为丛驱雀者,鹯也。”楚辞 招魂:“五谷不生,藂菅是食些。”注:“柴棘为藂,藂,一作丛。”开蒙要训:“煎熬缹煏,盐豉调适”。缹煏,煮、烤。缹。亦作“炰”。煮。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蒸缹法:“缹猪肉法于铜铛中缹之,一行肉,一行擘葱,浑豉、白盐、姜、椒,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各写卷“缹”左右结构,从火缶声。或写作“炃”(左右结构),当为“炃”之异体 百行章:“臣每寻思此事,废寝休餐”。废寝休餐,作“废寐休餐”;休餐,作“休飡”。“飡”为“餐”之异体。说文食部:“餐或从水”。俗写作“飡”,先秦文献多此用法。百行章备行章:“晓夜兢兢,为方略也。”方略,邓文宽、郑阿财、汪泛舟先生均录文为“防略”。实则古“方”()同“防”,意为防御。墨子备城门:“毋百以亢疾犂,壁皆可善方。”张纯一集解:“方,同 防,御也。”另,汪泛舟先生考得 、作“方备”,今查阅,发现 实作“俻”。“俻”乃为“備”(今简化为“备”)的异体字。百行章割行章:“情色 之 处,无能为之;不改原火,盛风便加,嫉姤因兹而起。”嫉姤:作“嫉妬”,作“姤嫉”。“姤”通“妬”;“妬”同“妒”,为“妒”的异体字。泛指忌人之长。()百行章护行章:“此能相济,彼亦无惭。”惭:作“慙”,“慙”,即“惭”之异体。用字不规范而形成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用字现象,字的通用与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汉字使用不够规范,古汉语中人们往往用同音字代替,出现历史比较悠久,从先秦到唐宋,文献中均有大量的通假字。敦煌写本蒙书大都是唐五代宋初的写本,通假字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了这些文献中。下面举例分析:()开蒙要训:“婚姻娉嫁,夫妇媒成。”婚姻娉嫁:指婚嫁。娉,通“聘”,指下聘礼。实则“娉”为本字,“聘”为借字。古代婚礼,男方遣媒向女方问名求婚谓之娉。说文女部:“娉,问也。”段玉裁注:“凡娉女及聘问之礼,古皆用此字而经传概以 聘 代之。”()百行章勇行章:“军机警急,有难先登;拓定四方,息尘静乱。”息尘 静 乱:消 除 战 乱。、以及 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 等写卷均作“诤”,北图藏卷作“静”,其他作“靖”。古“靖”通“静”。为“平息”“止 息”义。“诤”亦 通“静”,孙膑兵法八阵:“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邓泽宗注:“诤,借为静。意谓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按兵不动。”()百行章护行章:“比邻借取,有则与之;回前作后,谁无短缺?”短缺:作“断阙”,古汉语中“阙”“缺”通用。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通“缺”,为损害、缺损之意。()百行章护行章:“从旦已来,何言不是?”已:通“以”。另,百行章中 “政”借为“正”,“测”借为“侧”,“德”借为“得”等等,均属此类。礼俗等原因形成的避讳字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中国古代社会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在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一般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示尊重,避免冒犯君主或尊亲。根据史料记载,避讳现象在周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用避讳这样的表达方式来维护和显示君主或尊亲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避讳”这个词却出现得较晚,从我们见到的文献看,“避讳”一词最早出自于 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这里的“避讳”是回避、避忌的意思。据窦怀永先生研究,到了两晋时期,“避讳”一词用来指规避帝王的名字。然后一直沿用下来。公羊传闵公元年 则规定了古代避讳的总原则:“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关于避讳,常用的方法有三种:改字、空字和缺笔。敦煌写本蒙书主要是君王名号的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缺笔的方式来起到避讳作用。如,百行章断行章:“劫盗生民,世人所嫉;蒱摊博戏,二亲之忧。非直灭身破家,几许损于朝宪。如此之事,直须绝之。”其中“劫盗生民”之“民”,作“”,作“”,为 避 讳 省 写。“世 人 所 嫉”中 的“世”,作“”再如 孔子备问书:“天子不能下治,故遣此人治民,故曰天子。此之为也”,其中“故遣此人治民”之“民”,“民”缺笔,作“”“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