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老子想尔注》对儒家的态度及其成因_石明.pdf
下载文档

ID:2307858

大小:260.13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老子想尔注 老子 想尔注 儒家 态度 及其 成因 石明
第 24 卷第 1 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 No.1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23论 老子想尔注 对儒家的态度及其成因石明(中山大学 哲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收稿日期 2022-10-01 作者简介 石明(1994),男,安徽安庆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摘要 作为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 表现出对儒家思想颇为复杂的态度。它既有站在宗教立场上排斥儒家、诋毁五经的部分,也有站在传统立场上迎合忠孝、容纳仁义的内容。分析 老子想尔注 对儒家态度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早期道教思想的演变路径,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儒道融合的内在进程。关键词 老子想尔注;五斗米道;儒家;儒道融合 中图分类号 B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1015883/j13-1277/c20230100806引用格式:石明论 老子想尔注 对儒家的态度及其成因 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8-13老子想尔注(以下简称 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是早期道教从宗教神学角度对老子 的注释本。此书早佚,正统道藏 也未收录,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残卷,后藏于伦敦博物馆,编号斯坦因 6825。此书作者至今未有定论,一说张陵,如唐玄宗 御制道德真经疏 和杜光庭 道德真经广圣义,一说张鲁或刘表,如陆德明 经典释文。饶宗颐折衷诸家论言:“陵初作注,传衡至鲁,而鲁更加厘定,故有系师定本 之目。”1 4-5后人基本赞同此说。作为早期道教五斗米派的重要著作,想尔注 不仅吸收了 河上公章句 和 太平经 等道家的重要内容,而且表现出对儒家思想颇为复杂的态度。笔者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略抒己见,以就教于方家。一、问题的提出想尔注 与儒家思想的关系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讨论作者对儒家持肯定或否定态度,关注可能的成因;二、分析“五经半入邪”句“半入邪”的具体内涵;三、阐述 想尔注 如何对儒家思想进行吸收和利用。以下简要概括之。其一,学界目前大多认为想尔注 对儒家采取了批判和否定态度。相关研究最早可见陈世骧先生 1957 年论文“想尔”老子道经敦煌残卷论证 云:“然于其排诋五经,贬抑孔丘,可见张鲁时代道教初立,其心目中之大敌,乃当世之儒学。”2 陈氏指出,汉末之际,佛道疆界未明,宫中黄老与浮屠同祠,三教中惟有儒学与道教壁垒相对,故想尔注 诋儒经而抑孔丘。此后学者基本赞同陈氏观点,他们依据的也是 想尔注 第十八章“何谓邪文?其五经半入邪”和第二十一章“道甚大,教孔丘为知”两句。如李养正先生说:“老子想尔注 中有诋毁儒学、贬抑孔丘的内容这种与儒家相抵触的著述,也当然会被社会所排斥。”3 李刚教授则认为所谓“邪文”主要指儒家经典。为贬低儒家,作者曲解老子原意,最终强调王者要“法道为政”。4 张运华从神学化的角度分析指出,想尔注 把儒家学说作为伪伎的一种进行批判,将儒家五经及其各种传记、私人著述都视作“邪文”,甚至对儒家攻击道教“道书欺人”“无长生之道”等言论进行了正面还击,最后得出儒学“罪盈三千,第 1 期石明论 老子想尔注 对儒家的态度及其成因9为大恶人”的结论。5 另有一派持不同意见,以饶宗颐先生为代表,他在 老子想尔注校笺 中写道:“以五经半为邪文者,太平经 卷五十一校文邪正法 云:正文者,乃本天地心,守理元气。古者圣书时出,考元正字,道转相因。微言解皆 元气要 也。再转者,密解也(似指谶纬秘书而言);三转成章句也章句者尚小仪其本也,过此下者,大病也。论书有六转,转即变也。章句尚小仪其本,故半入邪。”1 74饶先生主要是参照太平经 来论证想尔注 的思想。他以经中卷五十一和卷六十七的文字结合认为,想尔注 作者站在道教的立场上,只强调“道在儒上”的优先地位,对儒家的五经之学,作者主张“尚小仪其本”,因此想尔注 没有否定儒家思想。张利文在 试论老子想尔注 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与融合 一文中更发挥饶氏观点指出:“半入邪 的半 字,是指从正文 流出,不断分化,并逐渐转失其本的程度之半,并非指数量上的局部之半。”6 最终他得出 想尔注 迎合儒家思想的结论。其二,关于“五经半入邪”所指的具体内涵。1988 年,卿希泰先生出版中国道教史 第一卷。在书中他写道:“何谓邪文?其五经半入邪,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耳。很明显,他(指 想尔注 作者)对儒家及其经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7 卿先生赞同想尔注 对儒学批评的观点。他结合背景分析认为,东汉年间今文经的章句之学和古文经的训诂之学十分僵化,朝廷以孝廉察举人才被虚伪之士利用,导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故卿氏结论是想尔注 “五经半入邪”主要批评儒家两汉经学。蒋振华教授也赞同说:“联系想尔注 产生的时代背景,这种对儒家五经的态度,多半是出于对汉代特别是东汉以来繁琐章句之学及其丽辞淫句之不满。”8 他还猜测五经不入邪“可能暗指易 书全部及 诗 的半部。”言下之意,即认为想尔注作者反对的儒家五经是礼 春秋 和诗 的半部,因为这些内容充斥着周礼的道德规范,是被老子 中视作浮华虚伪的部分。汉末之时,章句的浮华繁琐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佞辞巧说破坏了真道之言。姜生教授则称:“想尔注 批判的 邪文,说其五经半入邪,指的是儒书的谶纬化,是要求超越谶纬,而以修道为成仙的途径。”9 以谶纬化的儒书来具体限定想尔注 对儒家的批评是一种折衷办法,他认为想尔注 所否定的只是两汉之后迷信奉行、神化孔子的儒家经典。其三,关于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利用方面。从 想尔注 说“五经半入邪”的内容看,它似乎排斥儒家虚假的忠孝仁义,但综观整个文本,我们也能发现其中多有对儒学的借鉴和利用。上世纪末开始,很多学者逐渐注意到这些内容。如瀚青认为,虽然 想尔注 从“真道”的立场排斥儒家经典的“邪道”,但在教育方面,它的教人行善,“至诚”“忠孝仁义”却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同,明显表现出吸收儒学的迹象。10 陈丽桂则主张儒家的部分伦理道德思想为 想尔注 所吸收采从,如第十八、十九、二十七、三十章等,都反复强调“至诚”与“至诚守善”的重要性,其它也有推崇“臣忠子孝”“忠臣辅佐”的内容,表现出道教与儒教的交集处。11 贺绍恩先生通过分析总结认为,想尔注 作者吸收、改造和利用了汉儒的大量理论思想,包括以天人感应为主的神学天命论、以阴阳五行为主的政治科学思想和以忠孝节欲为特色的伦理理论等。12 总之,在早期道教理论的构建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深刻的启示作用。笔者以为,想尔注 对儒家态度的讨论,上述两派都有值得商榷之处。若完全主张儒道对立,不利于进一步揭示 想尔注 等早期道教经典对儒家的吸收利用,而以太平经 文本嵌套想尔注的内容也多有缺陷。本文接下来以此展开。二、想尔注 对儒家思想的矛盾现存想尔注 残本共三十五章,缺道经一、二章和三章首句及 德经 全部,篇中直接涉及儒家的句子有以下内容:“智慧出,有大伪。”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邪文?其五经半入邪,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耳。(18 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后贤。(21 章)从这两句明显可知,想尔注 有站在道教的立场质疑儒家的意图。“智慧出,有大伪”,老子本章的原义是批评人心自私、欺名盗世、道德不行的10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俗薄现象,想尔注 则将“真道”与“邪文”对立,否定世间其他“伪伎”。它宣扬自己是“真圣道知”,将儒家五经等划为半入邪道,五经以外更是“诈圣邪知”,旗帜鲜明地拉开了与其他理论的距离。作者又云:“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批评后世之人不相信大道条文,反而盲目崇尚儒家孔书,自然也是对儒家典籍的否定。想尔注 十九章云:“今人无状,裁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此处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批评的对象,但结合上下文可知,“经艺”指儒家的五经六艺;“圣”是指教授学生的儒生;“章篇自揆”,即后世学人擅自编排经书篇目、妄解道言,他们恣意歪曲篡改,最终导致乱象丛生。想尔注 还对后学之人“逐邪学”的现状进行了猛烈指斥,“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邪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于穷年。”后汉书儒林列传 记载“(宋)登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13 2557,“(张兴)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13 2553等。时人如此尊儒家为至上,不信道文,想必都是五斗米道所反对和痛恨的。另外,太平经 与想尔注 在思想上确实大体同气相求,但笔者以为,勉强以其来解读想尔注 是不合适的。太平经 卷五十一校文邪正法 以考校古今诸书、判定众文类属为主旨。篇中断言,“致善者”之正文“与圣辞相得”,但六转变化后就混乱衰败为“欺文”。书又强调:“章句者,尚小仪其本也,过此下者,大病也。”14 190张利文博士用本卷内容推测想尔注 对五经的定性是“小仪其本”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若因此说它肯定儒家则显得过于武断。“小仪其本”,“仪”指奉为法则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仪,度也。度,法制也。毛传曰:仪,善也。又曰:仪,宜也。又曰:仪,匹也。”15 意即校文邪正法 认为章句之学尚有一部分还能遵守根本,但此类以下,则全属祸害。既是“小仪”,换言之还有一部分“不仪”,不符合“真道”,想尔注 以“半”训“小”是诠释它的“部分”之意。也就是说,想尔注 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既有排斥亦有肯定,而从本段“五经半入邪”看,或排斥意味更浓。因为同样一句话,站在否定的立场与站在肯定的立场表达结果完全不一样。想尔注 没有用“小仪其本”(肯定居多)而是用“半入邪”(否定居多)说五经,则张氏所认为的“迎合”是站不住脚的。再则,仅以太平经 来分析,它在本卷将世间文章分为六类:微言解、密解、章句、浮华、分别异意、欺文。它对章句以“小仪其本”论,但书中也有多次对章句持批评态度。如 学者得失诀 说:“学凡事者守众文章句而忘本事者,非也,失天道意矣。”14 277-278守一入室知神戒 说:“故一本文者,章句众多故异言。令使天地之道,乃大乱不理,故生承负之灾也。”14 420以上都揭示了它对浮华章句的不满与否定,是以若仅凭 校文邪正法 的“小仪其本”得出想尔注 对儒家的肯定,是很值得怀疑的。根据“其五经半入邪,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耳”可知,想尔注 将众文诸书分为三类:真道、五经、五经以外,校文邪正法 却是六分法。按照 想尔注 的理解,除了五斗米道所传记之书外,其他都非真道,儒家五经“半入邪”,众书传记“悉邪”,而以 校文邪正法 言,尚有“密解”比“章句”更值得肯定,两书抵牾之处可见一斑。当然,想尔注 也没有完全抛弃儒家,书中将儒家的伦理价值与道教的修仙相结合,阐述修道意义,表现出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倾向。如老子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想尔注 注解说:“天地像道,仁于诸善,不仁于诸恶;故煞万物,恶者不自爱也,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此章老子 本义是宣扬“无为”之宗旨,认为天地与圣人都无仁爱、偏私之心,任由万物百姓自生自长和自灭,但 想尔注 却将“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解读为天地圣人是赏善罚恶的,所以人们应该积善行德,与天神亲近。后文更说:“是以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生死之际,天不知也。”它倡导一种行善积德的报应论,以传统儒家 易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思想阐释 老子,可见其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并不否认。十八章亦云:“道用时,帝王躬奉行之吏民莫有不法效者竟行忠孝质朴臣忠子孝,国则易治”,很明显宣扬了儒家的忠孝价值观。以这样一种形式注解老子,说明想尔注 确实在一开始就容纳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又有很多学者认为“道甚大,教孔丘为知”,这句话将 老子 原文的“孔德”之“孔”曲解为“孔丘”,让“道”教孔丘为知,是附会历史上孔子曾向老子执弟子礼的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