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省
县委书记
工作
讲坛
第五
讲话
在全省县委书记工作讲坛第五期上的讲话
李强
这次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以“推动改革落实,释放发展活力”为主题,目的是交流推广各地抓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更好地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刚才,xx位同志重点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了发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发挥改革对发展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
刚才大家在发言中,都谈到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改革打开了发展的空间,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历程,中国经济每一个周期性增长的背后,都离不开改革的强力支撑。这些年,经济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大困难,下行压力加大,各种显性和潜在风险相互交织。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改革,用改革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供给比要素供给更重要,好的制度可以为我们吸引集聚更多更高端的资源要素。所以,我一直强调,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一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政策都属于“浅刺激”、“微刺激”,唯有改革才是真正能发挥长效作用的“深刺激”、“强刺激”。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改革的竞争,成为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可以说,谁在改革上赢得先机,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谁在改革上贻误了时机,就只能做一个追赶者,甚至被淘汰出局。
总的来说,我省在改革上是抓得非常紧,也是很有成效的,各地也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改革品牌。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先手棋”、“当头炮”,一直紧抓不放,坚持不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纵向上可以撬动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横向上可以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已经取得较好效果,社会反响也比较积极。最近,省民调中心开展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企业和群众对我省行政审批的满意率达xx.x%。但同时,我们对改革的成果还不能估计过高,企业和群众反映,改革的“风”虽然刮起来了,但是“风力不强”,一些顽症难题还是“岿然不动”,老百姓和企业获得感还不够多,距离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三个最”的改革目标还有不短的路要走。下一步,要下大决心、大力气继续推进。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要更加彻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该市场发挥作用的,一定要放开。政府发挥作用,是要“更好”而不是“更多”,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放”的问题上,要以放为原则,不放为特例。经过几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目前省级累计取消下放了xxx项审批事项,占到xx.x%。这里面很多的审批事项,确实属于“实在没道理”、“自己都觉得荒谬”,取消掉是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那么还有一些审批事项,表面上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也行之有据,但事实上却束缚了市场活力、干扰了公平竞争,这些必须坚决彻底地取消或下放。比如,省编办作了一个调查,企业从市场准入到生产经营,还要过“五关”:首先是注册开业关,前置审批是减少了,但还有xxx项后置审批,拿照容易开业难;其次是施工许可关,从拿地到建房至少需要xx个流程、xx道审批,“穿着衬衫去申报、到穿棉衣的时候才得到答复”;第三是开工生产关,盖了厂房,装了流水线,还要取得一系列生产许可,涉及xxx多个门类xxxx多个品种,每个许可证缴纳明的暗的费用在x万到xx万元之间;第四是政策申请关,要想享受到政策支持,还需要这个部门审、那个部门批,经常是“好看吃不到”;第五是年检年审关,企业的各类许可证都涉及到年检年审,虽然现在要求改为“年报”制,但是通过中介、“第三方”环节,以服务之名,行垄断强制收费之实,成为企业难过的“年关”。这一关一关地加起来,就像一个“套娃结构”,层层束缚了企业活力,推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革自己的命从来都是最难的,只有步步紧逼,才能把审批环节里的“水分”一点点挤出来,才能把多佘的审批程序真正压减下去。在“管”的问题上,要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前管为特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放不管,必有大乱。在更彻底放权的同时,也要从根本上改变以批代管、只批不管、重批不管的现象,避免留下大片的监管盲区。有的部门不管审批了,不是说可以什么都不管了,相反,事中事后监管要做的事情更多,要担的责任更大,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把便利和实惠留给企业群众,把责任和“麻烦”留给自己。现在还有些部门,抱着“谁审批、谁监管”这个挡箭牌不放,就是不提“谁主管、谁监管”,这事实上就是在推卸责任。同时,现在新的技术手段很多,要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注重流程优化、机构重组和队伍整合。这里,要特别强调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事物的监管,既不能放任自流,又要抱着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不能简单套用旧思维、老黄历,搞“削足适履”,这样很可能就会把新生事物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是改革要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推进。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形成制度化的安排。因此在改革推进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改革的碎片化。比如,基层同志和企业反映,不少有价值的改革举措,都和条线部门的红头文件“打架”,以至于没法落地;有的改革“前减后增”、“主减附增”,前面的环节看上去省了,后面要跑的环节一样不少、甚至有增无减。二是只见“盆景”、不见“风景”。我们各地都有不少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做法,但是改革成果在面上复制推广还不多,“盆景”不少,“风景”还没有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效应的发挥。最近省里准备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县(市)进行集成改革试点,通过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打通层级壁垒、部门壁垒,同步撬动其他各项改革,带动面上改革形成突破。首先在江阴市先行先试,省委改革办、省编办正在和江阴市商量,原则上能放进去的改革事项,都要放进“总盘子”。推动改革的系统化、集成化,有这么两条要把握好:一个是各部门之间要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条线的政策协同配套,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处理好单项改革与综合改革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和成本,使各项改革能够同向而行。说白了,就是要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让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一个“整体政府”、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服务。第二个是各层级之间要实现贯通。按照扁平化管理的理念,把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及其审批职能部门置于同一个平面来推动,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深度梳理,对于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确保改革上下顺畅、左右贯通、前后呼应。
三是加快构建“不见面审批”的办事模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美国的“第一政府”网站Usa.gov)可以说是全国性电子政务的“超级大网”;新加坡也在积极打造基于“无缝的”数字化服务上的智能型国家;韩国结合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加快发展“无纸化”办公,民众在家可以上网打印亲属关系、婚姻、毕业、服役等各种证明。某某某某的“一门式”改革、某某提出“最多跑一次”,都是依托信息化和大数据进行决策的改革探索。我们提出的“不见面审批”模式,要作为全省一个普遍的制度安排,真正做到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大项目一律釆取代办制,一般项目网上办理。政务服务网要加快上线运行,边运行边完善,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数据问题。数据信息只有在交换和使用中才能产生价值,现在反映比突出的是“信息孤岛”“信息烟囱”、地方上网率不高等问题。如果是因为技术标准不统一、端口不一致的原因,就要加快推进数据标准化,尽管过程可能会比较繁琐,但效果也会和“书同文、车同轨”一样,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如果是因为一些部门把数据信息作为垄断资源,甚至将此当作牟利工具,那么就要毫不客气地整改。省政府已经在组建大数据管理中心,各地各部门要自觉主动配合,按照一个平台、一个标准、一个渠道来报信息、用信息,形成完整高效的信息网。
二、充分发挥县一级落实改革任务、进行改革探索的双重作用
县一级承上启下,一头连着中央和省委的决策,一头直通最基层、直连老百姓,既是各项改革决策的执行者,也是探索改革新路的开拓者;既是改革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改革探索的“最先一公里”。可以说,县一级在改革中承担的是双重作用,这一级的改革攻坚抓好了,整个改革也就活起来了。对县一级的改革,我想讲三句话。
第一,作用独特,当好先锋。对县而言,“麻雀虽小,五脏倶全”,中央和省级有什么机构,县一级也有与其大体对应的部门。一项改革如果在县级成功了,那么在全省推广也就问题不大。县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田,我省改革的重大突破,往往也都是在县级率先探索成功的。大家都记得,当时我省北有泗洪县上塘公社搞包产到户,开了“大包干”的先河,南有武进、常熟、江阴、张家港等地兴办乡镇企业,催生出“苏南模式”。在某某经济由内转外的过程中,昆山开始自办开发区,当时叫“工业新区”,对外一律不宣传,后来省里知道了,给予大力支持,批准叫“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个典型,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也是冒了风险的。现在,我们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矢志不移抓改革的激情,需要这种为了改革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我们讲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县一级对问题的感受最直接、最敏锐,症结在哪里、究竟怎么改,县一级的干部群众可能最有发言权。现在是发展的转型期,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很多东西都在重构,不管是经济发达还是相对薄弱,不管是苏南的县还是苏北的县,只要在改革上下功夫,就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发展新机遇,有可能实现发展的“弯道超车”。
第二,空间很大,大有可为。县一级的改革空间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基层推进改革面临着“三重困境”:一是责任与权力的困境,县一级责任大、权力小,很多事情看得见、管不着;二是事权和财权的困境,在分税体制下,县级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级政府财政运行压力较大,有时还存在“上面请客、地方买单”的现象,地方履职尽责的财力保障较弱;三是法律和改革的困境,很多改革举措动不动就碰到法律法规的“天花板”。实事求是地讲,这些问题在工作中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省里也充分理解。但是也要看到,任何重大改革都不是在万事倶备的时候才推出的,都需要冲破重重阻碍、克服种种制约,杀出一条血路。前不久,省编办借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评价方法,选取了“开办企业”、“施工许可”、“不动产交易登记”x项评价内容,对全省xx个设区市、xx个县(市、区)的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作了一个评估。从评估的结果看,近年来发展势头好的县,基本上排在前面。当然,这个评估是选取的一些方面,可能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但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为什么办理同样一个审批事项,有的地方只需要x个环节,而有的地方需要x个环节,为什么有的地方只需要x天,而有的地方需要十几天?我们讲,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改革也是如此,改革的空间是需要我们去争取、去创造的。比如,法律“天花板”问题。改革本身就是一项要触碰“天花板”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个天花板下面把改革做得更好,另一方面,这个“天花板”很多时候也不是原地不动的,是可以“往上顶一顶”,争取些空间的。特别是有的所谓“法律问题”,往往是法规规章的细枝末节问题,有的就是条线部门出的一些规定,而且不同部门的规定还有冲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正确理解立法精神,从立法意图出发、从上位法的规定出发,不要纠结于一些过时的条条框框。
第三,乘势而上,打造亮点。近几年来,各地在抓改革落地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上个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去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奖励,省里在科技创新、财政管理、就业创业、养老服务等方面得到表扬,某某市、某某市以及江宁区、张家港市、启东市、海安县等得到了表扬。希望大家乘势而上,聚焦关键、突出重点,打造更多的改革亮点。改革的亮点从哪里来?要从试点效应的放大中来。我们省的改革试点很多,包括国家给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某某江北新区、某某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都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