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道德
概念
实践
拓展
闫杰
第 25 卷 第 1 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Vol.25 No.1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3 收稿日期:2021-10-08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2020-ZXGJ-13)作者简介:闫 杰(1974-),女,山东德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品德心理学。具身道德:从概念到实践的拓展 闫 杰(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具身道德从身体与环境相互嵌入的角度出发,注重物理环境的变化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具身道德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身体构造、身体洁净、环境及仪式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影响。具身道德对当前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德育理念的人性化、德育内容的实践化、德育环境的情境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关键词:具身认知;具身道德;道德判断;隐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23)01-0094-06 一、从具身认知到具身道德(一)具身认知 进入 21 世纪以来,受现代人工智能、人类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影响,强调环境和身体相互影响的认知的“身体性”或“嵌入型”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一个的新视角。考究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认知心理学的具身思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久远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渊源。首先,从哲学思想史来看,具身思想是近现代欧美一些哲学家反思和批判物质和意识相互独立的“二元论”的逻辑产物。早在20 世纪中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就提出了“我”就是“在”、“在”就是“我”、“我”的“在”就是世界的思想,明确表达了他反对“人”与“物”二元独立的观点。另外,差不多同时代的法国身体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梅洛庞蒂针对笛卡尔“灵肉两分”的二元论,提出了“知觉为先”和“身体性”的重要命题。“知觉为先”是指知觉是主动的,是向生活世界的原初开启;而“身体性”是指身体是永恒经验的前提,由主体向周围世界知觉性的开放和倾注形成。梅洛庞蒂开创了一项对于个体在世界中的化身的研究,试图提出一个在纯粹的决定论和纯粹的自由主义之间的中间视角,作为一个将“为我之身”和“他人之身”联系起来的桥梁1。其次,从心理学思想史的演变来看,在19 世纪后期,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杜威认为人存在于环境之中,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儿童才能获得各种“经验”,“经验”和个体的思维不可分割。据此,在教育上杜威特别强调活动和参与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创设一种生活情境,使儿童在积极参与中探索知识和塑造品格。1884 年,詹姆斯提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感知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1885 年,丹麦的生理学家兰格也提出了和詹姆斯相似的理论,他也认为情DOI:10.13970/ki.nbjyxyxb.2023.01.016第 1 期 闫杰:具身道德:从概念到实践的拓展 95 绪的发生是由于有机体对自己内外部的各种或明显或轻微的生理变化的感知。一些相关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如通过操控一定情境来控制被试的生理变化,被试可以报告感受到相应的情绪体验。这些研究结果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大笑疗法、想象疗法、舞蹈疗法等。此外,20 世纪中叶,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与皮亚杰同时期的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活动说,这些理论从不同方面强调了机体感知运动的变化对机体情绪和思维的促动和改变,为具身认知思潮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具身道德 在具身认知思潮的冲击下,道德心理学界也开展了具身道德或道德的具身性的研究。传统的道德心理学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关系、情境这些相对宏观的因素对个体心理机制的影响,而具身道德研究从微观的物理环境的改变,如远与近、大与小、苦与甜、高与低、黑与白、香与臭、脏与净、热与冷、软与硬等视角入手,采用心理物理变量协同变化的对比实验,通过操控被试所在环境中的某一物理变量的变化,以此来比较人们在不同的物理变量下道德行为和情绪的变化。这种对比实验非常鲜明地证实了物理维度对主体道德判断和情绪的影响效应。早在 1962 年,在一项关于知觉的现象学研究中,Merleau-Ponty 就指出:道德是萌芽于身体之中的。1990 年,在一项认知语言学的跨文化研究中,Lakoff 和 Johnson 指出,不同国度的人对周围环境中物质的感知是形成语言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形成一些更抽象的概念,比如“通货膨胀”“人心冷漠”。人们通常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所谓隐喻就是借助某一简单的、常见的源域(source domain)事物来指代另一的复杂的、抽象的靶域(target domain)事物。比如,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友谊是纯洁的”“爱是温暖的”。在这里,对于“友谊”“爱”这些抽象概念的诠释借助了人类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身体感受。再比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节庆或宗教活动时,民众在祭拜祖先和神灵前都要先进行沐浴更衣或洗手净身,这种习俗的普遍存在客观上反映了身体的洁净和品德圣洁的密切相关,这一心理隐喻在各国的宗教仪式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以身体洁净与道德判断和行为的相关研究方法为范式,一些心理学者又陆续拓展了色彩与道德判断和行为,冷热与道德判断和行为等的研究范围,使具身道德或道德具身化的理论系统更加丰富和完善。二、具身道德的主要研究领域(一)身体构造与具身道德 认知的生理结构基础主要是大脑皮层。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大脑皮层各部分的功能既有独立性又有协同性,如果大脑皮层某一部分受损伤时,可能会引起某方面认知上的功能障碍,如 2004 年,Gallagher 等人的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前庭及神经网状结构存在异常,这就使得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唤起和识别困难,难以获得共情,继而导致他们不能准确地进行道德判断。另外,神经解刨生理学的病理研究揭示:如果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大脑腹内侧前额叶(VMPFC)受到功能性损伤,虽然他们大脑皮层的腹内侧前额叶的结构与正常人无异,但他们会由于不能产生及时的情感体验,而无法做出恰当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幼年时额叶损伤的病人,其情绪加工能力会受到损伤,并在道德行为的表现上出现异常。Meier 等人的系列研究发现,如果儿童的大脑皮层布洛卡区受到损伤,他们就会缺失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影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2。此外,病理研究证实大脑皮层的蓝斑区和杏仁核受到损伤会引发病人的情感记忆障碍,边缘系统的海马区受损则会导致病人空间记忆障碍,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身体构造方面影响道德判断的另一个重96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要因素就是神经递质及激素等生化因素。下丘脑能够分泌多种递质和激素,其中下丘脑分泌的乙酰胆碱、多巴胺(DA)、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都对情绪情感的发生起到调节作用。关于抑郁症的研究表明:如果多巴胺、五羟色胺(5-HT)、内啡肽等化学物质分泌不足,就会让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暂时“失灵”,引起食欲下降、失眠、疲惫、头痛、背痛、心慌等反应,抑郁症可以通过抗抑郁药调节脑内的这些化学物质的平衡得到治疗并且治愈3。2013 年,瑞典歌德堡大学对超过700名从事过举重、跳高等项目的运动员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证实,如果运动员长期服用激素,与从未使用激素者相比,曾经使用过类固醇激素者更容易受到诸如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困扰,并且滥用药物和酗酒者也更多。(二)身体洁净与具身道德 莎翁名剧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冷酷残忍,她唆使丈夫篡位并且杀害了邓肯王后,看着自己沾满了鲜血的双手总觉得肮脏,不停地呐喊:“洗掉,该死的污点!”剧中这一道德与洁净的心理物理现象被后人称为“麦克白效应”,即指当一个人道德上被玷污后,将会导致他(她)产生清洗的需求。这表明道德是否纯洁是具身于身体是否洁净之上的。在我们中国文化中,这种隐喻也是司空见惯。例如,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我们会说他(她)具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如果一个官员办事公道、不谋私利,我们会说他(她)“清正廉洁”;而如果一个人偷偷摸摸、行为不检点,我们会说他(她)“手脚不干净”。人们经常用直接的、身体上可感知到的洁净体验去理解和表达抽象的、心理的美德,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具身道德机制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出快速且直观的判断,有利于人类的交往和发展。(三)环境与具身道德 实验心理学的一些对比实验发现,如果改变个体所处环境的温度、气味、位置、空间距离或物品摆放等物理变量,则会引起个体心理变量的相应变化,甚至有些物理变量的改变在具体情境中可使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生明显变化,近年来该类研究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的研究热点。1.冷与热。冷与热是最普通的一种身体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却会明显影响到个体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2008 年,Williams 和Bargh 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包括两个任务。在第一个任务中,他们让被试分别随机端着冷咖啡或热咖啡进入实验室,然后对同一张照片上的人进行自由的评价,结果显示:端热咖啡的被试更多地认为照片上的人是“正直”“友善”的,相反,端冷咖啡的被试则给照片上的人做出了“冷漠”“虚伪”等消极的评价。在接下来的第二项任务中,研究者设计了一种产品测试情境,让被试作为普通消费者抚摸并评价冷水袋或者热水袋的产品质量,然后让他们选择奖品。结果发现,抚摸热水袋的人在实验结束后更多地选择送给朋友或家人的一张礼物兑换券,而抚摸冷水袋的被试在实验结束后却更多地选择了一杯给自己的果汁。2.甜与苦。除了肤觉、视觉、听觉、嗅觉会影响到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外,味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2012 年,Meiers 等人设计了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发现,如果被试喝了苦涩的茶后对中性的事件进行道德判断,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厌恶情绪,也会作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而如果被试喝了甜蜜的果汁后对中性的事件进行道德判断,被试则会倾向于理解和认同4。有很多类似研究指出,在对陌生人进行道德判断时,人们倾向于将喜欢吃甜食的人判断为是好相处的、脾气好的。很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偏好甜食的人性格会更温和,更乐于从事社会公益,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吃了甜食的被试比吃苦辣食品的被试在后继的表现中会有更积极的助人行为。而且,这一点第 1 期 闫杰:具身道德:从概念到实践的拓展 97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3.明与暗。人们通常用“正大光明”“光明磊落”来形容好人好事,而用“见不得人”“乌烟瘴气”等来形容坏人坏事,也就是在人们的抽象思维和现实的语言表达中,明亮通常与“好”“吉”“善”相关联,而黑暗经常与“坏”“丑”“恶”相关联。这是由于不同明暗的环境条件分别触发了主体记忆中具体的感知觉和行为方式,从而激发起主体进一步的道德心理和行为,并由此形成明度与道德判断及行为之间的关联。Lakens的一项研究发现:被试认为发生在白天的抢劫或盗窃、凶杀事件更加恶劣,罪犯应该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这正是因为明亮的光线与道德的心理安全感紧密联系,从而使得情绪体验更强烈5。犯罪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明亮的城市或夜晚较少发生犯罪事件,而黑暗的城市或街道更容易发生犯罪事件。这是由于在明亮的环境下,如果有犯罪行为或不道德行为,更容易被发现而不容易逃脱,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明亮的环境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加强道德自律,以维护个人的良好形象。4.白与黑。早在 1967 年,Williams 和Roberson一项关于颜色与道德判断的实验中,就证实在被试的生活经验中,腐烂的食物和暴力的行为常常会引发他们对黑色的视觉体验。从那以后,心理学家们围绕黑白颜色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做了大量相关研究。1988 年,Frank 和 Gilovich 的对比研究发现,在比赛中身穿黑色球服的橄榄球队员或冰球队员犯规次数更多,会出现更多的攻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