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剧本
游戏
建构
青年
红色
记忆
诊治
王妍晴
年第 期 青 少 年 学 刊 ,(总第 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外部环境风险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剧本杀游戏: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省思与诊治王妍晴 摘要深受“世代”青睐的剧本杀游戏以沉浸的情境、跌宕的剧情和趣缘社交的特质成为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崭新载体。然而,在泛娱乐化价值观、文化消费主义思潮和青年社交圈层化的耦合驱动下,红色记忆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广泛性不断遭受冲击。为此,需遵循思想引领破壁入圈精准互嵌纠导并举的逻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关注当代青年的成长特性与精神诉求,突破传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边界,引导剧本杀行业健康发展,建构起青年可听、可见和可感的红色记忆。关键词剧本杀;桌面游戏;红色记忆;青年文化作者简介王妍晴,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湖南 长沙)年 月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提出“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重构与强化青年红色记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逻辑前提,也是活化红色资源的必然要求。当代青年无法亲历革命的峥嵘岁月,需要一定载体来弥合因代际衰减引发的“集体失忆”。剧本杀游戏具有跨越时间界限、连接虚实空间的能力,不仅从时空上拉近了红色文化与当代青年的距离,激发青年学习党史的兴趣和热情,更以具身体验的方式使红色记忆入脑入心,持续激发红色文化的创新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沉浸式游戏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在外部不良思潮冲击与内部缺乏强力监管的要素耦合下,剧本杀逐渐显现阻滞青年红色记忆的现实症候。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已有部分学者将视线对准“剧本杀”“沉浸式戏剧游戏”主题,从道德伦理偏差、流行文化嵌入和青年社会化的异化等视角探讨剧本杀对青少年的特殊影响与应对策略。如王赛认为,剧本杀“在塑造角色感认同、强化集体感社交以及营造沉浸式体验层面具有吸引力”,但其文化消费主义实质会“更加深青少年沉溺不良社会思潮下的认知异化风险”。郭淼、王立昊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剧本杀“对重建青年系统思维、缓解数字依赖有一定意义,但剧本杀对青年认知的虚拟形塑导致了青年社会化异化”。概言之,已有研究成果更多将剧本杀游戏的兴起看作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甚至将其当作桌面游戏或网络游戏进行“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游戏所具备的文化传播与思想教育功能。如何将红色文化导入游戏而不失其趣味性,使游戏服务于青年教育而不损伤其市场活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尝试分析剧本杀游戏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逻辑机理,从现实样态分析这一过程的挑战梗阻,进而探讨对应的诊治策略,以期为传承红色记忆的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一、本质透视:剧本杀游戏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逻辑机理DOI:10.16399/ki.qsnyj.2023.01.009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 世代青年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表达欲,与剧本杀游戏强调实时交互和身体在场的属性相适配。青年玩家在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中实现从“入戏”到“演绎”再到“记忆”的全过程,对建构青年红色记忆有积极意义。(一)剧本杀游戏:青年红色记忆建构的新载体剧本杀游戏源于 世纪 年代英国流行的桌面游戏“谋杀之谜”(),玩家从盒子中抽取身份信息和剧情内容,再通过角色扮演、证据搜索和交流推理,共同破解疑案。紧张刺激的剧情内容,新奇有趣的社交体验,都使剧本杀游戏在深受青年群体欢迎的同时被资本市场所青睐。年中国的剧本推理行业市场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注册经营者同比增长约。剧本杀的消费者和从业者具备明显的世代性,岁的青年占到。随着剧本杀行业的蓬勃发展,古风仙侠、民国谍战、现代商场、未来科幻等主题令人眼花缭乱,逻辑推理、视听觉刺激、情感演绎等花样玩法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玩家,年人民日报发起的话题“剧本杀成 后 后社交新潮流”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阅读达到 亿次,成为不可忽视的青年文化现象。以红色文化资源与剧本杀游戏的深度融合而成的“红色剧本杀”,一经问世便受到青少年和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红色基因实景表演互动沉浸”成为一种风尚。广义上,只要在剧本主题设置、内容撰写、推理过程等游戏内阶段,以及配套的室内装潢、声光电效果、玩家及 服装等游戏外阶段,有涉及或嵌入红色文化元素的,均可称为红色剧本杀,“红色”并不一定是游戏的主线剧情或主要任务,也可能是穿插在情感、推理、阵营等元素之中,在剧本杀游戏中十分常见;狭义上,红色剧本杀是以弘扬家国情怀、建构红色记忆为主要任务,这一类型的剧本主题较为固定,内容更注重政治性、严肃性和准确性,多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本文采取广义的定义,将涉及红色元素的剧本杀均纳入考量,以期对相关领域有较为全面的分析。年 月,海南建成了全国首个红色剧本杀基地、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 思南路上的枪声 向着光明前行、横店影视城依托演员集群优势推出自我觉醒 黎明前的暗战 旭日东升等红色实景剧本杀等,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新样板和新思路。红色记忆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红色历史的记忆建构与意象体现。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红色血脉要永葆鲜活,需要不断唤醒与重构青年的红色记忆。剧本杀游戏拥有“静态”的红色文本和“动态”的演绎行为,既可视为唤醒记忆的存储空间形式,更可视为构建记忆的空间生产形式,为青年红色记忆提供承载力、形塑力与建构力。在游戏中,玩家不仅从剧情里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也从情感上受到革命志士的感染,以树立拳拳报国志,促成了当代青年与红色历史的隔空对话。通过想象性的体验,沉浸式模拟历史或记忆中的情景,这种“在场感”与“交互感”不仅能够还原历史真相,破除虚无主义迷雾,更是在观照现实,符合 世代青年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的行为特点,是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可行载体。(二)剧本杀游戏建构青少年红色记忆的运行逻辑具身体验唤醒记忆。具身体验就是玩家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剧本杀游戏中,在情境氛围、情感交互和体感认知为一体的场域中实现人脑记忆与环境、资源等要素的耦合和动态演化。身心沉浸的体验感既是剧本杀游戏招揽客源的利器,也是建构红色记忆的前置条件。基于剧本杀游戏对红色记忆的情境再现,玩家实现从感官体验到记忆回溯的过渡,不断唤醒革命先驱浴血奋战中所积淀下来的红色记忆。群体交互重构记忆。“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可重构性是集体记忆的特有属性,记忆内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框架内被重新刻写,成为人类当下的创造性行为。剧本杀游戏的社交属性为玩家重构集体记忆赋能:首先,玩家将角色剧情内化为个体记忆;其次,玩家间以搜证、推理和复盘等形式交流,个体在同他人的对话中获取和传输记忆片段;最后,全体玩家对记忆内容达成共识,形成新的集体记忆。玩家的每一次“进场”都在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单向”的叙事结构,青年在高度开放的游戏中成为红色记忆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为记忆包裹上时代的外壳并赋予全新内涵。重复性演绎强化记忆。为保证新鲜感与体验感,多数玩家不会重复选择剧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剧本杀游戏是“阅后即焚”的。一方面,当玩家演绎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剧本时,会逐渐构筑起立体的印象,不断参与游戏就会不断强化这一记忆,如在不同游戏中同一玩家可能扮演不畏牺牲宣传进步思想的学生、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军人、不堪欺辱罢工革命的工人等不同的角色,从多维视角认知和强化红色记忆。另一方面,除部分城市限定外,质量上乘的剧本会在短时间内覆盖到全国各地,出现某一剧本突然“爆火”的现象,各地青年纷至沓来共同演绎,可以实现红色记忆的广泛传播。(三)剧本杀游戏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生成机理游戏情境赋能红色记忆。剧本杀游戏的情境不仅包括烘托情节氛围的室内装潢、精致的服装道具,也涵盖玩家之间、玩家和(游戏主持人)(非玩家角色)的互动。玩家进入游戏情境就如同置身于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在时空维度上提供了一种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使枯燥的象征符号和仪式规训以游戏的形式呈现,逐渐转化为一种嵌入日常娱乐生活的集体印象,改变了红色记忆的在场形式与表现样态。红色历史激活剧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记忆是表征民族、国家和历史之间关系的纽带,若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和历史遗产融入剧本,会为已严重同质饱和的剧本内容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了剧本杀游戏的真实感、可玩性和思想性,让青年在潜移默化的游戏过程中学习和记忆红色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红色剧本杀迎合青年社交新模态。剧本杀游戏并非纯粹“角色扮演”,而是人内心自我的镜像表达,映射了当代青年的情感心理与生活样态。在 世代青年中,传统的熟人社交、主动性社交正在被基于兴趣爱好和文化认同的趣缘社交所替代。当游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就会形成“表达自我见解引起情感共鸣形成群体认同”的社交链路。剧本杀游戏一方面连接着规定的剧本内容和集体记忆,代表着群体共识;另一方面连接着玩家自身的感悟与经验,代表着青年的个体记忆。借助游戏匹配机制,青年能够快速找寻和识别出“同好”,在不断地交流中实现从个体观点到集体共识的社会化过程,这种兼顾个性和共性的社交模式为当代青年建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创造了新的渠道。二、现实样态:剧本杀游戏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多重症候当前世界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尤其是资本与文化市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利益驱使部分商家不断钻营青年兴趣偏好,恶意炮制重感官刺激而轻内容质量的作品,以麻痹青年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斗志,直至落入泛娱乐化价值观和文化消费主义的圈套,加之 世代青年圈层封闭的特质,共同阻滞了剧本杀游戏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链路。(一)泛娱乐化价值观冲击红色记忆严肃性当前红色剧本杀市场乱象丛生,不少商家表面以“红色”为卖点,实则照抄照搬西方庸俗腐朽的文化糟粕,恶意添设涉黄涉暴、封建迷信等内容,以浅薄空虚的娱乐文化取代意蕴深刻的严肃文化和高雅文化,以戏说对抗正经,以狂欢消解严肃,不断冲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如所谓“立意新颖”的情感剧本破晓,披着“致敬”外衣灌输个人英雄主义和爱情至上观念,内容充斥警察与毒贩谈恋爱、为包庇爱人销毁犯罪证据等剧情,甚至出现警察与罪犯以“俄罗斯转盘”一决胜负的桥段,不仅没有引发严肃的社会思考,还引导青年理解并同情枉顾法纪的警察与罪犯。久之,青年在“毁三观”和“活久见”的幻景中渐次加深对西方腐朽文化与价值观的印象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公信力,甚至瓦解青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泛娱乐主义化危机的症结在于“泛”化问题,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甚至包括严肃的政治、历史、宗教和教育等话题,当泛娱乐化价值观与历史虚无主义耦合,就会诞生恶搞和戏谑红色历史、虚无和否定革命价值的现象。近年来,一些文艺作品充斥想象性描述,一味追求戏剧冲突和娱乐效果,淡化红色历史的厚重积淀,曲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误导青年迷失于歪曲肢解、片面拼凑和随意篡改的虚无历史里,甚至出现政治冷漠与政治极化等心理现象。如热门红色剧本赴国忧,以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为卖点,甚至要求玩家轮流高呼爱国口号以体现沉浸感。然而,救国大业被设置成“坑蒙拐骗”的游戏任务,部分剧本甚至出现地下党员爱上敌对势力背叛革命的狗血戏码,革命理想只是他们行动的表层逻辑和合理借口而已,剧情推理与情感抒发严重脱节。这些娱乐化处理从根本上阻止了玩家对红色历史的回忆与思考,只剩追寻爱情与私利的错误价值观,生搬硬套渲染出的爱国情感不仅苍白无力,更遮蔽了革命文化的崇高性,不断解构当代青年的红色记忆。(二)文化消费主义消解红色记忆权威性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消费者们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包含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符号”。文化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拓展,使文化成为消费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