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粮食
补贴
农户
收入
不平等
影响
研究
宋亮
经济理论与实践第38卷第6期2022年12月吉 林工 商 学院 学 报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AND TECHNOLOGY COLLEGEVol.38,No.6Dec.2022粮食补贴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宋亮,汤家慧(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摘要 粮食补贴政策是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背景下,研究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对下一步相对贫困治理如何有效衔接精准扶贫战略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基于粮食补贴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实证分析显示:粮食直接补贴中的种植补贴和价格补贴与土地直接挂钩,增大了农户收入不平等;粮食间接补贴的价格支持政策对低收入农户的收入转移效果更好,降低了农户收入不平等。粮食补贴政策影响农户收入不平等的机制表现为与土地挂钩的粮食补贴,提高了土地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使得初始土地资源分配较少的低收入家庭难以获得补贴转移;价格支持政策提高了农业劳动需求和价格,使得粮食补贴的收入转移更有利于主要务农的低收入小农户。在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单纯务农或主要务农的低收入者应当是国内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人群,由此粮食补贴政策要改变以土地挂钩补贴作为主要手段的政策支持方式,实现对农业劳动的补贴。在短期,继续实施价格支持政策和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补贴;在长期,实现对农户的资金补贴向生产服务支持转型。关键词 相对贫困;粮食补贴;农户;收入不平等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3288(2022)06-0005-09收稿日期 2022-07-23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粮食补贴的农户增收机制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SK2020A0120);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对空间市场整合的影响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2020zs07zd);安徽农业大学引进和稳定人才科研资助项目“收储制度改革对粮食收获质量的影响”(rc402005)作者简介 宋亮(1985-),男,安徽宿州人,应用经济学博士,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粮食政策、粮食流通经济;汤家慧(1997-),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管理。一、引言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来,到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但是,近年来我国相对贫困问题愈加严重,其中农户收入不平等增大是相对贫困问题的主要体现之一1。2021年后,我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缓解农户相对贫困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2。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的产业结构、区域分隔、制度与政策,微观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社会资本和老龄化等因素3-5。进入21世纪后,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支农政策来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政府不断出台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背景下,有学者开始关注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名望等(2015)6研究认为惠农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户的绝对收入水平,但是对高收入农户的增收效果要高于低收入组农户,进而认为国家推出的惠农政策增大了农户收入不平等。万海远和李实(2015)7研究农村财政支出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显示财政资金补贴对高收入农户更加有利,增大农户收入不平等。朱青和卢成(2020)8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农补贴没有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状况,虽然对中低收入农户有一定正面影响,但总体上不会改变整个农村的收入分配格局。而郭庆旺等(2016)9系统研究 5DOI:10.19520/ki.issn1674-3288.2022.06.004了政府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政府转移性支出显著降低了整体居民收入不平等,同时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增长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张琛等(2019)10则研究农户收入极化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支农惠农转移性收入能够有效缓解农户收入极化。但是当前却缺少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专门研究。粮食补贴政策是财政支农政策中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其在整个财政支农总金额支出比例较高,同时也是覆盖农业人口最广的财政支农政策8。以2020年为例,中央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中直接补贴农户的金额约有3 000 亿元,其中补助粮食的生产者补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目标价格补贴的规模约2 000 亿元左右,占直接补贴农户金额的过半比例。当然国家对粮食补贴的方式,不仅有直接补贴,还有通过实施价格支持的间接补贴。同样以2020年为例,实施价格支持政策的稻谷、小麦的总产量接近7 000亿斤,仅以1斤补贴0.1元的标准计算,间接补贴额度会达到700亿元。作为农户转移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粮食补贴直接影响着农户收入水平,进而会间接影响农户收入不平等,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农户收入水平低,粮食补贴在其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8。本文研究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对下一步相对贫困治理如何有效衔接精准扶贫战略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此外,国内的粮食补贴政策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价格补贴政策和粮食种植补贴政策。当前国内的粮食补贴政策正在转型中,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价格支持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价格支持政策扰乱了市场资源调节机制,造成主要农产品供需严重错配11。政府于2014年推行了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改革,2016年开始了玉米的价补分离政策改革。由于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在运行中存在执行难的问题,于2017年也调整为价补分离政策。本文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的粮食补贴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能够在相对贫困治理背景下为粮食补贴政策调整提供更多维度的参考。二、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根据经济学原理,任何收入都可分解并归之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只有改变生产要素的配置行为,才能够改变农户的收入水平。广大农户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和土地,因而农户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农户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生产要素的价格12。对于劳动要素而言,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使得非农劳动收入远高于农业劳动13;对于土地要素而言,土地充裕农户的收入水平也往往较高,而土地匮乏的农户收入相对较低14。随着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户原有的三位一体(土地承包者、经营者和劳动者)角色开始分化,非农就业更稳定的农户会将土地流出,脱离土地经营,获得非农劳动收入和土地要素收入,农业劳动者获得农业劳动收入和土地要素收入。粮食补贴政策是粮食政策中一种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工具,政府通过粮食补贴将纳税人和消费者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农户,增加农户收入。当前农户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包括主要提供劳动力获得务农收入者和单纯务农或主要务农的小农户的低收入者应当是国内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人群,其获得更多的补贴转移才能够有效减少农户收入不平等,即在土地要素稳定,非农就业与农业就业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差异劳动报酬率下,补贴农业劳动才能够降低农户收入不平等。国内的粮食补贴类型多样,包括粮食种植补贴、粮食价格补贴和价格支持补贴。其中粮食种植补贴中原有的“四项补贴”政策设计中有与粮食生产挂钩的,也有与投入品挂钩的补贴,但是实际运作中,由于我国以分散的小农经营为主,发给真正经营者的操作成本太大,因此补贴资金大多都发放给土地承包者,导致原有政策设计的挂钩补贴获得与种粮种地脱钩,形成了脱钩补贴,仅仅与土地挂钩15-16。在针对具体粮食品类的价格补贴政策中,大豆与玉米当前实施的价补分离政策,也是与大豆、玉米的种植面积直接挂钩17。由于土地供给的无弹性,即使补贴的发放对象是土地经营者,与土地挂钩的补贴还是使得土地承包者获取所有补贴18。粮食种植补贴和粮食价格补贴在具体操作形式上有区别,但是其收入分配机制基本类似,与土地要素直接挂钩,在本文分析中将其合并为粮食直接补贴。由此,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户的收入分配效应主要取决于农户拥有土地资源的多寡,主要务农的低收入小农户难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转移,加大了由于家庭初始承包土地资源多寡形成的收入不平等。稻谷和小麦实施的价格支持政策中,与土地没有直接挂钩,而是与粮食产量挂钩。通过经济学理论可 根据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及财政部 年度支出决算表 等估算出的结果。6知,价格支持政策带来粮食价格的提高会增加生产要素的需求和增大生产要素的价格,即土地要素和农业劳动要素。对于脱离土地经营农户而言,其能够从家庭承包土地增值上收益,但是对于主要务农的低收入小农户而言,不仅能从家庭承包土地的价值增长上受益,而且农业劳动价格的增长以及能够提供更多的农业劳动对其收入提升效应更大。由此,价格支持政策能使国民收入分配发生有利于农业部门的变化,提高农业劳动收入以及工资水平19。总结以上论述,一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与土地挂钩,带动土地要素增值,从而提高了土地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不能提高农业劳动需求和价格,使得初始土地资源分配较少的低收入家庭难以获得补贴转移,增大了土地资源差异带来的农户收入不平等。二是粮食间接补贴中的价格支持政策带动土地要素增值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劳动需求和价格,使得粮食补贴的收入转移更有利于主要务工的低收入小农户,从而降低了农户收入不平等。图1粮食补贴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三、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库中2013年和2015年两轮调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样本大、包含地域广,为本文实证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影响农户收入不平等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持。其中2013年数据包括全国29个省份(不含新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28 143户家庭,2015年在2013年的基础上追访了16 022户。由于粮食补贴只针对拥有承包地的农户,由此则剔除了城镇家庭及农村没有承包耕地的农户,在实际数据处理中,同样剔除了存在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6 535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客观原因所致,近年来国内主流的大型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库鲜有涉及粮食补贴数据(或者分项补贴数据)的题项。本文实证分析采用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5年两期数据稍显陈旧,但是2013年和2015年国内粮食补贴类型与补贴结构并没有结构性变化,2013年和2015年两期数据所验证的粮食补贴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内在机制依然能够有效解释当前粮食补贴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内在逻辑,具有现实借鉴价值。(二)基准模型本文在借鉴程名望等(2015)3、Morduch 和Sicular(2003)20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粮食补贴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研究中按照收入水平对农户进行分组,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分析粮食补贴对不同收入组的影响程度。如果粮食补贴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显著,则表明粮食补贴降低了农户的收入不平等;反之,粮食补贴对高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显著,则粮食补贴增大了农户的收入不平等。具体计量模型如下:incomei=0+1subsidyi+2pricesupporti+3Xi+i(1)式(1)中,incomei代表第i个家庭的年总收入,subsidyi代表第i个家庭获得的粮食直接补贴,pricesupporti代表家庭所在地是否实施了价格支持政策,1代表实施了价格支持政策,0代表没有实施价格支持政策。X为控制变量,在控制变量选择中,本文选取的指标包括地区层面、家庭层面和户主层面的相关指标。地区层面包括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等特征变量;家庭层面包括土地确权、土地征收、土地流转、家庭获得其他补贴、家庭是否从事工商业经营、家庭成员是否有村干部;个体层面变量主要是户主的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等。7(三)统计性描述表1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工具变量中介变量总收入粮食直接补贴价格支持东部西部其他补贴土地转出土地转入土地确权土地征收家里是否有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