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就业
导向
大学生
意识
培养
影响
研究
张文博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度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实践路径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张文博(),男,山东兰陵人,淮阴工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业导向对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的影响研究张文博(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摘 要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普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我国的供需关系矛盾外,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不强也同样是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高等教育就业导向为核心,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内涵及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以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丰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对毕业生认可程度为核心的就业导向影响,希望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参考。关键词就业导向;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本刊网址: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样也会影响当世社会上下的稳定发展,因此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受到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矛盾,这与全社会的供需关系有关,特别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普遍。为此,各个高校也将人才培养作为目的,充分考虑到招生需求、社会声誉等诸多方面,积极采用针对性措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大学生就业意识(一)意义所谓大学生就业意识,指的是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的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评价、态度等一系列心理倾向。其中不仅包含了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同样也代表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就业意识中包含的主要内容为:就业认知。就业认知涵盖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对专业岗位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大学生的就业取决于就业认知的质量,只有大学生对就业认知中的各个方面作出客观评价。才能保障其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满足社会、职业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并获得令自己满意的职业。就业理想。大学生就业理想并非凭空想象的,其是建立在就业认知之上,针对适合自我的职业所作出的设计和预期,例如,就业时应选择何种岗位和方向,选择什么行业等。职业理想可能包含很多,但肯定有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个。这一职业理想将成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自我能力、吸取文化知识的强大动机,能够达成热爱的职业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高质量就业的实现。就业价值取向。从客观意义上说,价值取向意味着人的价值追求。而就业价值取向就代表着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否具备强烈的进取态度和责任感。此外,应以何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如何在自我发展与团队进步上进行选择,这都是决定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二)大学生就业意识现状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开我国的供给需求结构矛盾问题以外,还与大学生缺乏积极就业意识有着极大的关系。缺乏积极就业意识。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是获得解放”的思想。这也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松懈下来,缺乏足够的就业意识,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对于经历了多年读书、上课等校园生活的学生来说,其对就业始终感觉十分陌生和遥远,在日常生活中,考虑较多的也只是如何丰富大学生活,很少会有学生清晰考虑到未来的工作和就业情况。因为就业意识较差,许多大学生将精力放在重视大学的感性过程,从而缺乏对职业生涯做出理性规划。这也导致其对知识的学习没有目的,范围宽泛却不精通,甚至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就业并无过多用处。但根据有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在学生阶段走了弯路。功利性的就业取向。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追求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是否具备端正的就业意识,这将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追求。在当前这个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正面向功利性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着重要求职场的稳定性和就近性。甚至在招聘会商,许多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上班时间、工作劳累程度、加班情况、薪酬待遇、是否具备上升情况等,很少会有学生重视应如何工作才能为公司带来发展。功利性较强的就业价值观被各大企业和用人单位所不齿,导致这样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就业意识连续性不强。就业意识的连续性,具体指的是大学生应具备处于不断完善状态的,就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而不是今天一个就业想法、明天又一个就业想法,这也缺乏足够连续性的就业意识,虽然会使大学生的就业理想更加多样和丰富,但由于每一种都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可能致使大学生的学习精力被分散,最终一事无成。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始终认为自己无法寻找到理想单位,放弃选择的机会,同时在一味地观望过程中,不惜主动放下身段待业,追求的就业意愿十分理想化。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就业群体每三年就要换一次工作。二、就业导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通过始终坚定就业导向,缩短大学生活与就业之间的距离,以就业为核心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状况进行衡量,不断寻找差距、创新拓展,在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形成。(一)就业导向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自主性的提升。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年 月(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认知相对较差,这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缺乏就业积极性,在就业方面不主动追求。许多学生潜意识里都在等待国家提供的就业政策、学校的帮扶、家长关系等。甚至许多大学生连最基础的市场分析和自我审视都不愿做,这也致使即便有出色的就业机会,自己也无法抓住机会的情况出现。而就业导向的存在使毕业生与职位、岗位之间的距离缩短,让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不再对就业市场心存恐惧,而是主动进行探索、分析。这也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精确自我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未来就业计划,将就业认识作为基础,清晰自己能否胜任期待中的工作。另外,就业导向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良性竞争观念,通过强化自我成长的主动性,使大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喜欢的工作,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接近自我所期待的就业目的。学生职业规划主体性的提升。所谓主体性,指的是大学生应当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担任主体。简单来说就是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个人的事情,自我设计职业规划,而不是将自己生涯的职业规划托付给学校、家庭或是其他人。对于就业导向而言,其应尽可能提早开展,使其能够落实到学生的整个大学过程,以此来调动起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并使学生将评价、了解作为基础,在大学生活的初期就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明确职业未来发展方向,并构建起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持续成长过程中提升自我认知,并以此来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保障其能够符合自我基本情况,以及用人单位与社会的真实需要,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实现。就业追求功利性的降低。大学生获得了来自高校的丰富教学资源,同样其也应以贡献社会价值的形式回馈给社会。大学生应注意正确看待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联系。在很多时候,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是有着相同意义的,在满足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同样传递出了社会价值。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是互相矛盾和冲突的,在这时学生应清楚,社会价值的优先级要高于自身价值。通过就业导向,也能使大学生正确进入到职业生活中,并充分意识到个人、集体、社会间的互相促进关系,在具备出色大局意识的同时,也能拥有良好的奉献精神,用正能量的心态来对待岗位工作。大众化就业观的建立。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曾憧憬过未来的就业梦,想象自己能寻找到一份满足自我理想的工作。但走出校园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应当调控自我价值取向以及就业理想,在使就业期望值降低的同时,积极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展、建立起大众化就业观。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观念等大多处于未定型的状态,学历、专业、人生阅历、性格等都有着极大的不同,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而优缺点,因此在择业工作正式进行之前,大学生需首先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针对自我情况展开分析,确保做出真实的评价,少想多做,切记不可好高骛远,应尽可能保持谦虚、认清自我。通过认真权衡,进一步寻找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平衡点,怀揣认真、努力的态度主动打开怀抱迎接社会,这对于就业而言有利而无弊。(二)就业导向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融入就业意识教育。对于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是高校的教学体系,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基础阵地。因此,高校应注意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带动内部教学体系进一步发展和调整,并充分强化就业意识培养的目的性。这一过程中,高校应首先在通识类型的课程中,通过提升人文类素养教学的比例,重点强化大学生的情感、品质的成长,以此来贯彻就业意识的培养。这一举措将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认知,保障就业意识培养的进行具备实践意义。其次,高校也应将就业意识培养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具备相对较强的职业化特征,对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就业意识的针对性有着极大帮助。在教学模式中融合就业意识教育。现阶段,校企合作教学、工学结合教学等具备就业导向特征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我国高校的广泛应用。这一类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出知识的实践性,具备较为出色的就业导向,取得的就业意识教育效果也较为出色。例如,某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其场地就设置在校园内部,有近百家公司入驻其中,高校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当中进行顶岗、实习和参观。这就是就业导向转变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通过进入公司内部进行参观和实习,并认真吸取公司的宝贵经验,打破高校传统的课本、教师、课堂的单调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的就业意识获得提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就业意识教育。高校内部的校园文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校园活动的展开,而校园活动又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优秀载体,对大学生面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在以就业导向为背景的高等教育中,高校方面应注意将企业文化的部门带到校园文化当中,以此来针对企业文化中的优秀之处进行吸收,例如,良性竞争意识、无私奉献精神等,通过将这一类优秀的企业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相对接,使学生对企业内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感,并强化积极的就业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做好基础工作,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其次,高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对社会的认知,锻炼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丰富社会竞争经验,以此来为其进入岗位后的工作作出充分准备,特别是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各大企业以及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具备丰富经验的学生。三、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社会和企业而言,能否真正接纳毕业生,并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将在一定程度上与毕业生认可度有所联系。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认可程度,具备丰富就业价值观以及崇高理想的大学生十分受企业欢迎。与之相反的是,缺乏工作积极性、无组织无记录、没有创新思维的毕业生则是企业无法接纳的。首先,就业导向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接触企业,真正意识到企业的自我需求,并针对就业意识中的内涵进行调控,在自我教育和提升中满足企业的期待要求。其次,就业导向也为企业预留出了参与学生教育教学的空间,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调控,重视企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培养,保障学生的企业需求与自我发展具备一致性。在这样一种方式下锻炼出的毕业生具备极高的就业意识,社会不仅拥有较高的认可度,同样也具备出色的就业质量。简单来说,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互相合作形成的就业导向模式当中,企业也具备一定的人才培养空间,高校完全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就业意识,企业也对毕业生拥有较高的认可程度。结束语在就业导向方面,高校应明确的一点是,就业虽然是高等教育的出口,但却不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目的,因此,应始终坚定将就业导向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互相融合,在保障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避免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高等教育偏离方向,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下转第 页)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吕景泉鲁班工坊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杨延,王岚中国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