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底色:内涵、结构与超越_刘云杉.pdf
下载文档

ID:2289547

大小:1.13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现代化 道路 底色 内涵 结构 超越 云杉
2022 年第 12 期(总第 408 期)党政干部学刊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591从根本上讲,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是一个社会生产方式问题。从整个世界现代化历程来观察,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是近现代以来后发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这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不同发展道路立场与主张的多样性。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设计,决定着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可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带领十四亿多人在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的一种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共同富裕正是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环节,其中蕴含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规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度重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语境下的共同富裕是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现代化基础上的人的现代化,为推动人的精神极大丰富直至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道路底色,具有强大的历史优越性和生命力。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对现代化的追求以及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是近代以来世界性的重要主题,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底色:内涵、结构与超越刘云杉(南开大学,天津300350)收稿日期2022-09-29作者简介刘云杉(1992),男,内蒙古包头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摘 要现代化道路与社会精神生活始终存在着深刻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真正的精神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明确了内核、廓清了本源。通过制度基础、认知基础和实践基础构成的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结构基础,同时通过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与文明层面的超越性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推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调发展,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社会国家”的整体性共同富裕之路,展示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底色。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22)12-0031-07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1党政干部学刊 2022 年第 12 期(总第 408 期)富性与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真正通往人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道路的科学方法论,并为其实现标定了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属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进一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通路。(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基在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在马克思看来,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是以物质生活需要为基础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601。精神生活与生产必须要建立在相应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是一种基于人的物质生存又超越物质本身的人的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表达,它集中体现为“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4107等一系列非物质形式,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党的二十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习近平总书记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党历来重视精神力量、精神建设和精神话语的历史基础,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任务的现实性、特殊性的一般性论述,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客观基础。在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概念时必须正确对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关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定要建立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之上,以后者为主要物质条件,并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受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591,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让人民群众具有了充分的经济条件、自由时间与文化产业基础作为进行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前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中。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随之发生转变。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前提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实际上是不平衡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从过去以物质生活为主的一元需求逐渐转变为物质与精神生活并重的多元需求,精神生活需求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这也凸显出社会满足人们精神生活能力的缺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64-5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与物质力量必然要共同彰显强大的价值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缺一不可,二者统一于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中。(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核在于社会制度及其现代化道路作为社会分配制度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与否,在根本上是由现代化道路决定的,是涉及物质与精神的生产与分配制度的根本性问题。现代化道路内在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可能性。资本主义达成的所谓“福利社会”“全民富裕”都是建立在满足资产者富裕基础上的幻象。相应地,在精神生活中,资本主义呈现出“赚钱成为人生的目的,而不是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758的基本价值原则。资本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性外观”,同时规定了整个社会精神、观念结构的资本性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建立起来的以“物”为中介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物”的规定性,进而揭示出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中,资产阶级将剥削这一食利行为包装在自由、民主等价值形式的外衣之中的本质:以物为核心、资本为动力的生产关系内核建立起来的富裕的价值指向性,即通过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22022 年第 12 期(总第 408 期)党政干部学刊构以保障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剩余价值剥削的“合法性”,将资产者牟利性的意识形态包装成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从而确立起将富裕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基本准则。人们的主体性“被需求所驱动,将真实的物作为其需求获得满足的源泉”843。资本主义现代化只可能带来资产阶级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全体的“共同富裕”,更是只能生产出精神的虚无、假象和危机,无论在社会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是极化且异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全新命题,在世界历史中彰显出了对既有现代化道路阶段和层次的超越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真正的公平、正义来谋划和看待人的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那么自然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直接追求和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9594,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现代化,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就决定着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什么样的物质与精神状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和道路设计愈发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逐步具备了结构性和制度性保障。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背后,是党把握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真正的核心动力,是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全面进步之路。(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本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的一切都要服从于资本的整体性物化逻辑,因此“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所以资本主义对多数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所给予的尊重,即使有,也未必比奴隶制或农奴制所给予的多一些”10293。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自身物质和精神愈加贫乏,“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11158。精神生产者与物质生产者一样,在物化的价值世界中,以对物的追求作为价值与理想,以金钱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失去了创造力与超越性,使资本的烙印镌刻在人们精神世界之中,失去了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指明实现共同富裕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双重富裕,是对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极大推进,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整体性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12150。每个人都是富有精神、饱含情感的个体,人的需要和发展自然也是全面而多元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旨归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样不是单一的、局限在物质上的。在新时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精神生活和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参与精神生产生活的要求达到了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在个人层面,群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情感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要求、精神世界的充实与解放;在社会层面,群众对于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入、社会公德、社会公平正义;在国家层面,群众对于祖国发展的信心和愿景、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期许和要求等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要求的具体体现和现实来源。随着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逐渐充实和发展,社会发展程度也就随着人的发展程度逐渐上升,形成良性循环,这正是破除精神异化、精神危机等种种困局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结构基础正如马克思强调的,“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1550,社会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现代化道路,意味着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一课题仍然在现代化的指称之中。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现代社会应当是由人的自由的政治、充分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丰裕的生产力、丰富的文化等共同组成的,在此之前的资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3党政干部学刊 2022 年第 12 期(总第 408 期)主义社会只是完成这些条件积累的“史前史”,而非彻底意义上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精神生活才真正拥有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现代化道路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拥有了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下了深厚的结构基础。(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基础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断地探索、斗争与实践中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兼具了“共同”和“富裕”两大核心要素,内在包含了分配制度和生产制度的制度结构二者构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一方面,这条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的,而非资本主义的,体现公平分配原则的“共同”要旨。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旧的历史阶段的全面跨越,根本立足点正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引领的发展道路不是单凭任何人的愿望和意志就能形成的”13348,而是“在不断探索中,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