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井陉
晋剧
常青树
周喜俊
53 2023 年第 1 期舞台之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生命,没有新中国我的艺术不会常青。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共产党培养了我。没有新中国,我就是个放牛娃。”这是晋剧表演艺术家栾德宝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已到耄耋之年的栾德宝仍像年轻人一样忙个不停。他要把晋剧的悠久历史讲给学校的娃娃们听,让孩子们从小懂得晋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晋剧艺术的种子,以便让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他要把在剧团半个多世纪摸索出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演员,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尽快攀登艺术的高峰;他还要给自创的九项表演“绝技”找到传承人,这是他在无数次实践中创造出来、又经过舞台检验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珍品,就像十月怀胎孕育出的九个孩子,个个都是心肝宝贝,一个都不能遗失。忙忙碌碌的栾德宝有一天突然给我打电话,说高校有位教授写了本国家级非遗井陉晋剧及栾德宝研究的书,把晋剧的悠久历史和他的人生经历记录了下来,对晋剧的传承发展和青年演员的成长也许会有用处。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我向他表示祝贺的话音刚落,他接着说,这本书得请你给作序。我说,您认识那么多戏曲界的名家大家,应该请他们写才是,作序不是我的特长。他呵呵地笑着说,咱们认识快三十年了,你跟晋剧团在农村深入生活那么长时间,又给我们团写过剧本,对我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基层剧团有着特殊感情,在我眼里,你不仅是名家大家,更是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贴心人,这本书只有你作序才最圆满。我知道你特别忙,可还得耽误你点时间。这真诚朴实的话语,倒让我不好再推辞了。我知道栾德宝的名字,是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那时我刚从行唐县文化馆调到石家庄地区戏曲研究室,戏曲界的前辈们在一起聊天儿常提到栾德宝,说别看他文化不高,是个能琢磨事的人。他在舞台上自创了多项绝技,愣是把难以出名的丑角唱出了名气,只要他登台演出,观众百看不厌,县里领导让他当晋剧团的副团长是慧眼识珠。在戏曲市场萎缩,好多剧团只能靠歌舞、小品挣饭吃的情况下,井陉晋剧团不改初衷,靠不断更新剧目赢得市场,每年演出都在 500 场以上。被观众称为“太行山上一枝花”。尽管栾德宝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我真正和他认识是 1993 年初冬。当时石家庄地、市合并,我被任命为石家庄市艺术研究所所长。井陉晋剧的常青树周喜俊DOI:10.15947/ki.dwt.2023.002054上任之初,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编剧们抱怨写出的剧本没有剧团排,剧团抱怨找不到适合排演的好剧本。面对编、演两张皮的矛盾,我想到基层去找答案,看看剧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剧本,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剧目。我准备去的第一站就是井陉晋剧团。在县级剧团逐渐消亡的时候,这个剧团仍然如此活跃,我想了解他们到底靠的是什么?事有凑巧,就在我准备下去的时候,井陉县晋剧团却找上门来了,他们想请我以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出家到苍岩山的民间传说写个剧本,为井陉县旅游开发助力。这为我提供了与剧团深入接触的机会,也让我对栾德宝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时栾德宝是井陉县晋剧团副团长,也是编剧、导演、演员,整天忙得像陀螺一般不停地转,还总是精神抖擞,满面春风,脚步轻盈地东奔西忙,从来看不到他疲倦萎靡的样子。我跟随剧团深入生活的一个多月,在西部太行山区翻山越岭走了十几个台口,和演员们一起住在农民家的土炕上,吃着剧团做的大锅饭,穿着军大衣坐在露天剧场和老百姓一起看演出,听观众对剧目和演员的评价。观众认为好的地方,会热烈鼓掌高声叫好。观众认为不满意的地方,会叽叽喳喳大声议论,这地方该怎么唱才更合理。观众看不明白的地方,也会毫不掩饰表达不满,这文绉绉的胡咧咧啥呢?栾德宝经常说,老百姓的智慧是多年生活积累的结晶,别看他们不会写戏,看戏都是行家里手。要想在他们面前玩虚头巴脑的那一套,是要吃亏的。观众是剧团的衣食父母,我们的戏要是不能打动观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编剧写作手段再娴熟,导演编排技术再高明,演员演技再出色,对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他们看着不解渴,就不会买账。晋剧来自民间,只有走到老百姓中去,让他们听得懂,看得明白,并能在精神愉悦中受到人生启迪,他们才能喜欢。栾德宝写戏从来不是就剧本论剧本,而是根据观众的需要边演边修改。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体会到,检验一部戏成败的关键是观众。观众不满意,戏曲没有市场,剧团就没有活路。为广泛听取观众意见,栾德宝要求每场演出,凡是不上场的演员,都要坐到观众群里,观察观众对戏的反映,听取观众对戏的评价。他率先垂范,不管是寒风刺骨的隆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都会坐到观众席上,看演员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效果,了解观众看戏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尤其注意青年观众的态度。戏曲不能老戏老演,剧团不能老演老戏,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永远保持活力,而争取青年观众是戏曲发展的根本。为达到这个目的,每次演出结束,他们都要走下去,虚心听取各个层次观众的意见,然后把各方面意见汇总起来,逐条进行研究,而后对剧本进行反复修改,力求适应各个层次观众的欣赏口味,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连台本戏火烧庆功楼血染金殿等剧目,是栾德宝和剧团琴师李夫一合作完成的,两个人平时都很随和,但在对剧本的修改上谁也不肯迁就谁,经常争论的面红耳赤。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是让观众去评判。若演出效果不好,他俩会平心静气坐下来总结经验教训,然后继续修改剧本,直到观众满意为止。井陉晋剧团久演不衰的剧目,就是在这样边演出边修改中打磨出来的。在戏曲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井陉晋剧团能够独树一帜,在于他们有明确的定位。知道为谁写戏,为谁排戏,为谁演出。他们从来不追风,不赶潮,不被进京演出拿大奖之类的诳语所忽悠,更不会在灯光布景大制作上浪费资金。舞台之上55 2023 年第 1 期少年时代就考进井陉晋剧团的栾德宝,在共产党培养下一路走来,他深深懂得文艺为人民大众的道理,知道只有站在人民立场,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剧目,塑造出让人民满意的角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只能是死路一条。作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戏曲,更应该把根深深扎在人民之中。那些靠灯光布景大制作,靠华丽外包装撑着台面的戏曲,就像纸扎的花轿,断线的风筝,不管多么花哨,只能红火一时,经不起人民群众的检验。观众要看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不是华而不实的忽悠人。坚定不移地立足农村,服务农民,老老实实为太行山区百姓演出,是剧团始终坚守的方向。正是靠着这种特有的定力,剧团不仅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且培养出了自己的青年人才队伍。我欣赏剧团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赞美他们面向农民演出的朴实真诚,在上世纪 90 年代,不仅与他们合作写出皇姑出家剧本,还写了他们心里只有观众的文章在媒体发表。在跟随剧团深入生活的那段时间,我明白了,为什么坐在屋里编出来的剧本,看似文采飞扬,故事曲折,技巧娴熟,剧团却不买账?因为这些剧本没有经过观众的检验,也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凭空想象写出来的东西,就成了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井陉晋剧团当年的做法,给了我很好的启迪。后来我每次写剧本之前,都要先跟剧团下乡看演出,了解剧团的阵容,分析剧种的优势,观察观众对剧目的需求。这样写出的剧本,剧团愿意排,观众喜欢看,很好地解决了编、演两张皮的问题。2004 年,我走上石家庄市文联主席、石家庄作协主席的岗位,工作比在石家庄市艺术研究所时要忙碌许多,工作范围拓宽了,和剧团的联系便少了。但对井陉晋剧团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要我帮忙办的事,我几乎有求必应。不仅应邀出席了剧团建团 55 周年庆祝大会,还为栾德宝主编的井陉县晋剧团团史作序,对剧团常年坚持深入基层、为人民演出表达由衷的敬意。2021 年,栾德宝给我打电话要地址,说要给我寄本书。当我打开那个沉甸甸的包裹,是一本厚厚的晋剧。里面收入大大小小的晋剧剧本 33 个,其中栾德宝搜集整理、与人合作的剧本占了相当比重。捧着这份厚重的礼物,我感慨万千。一个抗战时期出生在敌占区,在母亲腹中差点被日本鬼子的子弹射穿,出生后又险些丧命的山里娃,新中国成立不久考入井陉县晋剧团。14 岁登台演出,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集编剧、导演、演员为一身的晋剧名家,历任井陉晋剧团副团长、书记。他以感恩之心为党工作,为人民演出,把大半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晋剧。退休之后仍为晋剧的传承发展著书立说,带徒弟育人才,这种精神让人敬佩。他不仅是国家级非遗井陉晋剧的传承人,也是井陉晋剧的常青树。国家级非遗井陉晋剧及栾德宝研究正式出版,恰逢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也是井陉县晋剧团建团七十周年,栾德宝八十大寿。三喜临门,栾德宝兴奋不已,他说,二十大报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要求,我今年已经八十岁了,用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就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作为党员文艺工作者,会继续努力,为井陉晋剧的传承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责任编辑/范红亚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