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的作用效应——以苏州市为例_殷文彧.pdf
下载文档

ID:2288698

大小:1.71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居住 空间 公园 绿地 作用 效应 苏州市 殷文彧
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效应 以苏州市为例殷文彧,邵大伟,吴殿鸣(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南京)摘要:居住空间的扩张与重构对公园绿地格局的影响作用规律,是优良人居环境构建的基础。基于多源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以苏州为案例地探究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效应,重点揭示其尺度差异规律。结果表明:()两者均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具有显著作用效应;()居住空间分异变量中,中心区位、商业设施、公交站点、住宅户数、出售房价等对公园绿地格局总体呈正向促进作用,居住用地面积、外部交通、医疗设施等总体呈负向抑制作用;()小微尺度公园绿地对住房属性敏感,中等尺度公园绿地受居住空间的周边配套、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属性影响较大,大尺度公园绿地则与居住空间的区位交通条件关联较强。关 键 词:居住空间分异;公园绿地格局;地理加权回归;尺度效应;苏州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殷文彧(),男,江苏镇江市人,助理规划师,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通信作者:邵大伟(),男,山东济南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关系研究,()。引言 城市空间的生态转型趋势日益强化,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生态空间载体,是居民共同享有的公共绿色财富。公园绿地建设及其布局优化不断成为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系列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和关键支撑。相关学者围绕公园绿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包括公园绿地的建设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布局供需平衡、功能效应等。然而,城市公园绿地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较为复杂,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城市规划、政策规范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面对公园绿地几百平方米到几平方千米的尺度类型差异,作用机制仍不甚明晰。居住空间是以居住用地为核心的基本城市功能空间,亦是城市地域空间内人们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用地扩张深刻改变、重构了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和组织方式,居住用地空间扩张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动因。世纪 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市场,房地产开发、住宅扩散在驱动城市扩张的同时,最直接地塑造了城市新的居住空间格局,住房档次、配套设施、居住环境、居住人群的分化日趋明显,。具有“社会空间”二象性的居住空间分异,既是住房市场改革推动的结果,也是该推动力的外在表征。相关学者多集中于对居住空间自身的分异特征、扩张趋势、影响机制、政策管理等方面开展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如果将城市要素离散化为个体,那么城市个体位置选择受城市其他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也就是说个体的空间位置选择是该个体与城市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房地产开发在推动城市空间演化的同时,也被证实是与绿地空间格局变化关联程度最高的因素。作用于公园绿地格局的因素较为复杂,但居住用地的开发建设与优化提升均对其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居住用地开发建设挤压了公园绿地的布局空间,居住空间的配套需求也在拉动公园绿地等游憩空间建设,这种影响会因居住区位置、建设定位存在明显差异,两者具有复杂的交互耦合特性,相互关联、相互嵌套。当前公园绿地与居住空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研究逐渐增多,但多从公园绿地对居住空间的影响作用切入,关注了绿地对居住空间的居民健康效应、房产增值效益、市民择居偏好和引导效能等。在大力构建生活圈、公园城市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中的住宅特征、配套设施、交通条件等要素对公园绿地格局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效应与博弈格局,如何有效协调居住空间与公园绿地的布局关系,均需进一步探究。为此,本研究选取江苏省苏州市为案例地,整合多源数据,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揭示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效应,以期丰富城市公园绿地与居住空间作用理论体系,为城市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调控城市空间利益提供科学依据。第 卷 第 期 年 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与单元苏州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经济社会发达,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是东部大城市的典型代表。选取苏州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其具有“一心两区两片”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一心”为保护完整、古城肌理的姑苏区,“两区”为快速发展的高新区城区与工业园区城区,“两片”为相城片和吴中片,共约 。苏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水平较高,各类型、各尺度相对完整、丰富,居住空间不断优化与扩张,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与公园绿地空间博弈关系较为突出,在公园绿地建设与城市建设布局模式方面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也是未来东部城市,乃至中西部、中小城市建设发展的参考。在实体空间单元上,同一居住区社会经济特征、内外部物质环境条件相似,是研究居住空间的理想观测单元。数据来源与处理()居住区数据来源于禧泰全国房地产数据库(:),包含小区均价、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居住区周边配套设施数据来源于以高德地图兴趣点()为代表的空间地理数据,其精度高、实时性强、覆盖面大,包含教育、医疗、商业、公交地铁站点等设施。选取 年上述两类数据,经去重、排异、清洗后,建立空间数据库。()公园绿地数据来源于苏州 年:城市用地现状图。为深入揭示尺度规律,依据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和苏州公园绿地特征,将其划分为 以下,以上 个尺度层级。研究区居住空间、公园绿地格局概况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可比性,选取苏州中心城区 个住宅小区作为样本。所选住宅小区建成年代介于 年,分布于古城区的老旧住宅数量较多,绿化率总体较好,平均值达到 ,主要得益于工业园区较高的绿化配置和老旧住区较大的更新力度。用地强度偏高,容积率均值为 ;住宅层数平均为 层,以高层、多层为主,两者均由研究区中心向外围递增。居住规模中等,各小区居住用地面积平均 ,户数平均为 户,以 生活圈居住区与居住街坊为主,由中心向外围呈小规模、高密度至大规模、均衡式发展格局。公园绿地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等格局具有显著分异特征。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为 ,占中心城区面积的 。其尺度规模差异显著:.以下公园绿地面积最大,达 ,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的,其次为 公园绿地,达,占 。,以上公园绿地分别为 ,.,分别占 ,。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分异明显(图):以下公园绿地分布较为均衡;公园绿地多位于工业园区;公园绿地多集中于姑苏区西北部与工业园区金鸡湖环线;公园绿地亦集中于姑苏区西北角,在园区则向东南部发散;以上公园绿地多依附于自然山水建设,集中于高新区狮山和横山、姑苏区虎丘山、吴中区石湖、工业园区白塘植物园和东沙湖生态公园等区域。图 研究区居住区与公园绿地格局 研究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为经典的全局线性回归模型,在计量经济学、环境、农业等诸多学科应用广泛。它对各因子影响程度与机理探测具有良好效果,能够从数量方面反映居住空间对公园绿地格局的作用特征,其模型公式及具体计算过程参考已有研究。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是最小二乘模型在空间范围内的扩展,在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中应用广泛。它考虑了数据空间地理位置的差异,反映出空间的非平稳性,依据 的研究进行模型测算。地域研究与开发第 卷 居住空间对公园绿地的作用效应 指标体系构建与理论假设居住空间具有“社会空间”二象性,其物质空间层面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以不同居住区类型、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表征,反映不同居住群体对空间资源的占有情况;社会空间层面是不同社会阶层在身份地位、职业、收入、文化等外在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表征,反映居住群体的社会经济属性。依据相关研究,对居住空间分异指标进行构建:以居住区作为观测单元,相关学者多将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划分为建筑特征(房龄、装修程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区位特征(距离 距离、交通状况、景观状况等)、邻里特征(周边生活娱乐配套、教育医疗状况等)类来描述。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并考虑苏州住宅数据的可量化性、可对比性,本研究选取住房属性、周边配套、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属性 类特征影响因素对居住空间分异进行描述(表)。表 居住空间分异变量及描述 特征分类解释变量变量描述住房属性居住用地面积 居住区占地面积()住宅房龄住宅的建成年份住宅户数居住区总户数(户)容积率居住区地上总建筑面积与净用地面积之比()周边配套商业设施距最近大型商场的距离(含大型商场、超市,不含社区超市、便利店等)()教育设施根据是否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赋值,即公办中、小学“名校”学区(含有学区的前 名小学、前 名初中)金融设施距最近金融服务点的距离(含各银行网点,不含 机)()医疗设施距最近医疗服务点的距离(含各级各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区位交通外部交通距最近火车站的距离()中心区位距最近城市中心与副中心距离之和(城市总体规划划分城市中心 个与副中心 个)()公交站点 半径内(步行约)公交站的数量(个)地铁站点 半径内地铁站的数量(个)社会出售房价住宅销售均价(万元)经济属性出租房价住宅出租均价(元月)已有研究表明,居住空间与绿地空间格局变化关联程度较高,居住空间的建设开发或优化提升,会在城市空间中对公园绿地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影响作用,即居住空间会同城市其他功能空间共同作用于公园绿地格局,。但当前研究多对居住空间的单一或局部特征与公园绿地的关系进行分析,本研究依据居住空间的 类属性特征进行理论假设,以呈现公园绿地与居住空间住房属性、邻里特征、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属性的协同、博弈或牵制关系,更为系统、全面反映居住空间对公园绿地的作用效应。住房属性对公园绿地的作用效应。住房属性指住宅本身的属性特征,选择居住用地面积、房龄、户数、容积率予以表征。已有研究表明房地产项目的增多、居住用地扩张等对绿地有较大的侵蚀作用,从更精细的变量来看:容积率可衡量居住用地的使用强度和建设开发成本,也可有效表征居住区档次和品质,容积率增高表明相应居住空间用地强度升高、建设成本降低、居住品质下滑;居住用地面积、住宅户数是住区规模的表征,规模越大对内外环境、配套设施的需求就越高;住宅房龄可反映居住空间的建设开发时期和成熟度,开发时间早,其内外配套相对完善,周边建设可拓展空间相对有限。总体而言,住区容积率越高、居住用地面积越大、户数越多、房龄越老,往往导致相应居住空间的公园绿地建设空间不足。周边配套对公园绿地的作用效应。周边配套指居住区周边与居民相关的配套设施,选择商业、教育、金融、医疗设施予以表征,用以描述周边配套设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园绿地的配置,或周边配套与公园绿地的空间竞争关系。配套设施丰富,开发建设饱和度相对较高,易限制公园绿地发展空间。但以往研究仍发现公共服务、商服空间等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绿地布局,但二者增长也对绿地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公园绿地的建设是否存在被挤压或被拉动促进现象,尤其是大中型公园绿地建设空间如何协调,可通过居住区与周边配套的空间关系研判。区位交通对公园绿地的作用效应。区位交通指居住区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以外部交通、中心区位、公交地铁站点的享有情况予以表征。一方面,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与交通空间存在一定竞争,主干路等大尺度、高等级道路周边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公园绿地布局。同时,居住区临近城市中心、交通枢纽等区位条件时,地租成本升高、交通便利度提升,但往往对公园绿地等低收益或公益性功能空间的挤压作用较强。但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绿地比例增长的影响较大,交通便利也是支撑公园绿地布局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属性对公园绿地的作用效应。社会经济属性反映了居住的社会空间分异,以出售、出租房价予以表征,可综合揭示人群社会经济特征。城市居民对绿地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提升而不断增长,出售房价反映出人群的经济收入水平、社会资源占有特征,出租房价则反映了人群流动强度和区域经济活力,在考虑到学区等因素影响下,还可一定程度揭示家庭结构和年龄阶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