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胶东半岛
葡萄
霜霉病
发生
技术
探讨
刘万亮
107中国果树,2023(2):107-111,121本文于 2022-11-06 收到,2022-11-15 收到修改稿。刘万亮 E-mail:。DOI:10.16626/ki.issn1000-8047.2023.02.022胶东半岛露地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探讨刘万亮,戴振建(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265200)摘要霜霉病是露地葡萄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为害嫩叶、幼穗和新梢等部位。重点介绍了霜霉病为害葡萄各部位的诊断特点、胶东半岛地区的侵染发病特点、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防控技术建议,以帮助葡萄种植者提高防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关键词葡萄霜霉病;症状诊断;防控误区;综合防控技术中图分类号:S436.63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8047(2023)02-0107-06胶东半岛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1,是高品质葡萄的优生产区。该地区春秋季降雨相对较少,约 60%的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空气相对湿度高,昼夜有温差,叶片容易结露2,特别适合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蔓延,因此,胶东半岛地区的葡萄霜霉病每隔几年就会有1 次暴发流行。2016 年新梢抽生期发病较重,2020年和 2021 年的春夏季和秋季发病面积较大,有的果园套袋后果穗仍有较多受害,有的果园在葡萄转色前即发生大量落叶,导致果实品质降低,甚至绝收。而按照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指导管理的葡萄园,在病害大发生年份也能获得良好的防病效果与优质丰产。现将胶东半岛地区葡萄霜霉病的发病特点、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治过程中的误区和综合防控技术建议总结如下,供广大葡萄种植者及种植基地借鉴参考。1霜霉病为害症状诊断霜霉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嫩叶、花穗,也可为害新梢、卷须、叶柄、穗轴、幼果等,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在受害部位表面产生 1 层白色霜霉状物(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该霜霉状物被风吹时常形成“白烟”(孢子囊)随风飘散,造成病菌扩散蔓延,形成更大范围染病3。1.1叶片受害诊断特点10 d 叶龄期内的葡萄嫩叶最易感染霜霉病,染病初期产生水烫状、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 12 mm近圆形淡黄色斑点;条件适宜时,病斑会沿叶脉扩展,能跨过小的叶脉限制,形成大的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叶片正面呈现淡黄色褪绿斑,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疏松的霜霉状物,幼叶、嫩梢扭曲变形,严重时感病叶片提早脱落。叶片从受害到脱落的颜色变化渐次为:水烫半透明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4。嫩叶染病初期遇到干旱天气时,病斑会停止发展,而颜色变深褐色,与黑痘病及绿盲蝽为害症状相似,早春时期常被误诊。二者诊判的区别是:霜霉病侵染前期淡黄色斑点不穿孔,病健交界不清晰,周围有水烫状晕圈,强光照射晕圈处呈半透明状;黑痘病侵染后形成的褐色病斑颜色较深,病健交界清晰,且黑痘病和绿盲蝽为害后 5 d 左右,嫩叶受害处易形成穿孔。霜霉病大暴发年份,老叶也能受害,染病初期叶片正面呈现脉间黄化失绿,湿度适宜时背面产生浓密的亮白色霉层,后期染病部位变褐枯死,染病叶片大部分在葡萄成熟前脱落。干旱环境下病斑发展缓慢,边缘模糊,叶背常无白色霉状物产生,易误诊成生理性缺镁黄化病。其田间诊判的方法是:日出前后到田间观察,若黄斑处叶片背面有油润状暗斑,暗斑紧靠叶脉两侧分布(生理性缺素失绿斑分布在两条叶脉中间),强光照射呈半透明状,即可确诊为霜霉病,需要及时防治。有的种植者也会把老叶上的霜霉病与白粉病混淆,二者的区别是:霜霉病在高湿环境容易发生,叶片正面出现失绿斑块,背面有白色霜霉状物,霉层相对较厚;而白粉病则在相对干燥条件下易发病,叶片正面沿叶脉产生白色粉状物,逐渐蔓延至全部叶面,粉状物较薄,后期变黄褐色。108刘万亮,戴振建:胶东半岛露地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探讨1.2新梢、卷须、叶柄受害诊断特点新梢染病初期病部呈油润状椭圆形病斑,病斑纵向扩展快,颜色逐渐变褐色,稍显凹陷,后期生长停滞扭曲变粗或枯死,与激素类药害相似;卷须染病初期,可产生多处水烫状病段,后期可蔓延至整条卷须并变褐、干缩、脱落;叶柄也可受害,侵染初期形成淡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期可蔓延至整个叶柄。3 个部位湿度大时,表面都可产生稀疏的白色霜霉状物。新梢、卷须、叶柄染病初期无霜霉状物出现,诊断的技巧是:日出前后,染病处会出现明显的油润状暗斑,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暗斑越明显。1.3花序、果穗、幼果受害诊断特点花序受害,花蕾及花轴初期出现油润状、淡褐色病斑,边缘模糊,高湿环境时花蕾和花轴表面产生稀疏、较长的白色霜霉状物,57 d 后花蕾变褐萎蔫脱落。干旱环境时,无霜霉状物产生,易误诊为穗轴褐枯病,二者发生时间与环境条件相似,田间诊判的区别是:穗轴褐枯病发生多早于霜霉病,且先从总穗轴和分穗轴处发生,再向花梗和花蕾蔓延;霜霉病则是花蕾及分穗轴先染病出现症状,后蔓延至总穗轴。果穗封穗前染病,果梗和穗轴先染病变褐,逐渐向幼果蔓延,染病部位初期呈油润状淡褐色,后期变为暗褐色,边缘模糊,并从果梗处开始皱缩凹陷,果粒易脱落;湿度适宜时,病斑处产生稀疏的白色霜霉状物,总穗轴和分穗轴染病处呈深褐色,表面粗糙不光滑,易折断;穗轴中间组织不坏死,这是与穗轴褐枯病的主要区别。果穗封穗后染病,大多从幼果果梗处侵染发病,再向果粒和穗轴传染;果粒染病后变褐,病粒表面一般不产生霜霉状物,后期生长受限,近成熟期易裂果,品质变差,部分果粒在成熟前脱落。2霜霉病病原及发生的生态条件2.1霜霉病病原葡萄霜霉病病菌为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viticola(Berk.et Curt.)Berl.et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科单轴霉属5,是只为害葡萄地上部组织叶片、花序、新梢等部位的活体专性寄生菌。卵孢子褐色球形,秋末在病残体内的菌丝体上发育生成,是第 2 年霜霉病的主要侵染来源,病残体腐烂分解后在土壤中仍可存活 2 年以上。孢子囊无色,倒卵形,是霜霉病在田间传播蔓延的繁殖体,初侵染的孢子囊主要由越冬卵孢子萌发生成,生长季再次传播侵染的孢子囊由菌丝体产生;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到葡萄组织表面后,既可直接萌发侵染,也可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侵染,侵染后在细胞间形成菌丝体为害葡萄组织;组织发病后条件适宜时从气孔中生出孢囊梗并产生孢子囊,导致病害在田间蔓延。2.2病菌发生的生态条件卵孢子大部分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10 以上的温度即可萌发产生孢子囊,最适条件为100%的空气相对湿度和 20 的温度,是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生长季初侵染的孢子囊大部分由卵孢子萌发产生,再次侵染的孢子囊由病组织内菌丝体发育生成,是霜霉病传播的主要繁殖体。孢子囊的产生条件是 1228 的温度和 95%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再加上 4 h 以上的黑暗条件,所以孢子囊大多在 24:00 以后生成,次日早晨在露水干之前萌发生成游动孢子并完成侵染;未能完成萌发侵染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在阳光直射下数小时后即可死亡6。游动孢子由孢子囊萌发产生,其产生条件是 1824 的温度和 100%的空气相对湿度,葡萄组织表面有水膜时侵染成功率最高,侵染完成后在葡萄组织细胞间隙形成菌丝体扩展为害;菌丝体蔓延生长的适宜条件是 25 左右的温度和 80%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是孢子囊和越冬卵孢子的生成基地。3霜霉病发生的周年循环霜霉病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小部分病菌也可在葡萄冬芽和夏芽的芽鳞片内以菌丝体形态越冬。在芽鳞片内越冬的菌丝体春季萌芽后直接完成对幼嫩组织的侵染,导致发病和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的卵孢子,在日平均气温 13 以上且潮湿的环境中即可萌发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到葡萄幼嫩组织表面,孢子囊再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通过气孔或皮孔进行初侵染;经 712 d 的潜育期后,从葡萄组织的皮孔或气孔中伸出孢囊梗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经气流或风雨传播到葡萄幼嫩组织表面进行再侵染,且 1 个生长季能完成多次再侵染。葡萄落叶前菌丝体内形成雄性细胞核和卵球,在藏卵器内完成核配并发育成卵孢子,成为次年主要初109刘万亮,戴振建:胶东半岛露地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探讨侵染来源。4栽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1霜霉病防控关键期的 3 个误区首先,在秋冬季和次年春季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预判失误,仍然凭经验在叶片上出现霜霉状物时才开始防治,这是特殊气候年份防控霜霉病的第1 个误区,即“防控时间过晚”。特殊气候年份的霜霉病侵染发展较隐蔽,叶片出现霜霉状物时病菌已经在葡萄组织内侵染扩展较长时间,菌丝体可能已遍布细胞间隙,此时已错过了最佳防控时机。胶东半岛地区葡萄开花前,日平均气温在 13 以上,同时又发生降雨、大雾或浇地等高湿条件时,即第1 次喷药防控的关键时期;有效药剂可选择硫酸铜钙、代森锰锌、克菌丹等保护性杀菌剂,如已发生侵染,还需混加甲霜灵、霜脲氰、氰霜唑、烯酰吗啉等内吸治疗性药剂,或选用含有内吸治疗作用的混配药剂。其次,发现少量霜霉状物时未立刻进行防治,而是心存侥幸等下次喷药时一起兼治,这是特殊气候年份霜霉病防控的第 2 个误区,即“防治不及时”,为霜霉病菌在葡萄组织内扩展蔓延提供了时机。正确方案是发现有霜霉病发生时,应立即选择内吸治疗性药剂混配保护性杀菌剂喷药防治,且喷药时要均匀周到,叶片正面、背面及果穗、嫩梢等都要彻底喷透。第 3 个误区是“染病后治疗不彻底”。首次喷药发现部分霜霉状物变色脱落后,即认为此次霜霉病已经防住,而放弃随后的持续治疗,导致霜霉病很快死灰复燃。正确措施是发现霜霉病发生后,要先清除发病严重的病叶、病果,然后再选用内吸治疗性药剂(霜霉威盐酸盐、双炔酰菌胺、氰霜唑、烯酰吗啉等)混加保护性杀菌剂(硫酸铜钙、代森锰锌、克菌丹、吡唑醚菌酯等)连续喷药,每隔 47 d 喷药 1 次,至少连喷 23 次,才能彻底使霜霉病得到控制。4.2选用药剂的不良习惯导致病菌抗药性水平不断提升药剂选择的决定权在农户手中,很多农户会习惯性地连续多次选择自认为效果好的成分重复使用,甚至加量使用,造成病菌对该成分的抗药性迅速增加,防治效果变差,给病害的后期防控造成了很大困难,增加了防治成本与风险。所以要加大对农资销售人员和种植者的培育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用药意识,制定出台区域选药用药指导方案,严禁超范围和过度用药,引导葡萄种植核心区进行统防统治,逐步实现霜霉病的科学、精准、可持续、绿色防控。4.3喷洒药剂、绑梢管理工作欠科学,易加重病害发生胶东半岛的葡萄大多采用单篱架栽培模式,结果枝长势旺,果穗距离地面近,喷药时叶片背面、果穗经常出现着药不均匀、不充分,防控不彻底,易导致后期霜霉病暴发流行。其次,绑梢工作不合理,篱架铁丝上的结果母枝横向位置不固定,风雨后结果母枝挤在一起,造成郁闭,秋后霜霉病发生严重。在技术推广中,除强调喷药必须均匀周到外,还建议提高结果部位,采用棚架或将单篱架改造成“Y”形架式,上部铁丝绑梢时选用可固定位置的材料,确保结果枝梢在架面上分布均匀,以增加架面的通风透光。4.4果园土肥水管理缺乏科学规范偏施氮肥,忽视有机肥和钙肥等中微量元素补充,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土壤酸化,造成葡萄树体生长不良,葡萄组织细胞液中的碳氮比和钙钾比数值偏小,使葡萄更易感染霜霉病7。所以在生产中提醒种植者要重视果园的土壤管理,增施有机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1.5%以上;实施测土平衡施肥,根据土质、树势、目标产量制定科学的全年施肥方案;葡萄萌芽后至坐果前叶面补充锌、硼 23 次,坐果后补充钙、硅、硼等中微量元素 23 次。5霜霉病综合防控技术5.1科学选择适宜品种,建设适栽规范果园选择土质疏松的沙壤地建园,建园前规划好园内排水沟渠,栽植行与园区内风向平行,霜霉病发生严重的区块选用抗病品种。欧亚种葡萄易感病,美洲种和欧美杂交种较抗霜霉病8。较抗霜霉病的品种有巨峰、玫瑰香、夏黑、户太 8 号、阳光玫瑰等;不抗霜霉病的品种有克瑞森、红地球、美人指、金手指等。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尽量选择当地栽培管理技术成熟、市场认可的畅销品种,避免片面追求新品种;小环境秋冬季湿度大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