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
历史
延展
时代
要求
世界
大势
韩淑慧
大连干部学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 年第 1 期5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延展、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韩淑慧(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党的二十大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这一中心任务出场的可能性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扩展、战略演进、实践积淀;这一中心任务出场的紧迫性在于满足人民新需要、实现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跨越、全面推进复兴伟业;大变局中提升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引领力的需要塑造了这一中心任务出场的契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延展、时代要求、空间规定共同构成新的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心任务;时空规定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3)-01-0005-07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直接体现,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时代课题的拓展,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中心任务。中国现代化起步晚,提出这一中心任务,不仅是在“抢时间”,也是在抓机遇,剖析其出场的时空规定是新征程上强国实践开局破题的内在要求。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延展民族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由以展开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衍化为“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的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其历史延展中经由理论认识上的不成熟到成熟、战略安排上的宏大设想到清晰规划、实践探索中的低水平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具备了上升到强国实践的基础。(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扩展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决定不可能一次性达到对真理的绝对把握,党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认识收稿日期:2022-12-10基金项目:2018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研究”(项目编号:2018MZD007)、2012 年度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及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1YJSB1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韩淑慧(1995-),女,山西忻州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1 期6在实践展开中逐步深化。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新探索,基于中国社会内外环境动态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逐步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延续工业化这一原初认识。独特的历史境遇中,基本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将现代国家理解为工业国。中国共产党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社会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1。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成效显著,加之抗美援朝战争考验,改变工业落后状况更具紧迫性。工业化就此成为同世界接轨、改变中国内外交困、积贫积弱境况的必然之举。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适应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需要,但这一认识的局限很快暴露出来。随着社会主义探索的深入,“四个现代化”超越原初认知成为共识。党的八大预备会议提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否则就有“开除球籍”的风险。中国开始反思并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2。籍此,“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3124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和社会主义双重规定,决定要通过向内挖掘将发展建立在自身力量基点上,因而,要“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4310。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后,落后的生产成为满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57 年“现代科学文化”4268被纳入现代化范畴。除经济基础外,政治独立还需强大的国防保障,1959 年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116。1963 年进一步将“四个现代化”完善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5。由此构成的“四个现代化”认识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实践指南。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在中国语境中被标定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采取“小康”这一具体形态。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理论,现代化话语表达和目标体系被更新。邓小平同志依据历史经验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163中国式即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标准放低一点”6194,1979 年 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明确将“中国式的现代化”具化为“小康之家”6237。虽然降低了标准,但在社会主义前提下“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中国式”“小康”等独创性命题开创了新的现代化叙事,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其展开过程中体系架构日渐完善。进入新时代,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初期基于落后生产力的现代化话语表达转变为新发展阶段指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绎、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作了系统阐述7,这一重大原创性贡献为新征程强国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演进“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8在压缩的时空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围绕“怎样实现现代化”做出系统、长远战略安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渐次链接中,其战略部署不断更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日渐科学清晰。“两步走”战略规划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基于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认识拓展,党中央摒弃片面赶超战略,重新思考现代化时间表。1962 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3301在这一长期性认识指导下,战略部署逐步科学化。1963 年周恩同志来提出了“过渡计划”和“长远规划”,即在三年过渡基础上,用“三个五年计划,求得在基本上建成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9。1964 年明确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两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1 期7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01975 年明确“两步走”时间节点设为 1980 年和 20 世纪末。“两步走”宏大战略目标凸显独立性、完整性,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目标体系的基础,但也具有赶超性。“三步走”战略部署重新勾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图景。完成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后,在“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认识指导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6416-417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 20 世纪后 20 年目标是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1,由此勾画出“三步走”雏形。1987 年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首次阐述了“三步走”规划,并将具体可感知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基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判断,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将温饱、小康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置性目标,同时将第三步时间界定为 21 世纪中叶12。随着前两步目标落实,党的十五大在“两个一百年”13跨度中对第三步关涉的 50 年作出新部署,使“小康”在跨世纪的延续中与高水平现代化相衔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步走”、新“三步走”将现代化整体构想和具体步骤合二为一,将宏大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的阶段性任务。“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新时间表。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现代化”重新进入视野。顺次衔接的目标、显著的发展成效、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求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加科学清晰的战略安排。在研判内外形势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规划: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22-23。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对新征程第一阶段的总体目标作了更加清晰的立体描绘7。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战略规划中一以贯之的目标,但在发展中不断提速升级。现代化加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构成了将原初现代化目标提前 15年的依据;更高层次的目标设计是“两个大局”交织下塑造发展主动权的自觉选择。(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展开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未来指向性的话语表达,也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指引下,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扩展和战略规划演进,其实践展开由工业化拓展为四个现代化,由总体小康提升为全面小康,在新发展阶段迈向全面现代化。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目标的现代化探索。基于内外压力和时空势位差,工业化成为新生主权国家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首先,有计划组织生产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社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体系,进而通过向内挖掘获得工业化所需原始积累,实施以工业化为主体的“五年计划”。其次,借助外部援助搭建工业体系。在西方封锁围堵中实施有限的开放,依靠苏联技术援助构建起现代工业基本框架。再次,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优先发展重工业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但一段时期内“以钢为纲”的片面发展严重挤占了其他领域发展空间,通过调整农轻重关系优化国民经济比例。最后,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核心技术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力量的代表,是发展的安全保障,以举国之力进行的科技攻关提供了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外部环境、人才和技术支撑。这一时期因阶级斗争而偏离现代化主题,但整体地看,奠定了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以解决温饱和实现小康为核心的现代化实践。前一阶段的现代化建设着眼于国家整体,个人利益完全服从于集体利益。改革开放新时期,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将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基于解决温饱的迫切需要,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释放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本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乡镇企业的崛起缓解了物资短缺状况,赋予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现代化在传统体制的改革中迎来新的转折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1 期8点。体制改革扩展到城市,并由试点逐步推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依循客观实际和价值规律改革单一所有制结构、单一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内改革的同时与世界接轨,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一方面引进现代要素,改变单一供给结构;另一方面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体系。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生产力使温饱得以解决,“小康”逐步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图景得以重塑。以全面小康对接高质量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化建设塑造了中国进入新世纪的新面貌,但总体小康尚且是低度发展,实现现代化还需向全面小康进军。首先,着眼低水平发展,一方面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增长”代替“发展”、重视“速度”忽视“效益”的现代化观,转粗放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抓住战略机遇期,扩展发展内容,部署“新四化”,推进现代化叠加发展。其次,着眼不平衡发展,全力推动减贫事业。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在政策倾斜前提下,依循开发式扶贫思路,精准把脉激活内生动力,跃过减贫瓶颈实现全域全员脱贫。再次,着眼不全面发展,推进现代化系统布局。现代化既是纵向延伸的过程,也是横向拓展的过程,随着现代文明的辐射,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搭建起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立体框架。“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