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_李鲜苗.pdf
下载文档

ID:2286141

大小:3.16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师 语言 框架 大学生 创造力 影响 研究 李鲜苗
第45卷 第1期临 沂 大 学 学 报2023年2月Vol.45 No.1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Feb.2023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与培养人才。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高校已经开始从本科阶段关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刘冠华等认为大学生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提高的。1目前,我国本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主动性较低,学生的创新潜能未能充分激发。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获奖时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诺贝尔奖金,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的指点。”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了高校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一、研究综述大学生创造力是大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学生基础能力和大学生创造性行为能力,即大学生运用已知信息开展创造性的能动活动,并产生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2创新互动理论认为,创造力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强调了个体与情境的互动,情境能够对创造力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3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及获取新知识的兴趣,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4在师承关系上,教师个人创造力与学生创造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具有较高创造力的教师已经具备了相关领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对新颖性、独特性以及有价值的创意较为敏感,更容易识别有创造力的学生;并且教师可以对学生进教师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李鲜苗1徐振亭2(1.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01;2.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525)摘要:以56所高校的1024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教师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教师积极和消极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挑战性认知评价在教师积极语言框架与大学生创造力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威胁性认知评价则在教师消极语言框架与大学生创造力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两种认知与创造力间具有调节作用。此结论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造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教师语言框架;认知评估;大学生创造力;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23)01-0138-11DOI:10.13950/ki.jlu.2023.01.016收稿日期:2022-11-12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重大招标教学研究项目(2021xjzdzb15);安徽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xjjy63)作者简介:李鲜苗(1983),女,安徽宿州人,安徽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徐振亭(1985),男,山东临沂人,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创造力研究。138教师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其创新热情与能动性,通过能力培养提升其创造力。学生与教师的高质量互动以及参与多样化的学术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5言传身教,是指与教师相关的言行,通过学生的知觉和解释,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创新行为。6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实践比赛中,不仅充当着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也充当着创新团队的管理者和引路者。7作为管理者和引路人,教师语言框架作为其日常行为8,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习性。9-10教师语言框架是指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或任务时,采用的语言描述方式。当语言发送者运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方式向其受众描述任务时,受众会对该任务形成不同的认知与判断8,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尽管已有研究证实教师指导或支持对大学生的创造力及科研创新会产生重要影响10-11,但是对于教师语言框架为何会对大学生创造力产生影响的研究不多,教师如何运用信息表达技巧,通过有效的语言框架激发大学生创造力,以实现其创新目标或任务的研究更是缺乏。此外,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个体对创新的认知评价不仅来自对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刺激的感知,还会结合自身心理特征与心理资源,来判断创新活动的价值及对未来的意义。11大学生与教师的创新互动过程中,会受到教师语言框架的影响,形成挑战性或威胁性的反馈评价,进而作出相应的行为。同时,大学生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自我感知与评价,在挑战性认知评价或威胁性认知评价与创造力之间可能发挥调节作用。综上,本研究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探究教师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将两种认知评价(挑战性和威胁性)作为中介变量,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为调节变量,以期从促进与阻抑双路径中厘清教师语言框架与大学生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进而提升教育实践价值。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一)教师语言框架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关系框架是个体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进行“定位、感知、识别和标注”,反映个体对事物信息的具体“解释”模式,以形成相应的态度与行为。12教师语言框架分为积极语言框架和消极语言框架。前者主要是指教师在描述学习或任务时,言语偏重于引导个体在完成任务后,其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或成长;而后者则是指教师的语言偏重于描述学习或任务失败后,个体所面临的惩罚或损失。目前针对教师语言框架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聚焦于管理者与下属的视角。12诸如,管理者语言框架与下属创新绩效、创造力等之间的关系。管理者语言框架关注于管理者如何通过所属情境阐明问题,以促进领导与成员及成员间的相互合作,最终实现组织目标。13鉴于管理者语言框架的差异或变化,成员对工作情境和任务的认知也会产生差异与转变,由此影响任务绩效。14诸如,当管理者采用积极语言框架描述工作任务时,倾向未来积极或有利的结果12,便会采用积极鼓励的表述方式,这样有助于增强成员的创新投入。15当管理者139采用消极的语言框架描述工作任务时,更强调履行责任义务,避免惩罚,减少损失。消极语言框架的表述方式会增加成员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成员创造力的激发。15大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同样需要教师与大学生的互动与创新过程的参与。教师可以依据创新情境中的特定信息,通过采用不同语言框架,对学生实施创新意义管理,进而达到价值引导、愿景激励等目的。研究表明,当教师采用支持性对话时,师生关系平等,学生会采取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增强学习以及互动的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4反之,教师若采取直接评价学生是否符合预设目标等非支持性对话时,学生则因害怕不符合教师标准而采取逃避式学习策略,将会阻碍其创造力。16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和H2:H1:教师积极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产生正向影响。H2:教师消极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产生负向影响。(二)挑战性认知评价与威胁性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会引发个体的情绪体验,使得其态度与行为产生变化17,而这种情绪体验正是通过个体对外部反馈与信息的解读产生,并且会受到自身心理特征以及心理资源的影响。因此,个体在面临与其目标及价值取向相关的信息或事件时,会对影响目标即价值的达成进行预估,主要包括挑战性认知评价(Challenge Ap-praisal)与威胁性认知评价(Threat Appraisal)。12其中,挑战性认知评价源于个体在事件中的潜在成长与收获而由此产生的积极体验(诸如,积极情绪);威胁性认知评价源于个体在事件中的潜在损失与伤害,而产生消极体验(诸如,消极情绪)。Drach-zahavy等认为,积极语言框架能够引导个体关注其成长、收获有关信息,形成挑战性认知,进而对个体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相反,消极语言框架会引导其关注与代价、损失有关的信息,形成威胁性认知,负面影响个体绩效。18个体的挑战性认知和威胁性认知与其情感反应相联系,影响个体创造力或创新。11挑战性评价能够产生积极情绪,诸如,快乐、幸福等,从而增强或提升个体创造力;威胁性评价能够产生消极情绪,诸如,压力、紧张等,从而削弱或降低个体创造力。12教师采用积极语言框架能够使得大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帮助学生意识到创新过程的优缺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提升大学生创造力水平;而教师采用消极语言框架可能造成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生的自信心,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潜能,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抑制大学生创造力。16教师采用积极或消极语言框架,会影响大学生形成挑战性或威胁性认知评价,进而促进或抑制大学生创造力。大学生认知评价在教师语言框架与大学生创造力之间充当中介作用。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和H4:H3:大学生挑战性认知评价在教师积极语言框架与创造力之间产生中介作用。H4:大学生威胁性认知评价在教师消极语言框架与创造力之间产生中介作用。(三)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Tierney和Farmer认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认知评价,包括有教师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140能力面对压力与挑战,并有信心完成任务,实现创新目标等,是个人对于他能否有创新行为和获取创新成果的信念。19效能信念影响个体的创新思考和寻求挑战。Beghetto研究发现,具有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更多地进行职业规划,更多地参与学术活动与团队活动,帮助提升其专业领域的学术能力,从而有助于创新性研究和实践。20认知评价是结合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和刺激,结合自身心理特征与心理资源,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感知到外部的环境以及创新资源的正向支持时,挑战性评价会积极影响其主动性的行为。诸如,更积极地参与创新投入,克服阻力与困难,减少或降低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21,提升其创造力。当感知到外部的环境以及创新资源得不到支持时,会为了避免创新的风险和损失,减少冒险性想法或新创意,因此,威胁性评价会抑制大学生创新行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两种认知评价与创造力之间起调节作用,当其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较高时,挑战性评价对其创造力的正向影响会增强;反之,当其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较低时,挑战性评价对其创造力的正向影响会削弱。同样,当其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威胁性评价对其创造力的负向影响会削弱;反之,当其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威胁性评价对其创造力的负向影响会增强。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5和H6。本研究的关系模型见图1所示。H5: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了挑战性认知评价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H6: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了威胁性认知评价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三、研究方法(一)研究样本与调研过程为减低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22,进行二阶段的问卷追踪调研,第一次调研的变量为个人的基本信息、教师语言框架和大学生创造力;第二次调研变量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认知评价,两次调研间隔4个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56个高校组织。调研从2021年5月开始至2021年10月结束,共发放了1500份问卷,实际回收了1382份,经过剔除配对失败,作答不完整等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024份,问卷回收率为68.27%。在有效样本中,大学生年龄均值为21.47岁,男性占63%,女性占37%;年级中,大二学生192人,占比18.8%,大三学生479人,占比46.8%,大四学生217人,占比21.2%,研究生136人,占比13.2%;专业学科中,理工类612人,占比59.8%,文管类228人,占比22.2%,医学类184人,占比18%。(二)研究工具本研究的主要变量包括教师语言框架、认知评价、创造力、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为确保教师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图1本研究框架141研究的内容效度,尽量选用在中国情景下运用的成熟量表,均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教师语言框架参考李磊等编制的领导语言框架量表15,本研究对该量表进行调整。其中积极和消极语言框架各包括3个题项:积极语言框架,如“教师习惯于强调任务完成后大家将获得的东西”等;消极语言框架,如“教师习惯于强调任务失败后大家实际或潜在的损失”等,该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分别为0.7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