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交叉
学科
研究生
培养
融合
机制
研究
易罗婕
第 卷 第 期 年 月常 州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交叉学科与研究生培养融合机制研究”();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知识生产方式转型下的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实践与探索”();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项目“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作者简介:易罗婕(),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融合机制研究易罗婕 易大东 刘思思(湘潭大学学科建设处 湖南湘潭)摘 要:当前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快速,社会对于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当代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目前,由于师资不足、交叉学科管理机制不完善、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成果评估体系的制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没有深入发展。建议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融合机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科研人才。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融合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引言 年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首次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交叉学科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和调整退出机制。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可以打破研究生的模板化思维,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更有利于整合不同专业之间的资源,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产生新学科、新理论与新方法。“双一流”高校作为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主要的机构,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如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则成为“双一流”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交叉学科是通过两个及以上的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知识体系。自 年国家提出“双一流”高校统筹推进交叉学科的建设任务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建立交叉学科,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据调查显示,设置交叉学科的高校中,“工程”高校占比非常大,而普通本科高校建立交叉学科的比例非常少。同时,拥有健全机制、交叉学科平台、成功且具特色的培养模式的大学不多。北京大学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不仅自主设置了交叉学科,并布局校级交叉学科平台,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大数据下的成像技术为解决临床医学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北京大学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双一流”高校提供了一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汇融合也在加快推进,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成熟。然而,在交叉学科大发展的背景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交叉学科发展所需的师资不足,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交叉学科师资不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大多实行单一导师制,即一名研究生由一个导师全权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的课题选择、研究方向的决策权在其导师,而导师又会因为没有交叉学科背景,或即便有的导师有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但其他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科研能力没有本身学科高,最终导致导师不会让学生走自己不擅长的道路,以避免学生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这是单一导师制在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能力的研究生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目前,部分高校交叉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交叉学科导师团队这种比较成功的导师模式。但需指出的是,由于我国目前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很少,且交叉学科导师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完善,很多导师对交叉学科并不重视,甚至在多导师模式中出现了除了主导师外,其他导师都是挂名的现象。很多“双一流”高校为了保持优势学科的资源,不会主动用自己的优势学科去建立交叉学科,导致较难取得突出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而二级学院更不愿在交叉学科导师招聘与培养上花费大量资金,这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发展。.管理机制不健全交叉学科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却始终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完善的交叉学科管理机制,现有的管理制度并不适合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国内外已有院校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可以给“双一流”高校作为参照,但却并不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应当包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项重要工作。首先,要改变研究生的招生机制,以往的研究生招生规则是笔试加面试,而面试中很可能还包含学校的笔试,过于注重分数的招生规则,对已有交叉学科能力或具备学科交叉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很不利,跨专业报考的学生也不受本专业导师的重视,人才流失严重,缺少甄别跨专业人才的机制。其次,交叉学科是由两种及以上的学科融合而成,以往的单一学科课程体系不符合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既能使研究生具备多元化思维和创新思维,又能让他们保持较为专业的科研能力的课程体系才是交叉学科所急需的。“双一流”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尽快完成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否则前期培养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交叉学科在科研资金等方面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交叉学科导师评价和奖励制度都没有明确规定,交叉学科研究生论文质量评估不成体系,这些问题导致交叉学科资源短缺、导师教学不积极、学生科研不热情。.传统学科壁垒传统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程度较高的科技人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可交叉学科发展至今依旧没有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从本科教育开始,传统教育模式就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壁垒,从院系到专业有非常明显的学科区分,研究生教育阶段也存在学院划分和学科壁垒,这极大阻碍了不同学院导师间、学生间、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在某学科范围进行科学研究,不同学科之间难以实现交流融合。.资源紧张目前高校正在探索设置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平 常 州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年 月 台,然而交叉学科门类的资源全部来自学科人员所属的学术单位或人员所隶属的院系,设置交叉学科势必会造成资源分配的激烈竞争,从而打破学院既有的利益格局,对交叉学科及平台的建立十分不利。尽管交叉学科的设立已经提上了日程,特别是近年来有关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文献以每年几千篇的速度增长,然而在资源有限甚至十分紧张的前提下,多数院系都会支持更有归属感的单一类学科而非交叉学科。在缺乏一定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局限,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中较大的问题。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融合机制.设立交叉学科项目 要以交叉学科的形式成功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首要原则是需打破原有学科界限,根据学校特色以及不同学科的发展情况,适当进行组合,建新交叉学科项目。以湘潭大学为例,作为新晋“双一流”高校,以入选国家一流学科数学为主,探索选用“数学”模式建立交叉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学校尝试“数学 物理”的模式,整合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力量;在应用研究方面,学校组建了“数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不同交叉方向,充分发挥机械学科、计算机学科等方面的优势特色。.建设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单一导师制是导致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相对滞后,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更加匮乏,因此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对许多“双一流”高校意义重大。首先,在机制上可以跨院系聘用导师,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导师在原有隶属关系的院系任职的同时,又参与交叉学科门类的建设和研究生指导的工作。如湘潭大学“数学 物理”交叉学科的导师团队即由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共同聘用。其次,在学科传承上积极为学校青年导师提供深造机会,增加资金投入,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博士后深造,提升青年教师的多学科科研能力。第三,学校应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为交叉学科导师提供支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晋升机制、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合理选用和安排导师组成员,并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导师团队的持久运行。在保障交叉学科导师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督促导师积极完成交叉学科任务。在探索建设交叉学科和导师组团队的建设期间,要充分认可导师在交叉学科的科研成果,要完善容错机制。.创新交叉学科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交叉学科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双一流”高校应积极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探索交叉学科发展内在规律,投入更多资源,创新交叉学科管理机制。)完善考试招生机制。鼓励学生跨专业报考,跨专业报考的生源能增加交叉学科人才引进数量,有利于交叉学科加速发展。同时,要对报考要求适当进行限制,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本科专业、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科。在招生过程中,学校应适当降低交叉学科的初试分数要求,加大面试分数的比重,在试卷内容上注重考查学生对交叉学科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并进一步体现主次学科之分。此外,在鼓励学生跨专业报考基础上,还应激励导师跨专业招生,让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成长,促进交叉学科更快发展,产出重大科研成果,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快课程体系建设。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既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又是保障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课程结构方面要进一步集约化、体系化,打破院系壁垒建立多学科知识的链接,搭建跨学科合作的横向矩阵组织结构,打造跨学科的知识集成平台,建立课程与师资、学科与知识创新的强强联合,只有这样,才能扩充研究生的学科视野和知识结构,拓展研究生的交叉思维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必修加选修的课程设置模式应用在交叉学科时,应设置主、辅学科的必修课,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自身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同时,要确保知识的前沿性和学科的交叉性,提高学生建立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应对大学科大工程问题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以湘潭大学“数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例,设置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为必修课程,帮助研究生打下扎实的交叉学科专业基础;设置多种选修课程以便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组合选择。)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是交叉学科管理机制的内在要求,对于增加导师对交第 卷 第 期易罗婕等: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融合机制研究 叉学科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多数“双一流”高校针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都设置了多导师制度,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和评价机制方面的问题,如交叉学科导师团制度不够完善,在指导原则、培养目标及绩效评价等方面没有与非交叉学科导师有明确的区分。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有的导师指导流于表面形式,实际效果不佳。交叉学科的融合特性决定了导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应在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应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制度体系,规范成果评定、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社会服务、学科贡献等方面的具体事宜,探索建立符合交叉学科特点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引导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分工合作、共同担责。)创新成果评审机制。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是考查和检验研究生学习、研究效果的标尺,也是对交叉学科发展和建设成就的直接检验。就论文内容而言,不仅要求作者对交叉学科的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纵向”研究深度,还必须有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从中体现多学科的知识链接,展现交叉学科培养的终极目标 知识交叉与融合。改革单一学科评价制度,不唯项目,不唯论文,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成果与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学科性,在评价方式上要体现科研合作精神,积极营造开放、多元、宽松的学科交叉文化氛围。在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评阅时,需要进行跨学科的专家联合指导与评价,评阅组专家需要对一该交叉学科的学科领域和知识基础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是对组成交叉学科的某单一学科方向的知识较为精通。在交叉学科未来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交叉学科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人才储备。.建立交叉学科平台“双一流”高校的交叉学科建设还应该营造交叉学科氛围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因此,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发展基础、发展特色、国家社会需求等充分论证与科学规划,合理地对学科组织形式战略性布局,推动交叉学科合作关系合理化、规范化、常态化,协同开展交叉学科前沿教育和研究。学校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