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诗经
英雄
文化
融入
军校
大学
课程
设计
肖悦
大学语文建设30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提 要】在军校授课中融入英雄文化,有助于催生学员爱国强军的理想信念、励志精武的拼搏精神和敢打必胜的战斗豪情,而军校“大学语文”作为课程思政的天然土壤,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武德文化。但在现有对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中,如何在英雄教育视角下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却鲜少有人探讨。因此,本文即是从崭新的视角,以诗经为例,探讨英雄文化视角下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设计。【关键词】英雄主义 课程思政 诗经 大学语文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孕育英雄、激发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感情与国家意志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土壤与内生力量。军校作为军队人才的培养基地,有义务、有必要也有能力将英雄文化融入日常授课,从而催生学员爱国强军的理想信念、励志精武的拼搏精神和敢打必胜的战斗豪情。在这其中,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德育功能和丰厚的武德资源,如果可以合理设计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恰当设计课堂活动,就可以润物无声地融入英雄文化,从而培养学员的家国情怀、战斗豪情、正直品质。所以我们以军校“大学语文”中诗经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英雄视角下,进行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设计。一、诗经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不是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程体系的调整,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去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价值观塑造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所以在进行“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的设计时,必须要紧扣原有的教学目标,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以 诗经 为例,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所以被称之为“诗三百”。其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结合其基本情况和教学大纲,我们将 诗经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是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二是掌握诗经的主要思想内容,学习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民族史诗、农事诗、战争诗、婚恋诗,并感悟其中深厚的思想内涵;三是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特点,感受诗经独特艺术之美;四是了解诗经的地位和影响。二、诗经中的思政元素与巧妙设计结合诗经的教学目标和英雄文化视角下培养学员家国情怀、战斗豪情、正直品质的育人目标,我们对诗经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并结合具体的诗篇、相关材料开展课程思政:(一)战争诗中的家国义保家卫国,匹夫有责诗经中富含义战思想,强调圣王高尚的道德和战争的正义性,包含对战争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但热爱和平并不意味着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一旦国家主权受到威胁、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善良温顺的老百姓也会毅然决然地拿起武器,走向战场,保家卫国。小雅 采薇 中“载饥载渴”的恶劣环境、“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的紧急战况、“曰归曰归”的反复吟唱,将长期征戍在外且不知归期的忧虑心境、殷切的思乡之情表现得异常质朴真挚。可正是这样苦、这样难,才更显这份保家卫国之情的难能可贵。更何况连战士们自己都是那样的自豪、那样的神采奕奕!“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将英雄文化融入军校“大学语文”课程以诗经的课程思政设计为例肖 悦 陈 露 张 晨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63大学语文建设31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诗句展现了精良的装备、严整的军容,也展示了这名军人在行伍之中,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时的骄傲与荣耀。这份荣耀是在归家途中面对“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艰难处境仍能追忆而出,可见这份骄傲已深入骨髓。在这里要结合军校学员的身份进行激励,例如:正如同在座的各位,我们骄傲,是因为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有我们在,就可以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就可以守卫我们最亲爱的父母家人。那士兵的父母妻子也皆是深明大义的形象。他们也想念儿子、想念丈夫,可他们并未抱怨,而是将这份思念化为期盼,期盼丈夫、儿子早日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能够载誉归来。秦风小戎就彰显了这份深明大义,从丈夫远征离家的“乱我心曲”,到反复询问“方何为期”,再到最后全部化为对夫君的赞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期盼夫君能带着美名胜利而归。朱熹在注释秦风小戎首章时说:“西戎者,秦之臣子所与不共戴天之仇也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因为打的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所以不仅士兵们义无反顾,甚至他们的家人也对士兵参战充满自豪,即便士兵的妻子,也没有怨言。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战士们心存“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的壮志,大多数的父母爱人也都是深明大义的,正如杜甫 新婚别 中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妻子,正如高山下的花环中亲手将独生子“小北京”送上流血牺牲的战场的雷军长,他们都明白“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有了强的国,才能有安稳幸福的家。在这里,我们会在诗歌讲解结束后,让学员进行一个自我故事的分享,说一说他们的父母如何看待他们携笔从戎,从而引导他们代入自身,更为深切地感悟这种家国情感。(二)战争诗中的战友情与子同袍,同仇敌忾军营里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也有情深义重的战友情。早在几千年前,在诗经里就有一首关于战友的诗,叫做无衣。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周,周平王向秦部族求助。秦周同源,时为秦人首领的赢开闻后,跪受王命,随即倾举国之兵打退犬戎。这首无衣就是秦士兵出征时唱的激昂战歌。当面对共同的敌人,战士们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共同抵御外侮。诗中这样说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意为“怎么能说没战袍呢,我们合穿一件,一起去为国效力吧”。古人是极其讲究礼仪的,衣服是一个人遮羞蔽体的重要物件,岂能与他人共享?但这个人又不是别人,是可以将后背留给对方的战友,是战场上最坚强的后盾,双方的情感足可以跨越血缘、跨越生死,那共穿一件战袍又有何妨。“袍泽兄弟”中的“袍泽”二字,便是出自此篇。战友之情,是要经历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考验的情感:所以在同行的战友只剩下欧兴田一人时,他便守在烈士陵园,守在逝去战友的亡魂边 34 年,直到生命尽头留下遗嘱,要葬在陵园与战友共眠;所以己亥春节,新冠疫情到来时,无数人民子弟兵、无数医护工作者挽臂共进、扶危渡厄,共同唱着秦风无衣奔赴抗疫一线。在这里,我们会播放经典咏流传版医护工作者共唱的无衣,并讲解:唱歌的人都不是专业的歌者,但他们却唱出了最为感人的真情,所以歌唱家廖昌永在听完后起身鞠躬,以“最最好听、最最动人、最最感人”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并称:“只有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人,才能够把无衣这样的战友情唱出来。”(三)爱情诗中的中国式爱情忠贞不渝,相守一生中国式的爱情歌颂忠贞不渝、向往相扶一生,这种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愿景最初就是由诗经进行诠释。在诗经中,人们批判“氓之蚩蚩”的渣男,赞美对爱情忠贞的男子,像郑风出其东门就刻画了这样一个面对更漂亮的姑娘也绝不变心的男子,“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之春月,城之东门有美女如云,她体态轻盈、青春美好,恰如菅茅之花盛开,笑靥灿然。有血有肉的男子见此情景难保不动心,可是主人公却没有,这些美女不是他想念的人,令他牵肠挂肚的只有家中身穿简陋白衣、佩戴青黑色丝巾的妻子。所以朱熹在诗集传中称:“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这里就强调了爱情的唯一性,不可取代。男子是这般,女子也有独属于自己的忠贞,这种忠贞即使面对生离死别也不会更改。王风君子于役就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位傍晚怀人的思妇形象傍晚时分,暮色渐浓,看着饲养的鸡鸭牛羊都已经回家,妻子触景伤情,想到离家打仗的丈夫。可作为一个贤内助,妻子绝不会因自己的思念打扰丈夫,她只会默默地在家祈祷,希望丈夫“苟无饥大学语文建设32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渴”,身体康健,早日凯旋归来。若丈夫战死沙场,妻子便“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活着不能共居一室,死了也要葬在一起。从相遇时的魂牵梦绕,到相守时的互相扶持,再到生离死别时的坚定守候,这就是中国式的爱情誓将爱情进行到底,也是 诗经 传递给我们最真挚的婚恋观。在这里,我们会在讲解结束后设计一个问题请大家探讨,为什么诗经会传递这种至死不渝的婚恋观?因为爱情稳定,才能婚姻稳定,婚姻稳定,才能家庭稳固。家庭稳固,才有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宁。所以稳定爱情、稳定婚姻,说到底还是为了国家的安宁。特别是军人这个集体,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豪杰对国家负责,也一定会对家庭负责。忠于家庭,同样也是忠于国家;爱护妻子儿女,才能爱护天下人民。(四)农事诗中的乡土情结生命之源,永恒眷恋我国属于古老的农业民族,农业生产造就了国人扎根于泥土的浓厚乡土情结,也表现了安土重迁、勤恳守成的朴实精神。不论是国风所弥漫的乡土芬芳,抑或是雅颂所收录的抒情诗歌,都深切地表达了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赞颂。诗经中的农事诗,也更为明显地流露出了乡土情结。像豳风七月,诗篇以一年十二月为经,以四时蚕桑耕稼及狩猎活动为纬,交织成一幅朴茂而又色彩缤纷的农耕生活图景。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律动里,在耕种、养蚕、染织、酿酒、猎养的劳作循环里,农民与土地,在岁月的静好中,结下坚不可摧的情感。当时的人们立足在这片热土上,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文明和财富,所以即使受到奴隶主的层层剥削和压迫,他们依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离开自己的生命之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最初对土地的依赖,在走出乡关后,转变成了土地之上的家乡的眷恋。在那片土地上逝去的那些年、发生的那些事、经历的那些人,都会带给我们心灵上的牵绊。所以孔子每次离开鲁国都依依不舍,所以自诩没有感情的庄子也会发出“旧国旧都,望之畅然”的感叹,所以会有余光中乡愁“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思归,所以会有旅居在外的华人华侨念念不忘的落叶归根。那亘古传承不灭的“乡土眷恋”,如日夜,如四季,滔滔流淌在历史长河,汩汩流淌在子民血脉,烙印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成为中华儿女最难割舍的情怀,也成了中华文明家国情怀的源起。乡关何处,家国安好?正是因为这份对土地的永恒眷恋,才更能激起战士们“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豪情壮志,激起他们保家卫国、誓死捍卫领土的决心意志。三、结语在授课过程中,切忌为思政而思政,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教学融入这些思政要素,把思政要素化成具体的话语、具体的活动,融入到你的讲稿中、融入到你的教学设计中,才能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在讲授诗经这门课时,我们还是按照诗经的教学目标依次讲授具体的知识点,只是在讲授诗经的具体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加入到战争诗、爱情诗、农事诗相关诗篇的讲授中。此外,诗经 中的思政元素众多,从 诗经音乐美、意境美中展现的文化自信,到诗经中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礼乐文化,再到细小的思政点,如勤勉、乐观、谨慎、诚信等。但在真正讲授中,切忌面面俱到,我们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和英雄教育的视角,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例如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本科军校学员,其未来都是军队中的中坚力量,所以势必要从为战育人的角度出发,培养学员的爱国情怀和战斗精神。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不管是家国情怀,还是战友情谊,不管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还是永恒的乡土眷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激起学员保家卫国的斗志豪情和决心意志,也才能更好、更集中地达到我们思政育人的目的。参考文献李 山 2015 应该这样读,中华书局。张 晨、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