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_丁仁船.pdf
下载文档

ID:2285370

大小:399.09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进城 农民工 就业 质量 基于 结构 方程 模型 实证 分析 丁仁船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高校(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重点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作者简介:丁仁船(),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邬登辉(),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生。第 卷第期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感知与社会融入关系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丁仁船,邬登辉(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摘要:就业既是进城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其融入社会的主要动力。文章基于合肥市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感知与社会融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提高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感知能够有效推动其社会融入;就业质量对于社会融入的直接作用强于就业感知;社区参与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感知有着较强的间接影响。文章提出建立城乡一元劳动力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进城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入进程。关键词: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感知;社会融入;结构方程模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一、引言随着我国进城农民工群体规模的扩大,如何保障其平等地参与劳动力市场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等政策影响,进城农民工与本地居民在收入、就业正规性、工作时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降低了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感知,对其城市社会融入造成了阻碍。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也是发展问题。提高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与就业感知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主题,是稳增长、促发展、保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提高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增强其就业满意度,推动其社会融入是优化城镇劳动力结构、解决就业劳动力结构错配的重要途径,对于城镇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从客观工作状况和主观态度认同两个层次、就业质量和就业感知两个方面建立就业状况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就业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机制,探讨就业促进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入路径,以期能为优化进城农民就业结构、改善其就业状况、提高市民化水平提供参考。二、文献回顾贝克尔()认为由劳动力市场中群体特征差异所导致的就业歧视加剧了城乡人群就业质量的差距,从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通过构建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发现劳动力流动决策依据是基于经济利益比较后做出的理性经济决策,就业率较高地区的人口就业质量越高、就业感知越强,从而社会融入水平较高。和 基于职业发展、工作福利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人群由于工作环境差、就业不稳定等因素导致无法有效融入社会,处于城市边缘地带。指出就业感知与就业质量对于社会融入关系呈正相关,通过提高迁移人群的就业感知与就业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其社会融入水平。国外研究起步早、理论体系较完善,可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与社会融入研究提供借鉴。在国内有关就业质量的研究中,郭庆认为,就业正规性、职业发展、技能培训以及工作保障对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入产生影响。在就业正规性方面,正规性就业能够推动进城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构建新的社会交往体系,从而提高其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在职业发展方面,韩叙和夏显力认为构建流动人群职业发展体系有利于其破除地理阻隔、自我阻隔以及社区阻隔三重障碍,实现平稳的社会融入;李晓凤和龙嘉慧提出,从主体引导、主体支持等多个维度构建农民工职业发展体系以促进其市民化。在技能培训方面,由于进城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水平较低,且在就业后未能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其职业地位较低、加剧了工作不稳定性,因此不利于其融入城市。在工作保障方面,杨威等认为存在进城农民工津贴补助不足和工作福利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同时,由于有的企业与进城农民工不直接签订就业合同等因素使得其福利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在对就业感知的研究中,就业环境、收入水平、工作时长等方面对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入产生影响。从欧洲的经验来看,改善外来劳动力就业环境可以促进其社会融入,降低劳动力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障碍;收入满意度与社会融入影响呈倒“”型关系;工作时长与社会融入呈负相关,工作时间的增加会降低其社会融入时间,减少其在城市中构建社会网络的时间,从而抑制其社会融入。国内关于进城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入主要从社会关系、文化融入、户籍转换以及社区参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社会关系方面,进城农民工在工作中所建立的新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帮助其破除文化、语言以及行为差异等造成的社会融入障碍。在文化融入方面,流入地社会文化排他性和生活习惯异质性对农民工文化融入造成了阻碍,但是农民工通过就业途径接触城市文化、与城市居民构建关系网络,逐渐适应城市文化,并且新媒体的出现可以使农民工进一步理解与吸纳城市文化,从而推动农民工文化融入进程。在户籍转换方面,户籍转换对农民工的文化心理、身份认同等具有一定影响,并且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由于户籍原因使得部分进城农民工被排除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利于其城市归属感的培养。在社区参与方面,社区作为农民工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在经济、生活、思想等方面对农民工社会融入起着重要影响,宓现义提出应从就业帮扶、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方面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其社会融入进程。综上所述,当下关于进城农民工就业对于其市民化影响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等方面主要集中在就业质量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就业评价体系。此外,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就业对社会融入的影响,而对于社会融入反作用于就业相关因素的研究缺乏。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评价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就业与社会融入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进行分析与阐述。三、理论机制及研究假说本部分主要从经济收益最大化理论、相对剥夺感理论以及社会融入理论分析就业质量和就业感知对社会融入的影响。迁移者作为一类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理性经济人群,其对于流入地的考察通过失业率、就业保障等可测量变量,以及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等不可测量因素来衡量,因此 认为迁移者在收益大于成本之时才会做出流入决策。迁移者基于经济利益进行迁移决策,并认为只有当社会融入收益大于融入成本的时候,才会选择留在此地。由于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存在,经济收益与社会融入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考量,其中经济收益主要基于地区收入水平、失业风险等。此外,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就业机会是影响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从而表现为就业周期性与人口社会融入在空间分布、时间数量上的密切联系。因此基于经济收益最大化理论,可以得出就业质量对社会融入有着同向影响关系。因此提出假说: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与社会融入呈现正相关,就业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社会融入。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感知是基于自身与特定群体进行比较后所做出的,农民工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方面要求较低的原因在于,进城农民工群体相较于留村群体在收入、职业地位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因此即使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相对较低,但拥有较高的就业感知。进城农民工也会将自身收入、工作条件、就业稳定性、职业发展等与所在地市民进行比较,以双方之间的差距为依据判断是否进行城市居留,故通过提高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感知降低其“相对剥夺感”,可以有效增强其社会融入意愿。就业质量作为进城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入的物质基础,以及是否具有较高就业感知的依据,对进城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入具有较强影响。因此提出假说和假说: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感知对社会融入呈现正相关,就业感知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社会融入。:就业质量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力大于就业感知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力。社会融入作为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进入、社会态度、社会支持以及文化融入四个阶段,而社会支持与文化融入是社会融入的关键阶段,并且社会支持与文化融入对社会融入具有正向效应。社区作为进城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的主要场景,其在公共服务供给、城市认同、社会网络构建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是进城农民工群体社会支持力量的主要构成。社会融入又分为文化性融入、交流性融入、功能性融入以及规范性融入。社区作为一个社会行为规范场景,就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设计,在社区这一社会行为规范场景中对进城农民工群体进行规范设计,有利于实现其规范性融入,主动参与社区管理的进城农民工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融入水平。因此提出假说:社区参与对社会融入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第期丁仁船,等: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感知与社会融入关系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研究团队于 年月开展了进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卷调查。调查地区设定在合肥市四区四县一市,并根据 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进城农民工分布情况,制定各区县的调查样本比例,最终回收 份有效样本。对样本进行初步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样本代表性较高,并且采用列删方法对缺失值进行删除,最终得到有效样本 份。本次抽样调查显示,合肥市进城农民工群体以男性为主,且呈现出老龄化、家庭化、低学历特征。岁以上进城务工人数占到 ,主要为产业工人,从事低端制造与建筑行业,进城务工时间以中短期为主,反映出进城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迁移的频繁性,同时单身化的迁移现象较为突出。表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变量名称变量分类频率性别男 女 年龄 岁以下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以上 在城里务工的时间年以下 年年 年年 年以上 婚姻状态已婚 未婚 迁移状况全家 夫妻 个人 学历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及中专 本科及大专 本专科以上 职业类别公务员 技术员 商业人员 服务人员 产业工人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变量选取与定义结合前述分析,选取就业质量以及就业感知两个因素作为影响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变量,具体包含就业正规性、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工作保障、工作环境满意度、劳动收入满意度、工作时间满意度、就业环境满意度八个指标,见表所列。就业质量水平(就业正规性、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工作保障)体现了进城农民工的职业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同,就业质量越高,其职业归属感与责任感越强,越能够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从而促进其社会融入;就业感知(工作环境满意度、劳动收入满意度、工作时间满意度、就业环境满意度)是从主观角度判断进城农民工对于当下从事职业的满意度,相较于客观指标,主观指标更能精确反映进城农民工的职业认同感,判断其对于当下就业环境、工作状况等方面是否满意。社会融入现有指标众多,本文将已有研究与调查实际相结合归纳为社会关系、文化融入、户籍转换以及社区参与四个指标。社会关系主要体现进城农民工与本地市民之间的关系状况,反映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情况;文化融入主要体现进城农民工在进入新的文化环境后是否能够适应、融入当地文化,是否会产生文化排斥;户籍转换主要体现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入中是否存在制度壁垒,其是决定进城农民工能否享有城市社会保障的重要指标;社区参与体现进城农民工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社会融入的重要体现。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合肥市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就业质量和就业感知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进行研究。通过二分量表和李克特五分量表对以上变量进行测量。表变量选取与测量变量名称变量内容变量测量均值标准差(社会关系)和本地人的关系十分融洽;比较融洽;说不清楚;不太融洽;十分不融洽.(文化融入)学习本地文化意愿十分愿意;比较愿意;说不清楚;不太愿意;十分不愿意.(户籍转换)户籍迁移到务工城市的意愿十分愿意;比较愿意;说不清楚;不太愿意;十分不愿意.(社区参与)是否参与过社区管理是;否.(就业正规性)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是;否.(职业发展)目前工作是否有上升的空间是;否.(技能培训)目前工作是否接受过技能培训是;否.(工作保障)工作五险一金是;否.(工作环境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说不清楚;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劳动收入满意度)劳动收入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说不清楚;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工作时间满意度)工作时间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说不清楚;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