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晋武帝
外戚
杨骏辅政考辨
西晋
宗师
制度
设置
朱子彦
东岳论丛Jan,2023 Vol44 No12023 年 1 月(第 44 卷/第1期)(Dong Yue Tribune)历史研究 作者简介 朱子彦(1948),男,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秦汉魏晋史,明史。房玄龄:晋书 卷 3 武帝纪 制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81 页。晋武帝以外戚杨骏辅政考辨 兼论西晋宗师制度的设置朱子彦(上海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44)摘要 有汉以来,以外戚辅政的多为皇后父兄,且“后父”又是外戚辅政中的第一人选,故晋武帝择选杨骏为辅政大臣,乃是循汉代故事。车骑将军之所以地位显赫,是因为其仪同三司,开府治事。武帝任杨骏为车骑将军之意颇明,即在贾充辞世之后,以其担任辅政大臣。武帝选宗师的标准是宗族中的耆老,有一定的威望,但又资质平庸,毫无政治野心。司马炎以宗室、外戚二股势力夹辅皇室的政治布局虽无大错,但问题是他看人不准,用人失察,完全低估了杨骏的政治野心。杨骏将篡改遗诏的时机把握得十分精确,即趁武帝临终弥留之机。晋武帝晚年的苦心孤诣,从其驾崩到杨骏、司马亮、司马玮等人被诛杀,不足一年便全都付诸东流。关键词 外戚;杨骏辅政;车骑将军;宗师制度;篡改遗诏 中图分类号 K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53(2023)01014311唐太宗将西晋“海内版荡,宗庙播迁”的原因归之为晋武帝“建立非所,委寄失才”。所谓“建立非所”,即立惠帝失当,而“委寄失才”,即以外戚杨骏辅政失策。关于立惠帝问题,前贤时彦已作申论,此处不再赘言。本文将对武帝晚年“委寄失才”,即重用外戚、托孤措施的失败展开讨论。由于太子不惠、驽钝,而武帝又坚持不废太子,所以就给武帝如何处理安排身后之事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武帝十分担心,若无得力的辅政大臣,太子一旦登基,必将无法掌控朝政,君临天下。故如何选择辅政大臣,就成了武帝晚年不得不煞费苦心、郑重考虑的一件大事。然而,武帝择选何人为辅政之臣竟成了他的一个最大的难题。虽然武帝一朝并不乏可用之才,但在他的心目中,其择选的范畴却极为有限。为何会出现这一状况呢?我们不妨对武帝一朝的用人政策作一简略回顾。一、循汉代故事:辅政大臣须是后父武帝登基之初,并未形成由自己藩邸旧臣组成的行政班底,而只能依赖其父司马昭时期的老臣何曾、王祥、石苞、贾充、裴秀、王沈、荀顗、荀勖等人。以后随着武帝皇位的逐渐巩固,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武帝在平吴的过程中拔擢了羊祜、杜预、张华、卫瓘等人,从而又组成了自己新的决策班子。然而,魏晋时代人的寿算普遍不高,至武帝咸宁至太康年间,无论是其父留下来的老班子成员,还是武帝自己组成的新班子成员,都纷纷物故或重病缠身,存世的老臣已屈指可数。太康四年(283),因齐王攸之藩事件,导致西晋朝廷舆情哗然,举朝分裂。支持齐王攸留京辅政的朝臣人数众多,形成了强大的抗旨风潮。武帝对此事极为恼怒,对反对齐王攸之国的朝臣进行了毫不留情地猛烈打击。晋武帝不计利害,不计后果贬斥支持齐王攸的朝臣,逼死齐王攸,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却导致了西晋朝廷的分裂,而且还给晋武帝的用人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341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23.01.016此时的晋武帝以朝臣在齐王攸事件中如何选边站队作为其用人的标准,凡坚决反对齐王攸之藩以及在此次事件中政治态度暧昧者,都难以得到武帝的信任,甚至成为其贬斥的对象。咸宁二年(276),武帝病重期间,参医药的是贾充、齐王攸和荀勖,这三人组成了西晋朝廷的临时权力中心。但贾充已于太康三年(282)病故,翌年,齐王攸也暴病身亡。原来深得武帝眷宠的荀勖,也逐渐失去武帝的信任,以至被夺去“凤凰池”,由中书监改任尚书令。武帝晚年最有资格任辅政大臣的是张华和卫瓘。但早在太康三年正月,主张将国之后事托付给齐王攸的张华就被武帝外放为幽州都督。卫瓘也因主张更易太子,与武帝的宗旨发生牴牾,而失去信任。史载,“及帝疾笃,未有顾命,佐命功臣,皆已没矣。朝臣惶惑,计无所从。”可见,武帝晩年,朝中已难觅才能卓越、资望兼俱的佐命功臣。在股肱之臣皆殁的情况下,武帝才把选择辅政大臣的目光投向外戚。虽然武帝重用外戚遭到时人的诟病及后世的指责。但帝王以外戚辅政,司空见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是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外戚虽属异姓,但却通过帝王与后妃的婚姻关系,与皇室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皇帝所信赖和依靠的主要力量之一。司马迁曾指出:“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也。”索引 云:“谓非独君徳于茂盛,而亦有贤后妃、外戚之亲以助教化。”秦汉以降,君主皆十分重视外戚的作用。史称:夫帝王之临御区宇,贤戚并用,莫不有外亲之助焉。故后之父母,列于三恪。异姓伯叔,纪于春秋。筑外馆者异其礼章,褒元舅者垂於雅什。母妻有党,所以叙於人伦;姻娅相谓,于以垂於古训。而况席九五之势,当司牧之重,内既本乎敦叙,外亦资其左右。虽然,秦汉以降不断出现外戚专权乱政的局面,但两汉帝王以外戚辅政却是不绝于史。赵翼在廿二史札记 中专列“汉外戚辅政”“两汉外戚之祸”条,列举了“西汉自吕后王诸吕,使(吕)产、(吕)禄掌兵”以来的外戚专权史。殷鉴汉代外戚专权乱政的历史教训。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222)下诏明确规定:“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之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曹魏对外戚干政十分警觉,故史书云:“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鉴往易轨,于斯为美。”可惜的是,曹丕虽在制度上杜绝了外戚封侯和专权,避免了外戚乱政,但并未能延长曹魏的国祚。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魏朝恰恰缺少了宗室与外戚这二股力量,才使司马懿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曹爽。之后司马师废曹芳、司马昭弑曹髦,均未遇到曹魏宗室与外戚势力强有力的抗衡与阻击。缺少了曹魏宗室与外戚力量的制约,应是司马代魏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从西晋立国之后所创建的很多制度来看,其在很多方面都汲取了曹魏因弱化宗室与外戚的屏藩作用而导致国祚短促的教训。曹魏禁锢宗室,司马氏则实施宗室封王封国制度,又使诸王出镇为都督,赋予军政实权。曹魏规定“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不准外戚干政。西晋反其道而行之,恢复两汉以外戚辅政的历史传统,将外戚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引入西晋政权之中,应该也在情理之中。故武帝重用杨氏家族时,虽然遭到朝中清议势力的反对,但并未掀起大的风波,朝中台司宰辅一级的重臣并无异议,宗室中元老汝南王司马亮等人也不反对。可见,晋武帝重用杨氏家族也并非一定是他在施政上的重大失误。但问题是武帝重用的是杨氏家族中才具、品质最为低劣的杨骏,这才导致李世民在制书中指责武帝441东岳论丛Jan,2023 Vol44 No12023 年 1 月(第 44 卷/第1期)(Dong Yue Tribune)晋书 卷 40 杨骏传,第 1177 页。司马迁:史记 卷 49 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19671968 页。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 卷 300 外戚部总叙,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版,第 1068 页。赵翼:廿二史札记 卷 3“汉外戚辅政”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 66 页。陈寿:三国志 卷 2 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80 页。三国志 卷 5 后妃传 评曰,第 169 页。“委寄失才”,并斥骂“杨骏豺狼,苞祸心以专辅”。太康二年(281),武悼皇“后父杨骏及弟珧、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时人谓之三杨,旧臣多被疏退。”在“杨氏三公”中,杨济颇有才干。史载,“(杨)济有才艺,尝从武帝校猎北芒下,与侍中王济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辇前。猛兽突出,帝命王济射之,应弦而倒。须臾复一出,(杨)济受诏又射杀之,六军大叫称快。帝重兵官,多授贵戚清望,济以武艺号为称职。与兄珧深虑盛满,乃与诸甥李斌等共切谏。骏斥出王佑为河东太守,建立皇储,皆济谋也。”可见他智勇兼备,也懂得谦退保身之道,并非单纯凭藉外戚身份而致富贵。武帝伐吴时,“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诸军。”杨济作为伐吴战役的副帅,南屯襄阳,协助贾充节制诸路兵马。当贾充屡屡上书,反对伐吴时,杨济并未因贾充势大而随声附和,可见他也是平吴功臣之一。杨珧之才虽不及杨济,但也是“素有名称,得幸于武帝,时望在骏前。”而且他还参与了太康三年放逐齐王攸的政治谋划,是武帝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为何武帝在选择辅政大臣时弃资历、声望、才能皆超过杨骏的济、珧兄弟不用,而偏偏选择被尚书禇、郭奕斥之为“小器”的杨骏呢?史书并未作专门诠释,故有的学者困惑不解,感叹“可惜的是我们目前找不到足夠的史料来解释为何杨骏能在晚年跃居于杨珧、杨济之上,受托孤之命。”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辨析杨骏本传中的“骏少以王官为高陆令,骁骑、镇军二府司马。后以后父超居重位,自镇军将军迁车骑将军,封临晋侯”之语,就能洞察出杨骏能后来居上,官职超越珧、济兄弟的端倪。实际上,武帝在择选辅政大臣时,根本就不考虑此人的资望与德才,武帝的标准就是辅政大臣必须是皇后之父。众所周知,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嫔嫱,因此,与帝王有姻亲关系的外戚也不计其数。但后宫中唯有皇后的地位最为尊贵,“皇后之尊与帝齐体,供奉天地,袛承宗庙,母临天下。”“天子之与后,如日之与月,阴之与阳。”因此在众多的外戚之中也只有皇后之父才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嫔妃之父与后父相比,地位几乎不能以道里计。如胡奋与杨骏之女均适武帝,但奋女胡芳为武帝嫔,而骏女杨芷为武帝后。史载,“时杨骏以后父骄傲自得,(胡)奋谓骏曰:卿恃女更益豪邪?骏曰:卿女不在天家乎?奋曰:我女与卿女作婢耳,何能损益!”10可见胡芳与杨芷地位有云泥之别。有汉以来,以外戚辅政的多为皇后父兄,而且“后父”又是外戚辅政中的第一人选,只有在皇后之父去世之后,才轮得到以皇后兄弟辅政,而作为皇后叔父的杨珧、杨济是根本挤不进辅政班子的外戚,所以武帝最终以杨骏任辅政大臣并不奇怪,他也仅是因循汉代故事而已。二、临晋侯与车骑将军考实际上,武帝瞩目杨骏并非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他早就有意对其拔擢了。咸宁二年(276),随着武帝续弦,将杨芷立为继后,杨骏也以后父的身份站到了西晋政治舞台的中央,地位开始上升。司马炎决心在西晋政局中引入外戚的力量,以加强自己的皇权。杨骏起初官职卑微,仅担任高陆县令,后为骁骑、镇军二府司马。但在太康初年,便迅速从镇军将军迁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关于外戚是否封侯?在历史上多有反复。西汉刘邦在消灭异姓王之后,曾与大臣刑白马而盟:“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11按此规定,外戚除非立有军功,否则不能封侯。然541晋武帝以外戚杨骏辅政考辨1011晋书 卷 3 武帝纪,第 82 页,第 70 页。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 81,太康二年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 544 页。晋书 卷 40 杨骏传附杨珧传,第 1181 页,第 1180 页,第 1177 页。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第 271 页。徐天麟:东汉会要 卷 1 帝系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第 12 页。晋书 卷 31 后妃传上 序,第 947 页。晋书 卷 57 胡奋传,第 1557 页。班固:汉书 卷 18 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678 页。而刘邦甫卒,白马之盟就被破坏,吕后临朝称制,遍封诸吕为王。之后,两汉外戚封侯者多矣,几成惯例。直到曹丕称帝,才重申了汉初所制定的外戚不得封侯的故事,即上文所引的“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但曹丕制定的这项规则,在明帝时就遭到破坏。明帝母侄甄象初为虎贲中郎将,后迁伏波将军,封安城乡侯。甄象死后“子畅嗣,又封畅弟温、艳皆为列侯。”明帝甚至还封愚蠢低能的毛嘉为侯。史载,明帝封后父“毛嘉博平乡侯,迁光禄大夫,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 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