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聚丁二酸
辛二酸丁二醇酯
合成
降解
性能
杨锦
doi:10.16865/ki.1000-7555.2022.0276收稿日期:2022-04-25基金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XLYC180734)通讯联系人:苏婷婷,主要从事塑料的生物降解研究,E-mail: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第38卷第12期2022年12月Vol.38,No.12Dec.2022当今白色污染问题给社会生活后生态环境已带来了难以消除的伤害,寻找可生物降解塑料已成为现今的首要任务1。2019 年以来,我国生物塑料产能约达 80 万吨,而生物降解塑料产能高达 30 万吨,占到了全球产能的 30%。其中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由于易被微生物水解,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优异的力学性能,成为全球产能较大一类生物降解塑料24。Sun 等5通过将 1,4-丁二醇,1,2-癸二醇和丁二酸进行两步酯化和缩聚反应合成了支化PBS;Wang 等6通过引入苹果酸,合成了一系列聚丁二酸-苹果酸丁二醇酯共聚酯;Li 等7将乙炔二羧酸单元结合到PBS链中,合成了一种新型聚丁二酸-乙炔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酯。但由于 PBS 链段的规整性和分子链的线性结构使其存在着结晶度高、降解速度慢、力学性能较差、产品性能单一等不足8。为了得到产品性能非常稳定的聚酯,通常采用共聚改性的方法来改进PBS性能。本文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聚丁二酸-辛二酸丁二醇酯(P(BS-co-BSub))共聚酯,通过控制不同羧基单体含量获得了具有不同物理性能的 PBS 基共聚酯,即获得了具有不同生物降解性能的 PBS 基聚酯。文中通过以引入不同的辛二酸单元制备了具有不同力学性能、材料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的P(BS-co-BSub)共聚酯,分析了辛二酸单元含量的变化对聚酯性能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新型脂肪族聚酯的开发和应用。1实验部分1.1原料试剂1,4-丁二醇(BDO)、丁二酸(SA)、辛二酸(SbA)、十氢萘、钛酸异丙酯、氯化亚锡:均为分析纯,购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甲醇: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三氯甲烷:分析纯,天津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二水磷酸二氢钠:均为分析纯,购自上海沪试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角质酶:本实验微生物发酵纯化获得9。1.2试样制备通过酯化和缩聚两步反应合成 PBS、聚辛二酸丁二醇酯(PBSub)和 P(BS-co-BSub)共聚酯。将反应原料为 9.75 mL 的 BDO、不同比例的 SA 和 SbA、催化剂钛酸异丙酯及 60 mL 十氢萘加入到 500 mL 三口烧瓶中,以 127 r/min 的转速进行机械搅拌,油浴http:/聚丁二酸-辛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与酶促降解性能杨锦,宋力,苏婷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摘要:以1,4-丁二醇及不同比例的丁二酸、辛二酸为原料,合成了2种均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辛二酸丁二醇酯)和4种聚(丁二酸-co-辛二酸丁二醇)共聚酯。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等对聚酯的分子结构、热性能、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引入60%的辛二酸单元时,共聚酯的熔点最低,结晶度最小,断裂伸长率较高且8 h后可完全降解,共聚酯的力学性能也变得更加优异。关键词:共聚酯;热性能;结晶性能;酶降解中图分类号:TQ3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55(2022)12-0131-06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2年杨锦等:聚丁二酸-辛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与酶促降解性能第12期加热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 140,酯化反应 2 h;然后升温至 230 减压蒸馏 4 h,完成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趁热将产物溶解于一定体积的三氯甲烷中。将完全溶解的产物转移至烧杯中,加入 3 倍体积的预冷甲醇获取沉淀,即为产物。将分离得到的纯化产物干燥至恒量,称量,标记待用。由于采用上述方法合成的 PBS 在热压时不成膜,因此在第 2步缩聚反应前改用氯化亚锡为催化剂,采用常压缩聚反应,其余条件不变。称取 SA/SbA 摩尔比分别为 100/0,80/20,60/40,40/60,20/80 和 0/100 的 6 种聚酯样品于聚四氟乙烯薄膜覆盖的模具中,缓慢放在平板硫化机上,采用熔融热压法分 2 个阶段制成聚酯薄膜。第 1 阶段,预热 5 min,手动多次排气,20 MPa 保压 3 min;第 2阶段,20 MPa 冷压 5 min。由此分别制得厚度为 0.3mm 和 1 mm 样品膜。将 0.3 mm 聚酯膜裁成 30 mm10 mm0.3 mm 的样条用于酶解性能测试;将 1 mm聚酯膜由制样机裁成 40 mm4 mm1 mm 哑铃型样条用于力学性能测试。1.3测试与表征1.3.1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gilent Cary 660型,美国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对所制备的材料样品进行红外分析。扫描波速范围为5004000 cm-1,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为4 cm-1。1.3.2核磁共振波谱(H1-NMR):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AM300型,德国Bruker公司)对聚酯组成进行分析。以氚带氯仿为溶剂,四甲基硅烷为内标进行测定。1.3.3力学性能测试:采用数显式电子拉力试验机(LDS-02型,济南川佰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根据 GB/T 1040.1-2018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 1 部分:总则 测试标准进行测定。在温度25,拉伸速度为10 mm/min的条件下对长40 mm、宽4 mm、厚1 mm样品条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进行测试。为确保实验准确性,对每个样品进行5次测试,实验结果取5次测量的平均值。1.3.4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Q20型,美国TA公司)对聚酯的热性能进行分析。将7 mg左右样品在氮气流为50 mL/min的氛围下,以10/min的速率从室温升至150,保温5 min后以相同的速率降至0;维持5 min后再以同样的速率升至150。1.3.5X 射线衍射(XRD)分析:采用 X 射线衍射仪(D8 Advance,德国 Bruker 公司),以铜 Cu K为射线源(=0.1541 nm),在温度 25,步长 5()/min,管压40 kV,管流 200 mA,范围为 550条件下测定聚酯的晶相结构。1.3.6热重分析(TG):采用热重分析仪(Q600 型,美国 TA 公司)对聚酯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在氮气流速30 mL/min,以升温速率10/min将10 mg左右样品从室温升至500。1.3.7酶解性能测试:将长 30 mm、宽 10 mm、厚 0.3mm 的聚酯薄膜干燥后称量,记为 m0,在 37,角质酶浓度为 3.6 U/mL,pH 7.4 磷酸缓冲液中保温,定时将样品取出反复洗涤、真空干燥 24 h 后称量,记为m1,并计算失重率(R),计算公式如式(1)R=m0m1m0(1)2结果与讨论2.1聚酯的结构表征2.1.1聚酯的 H1-NMR 谱图分析:PBS,PBSub 均聚酯和 4 种 P(BS-co-BSub)共聚酯的 H1-NMR 谱图如Fig.1所示。以P(BS-co-60%BSub)的核磁谱图为例可知,6 个主要的吸收峰对应的分子结构为:4.09 对应聚酯中 BDO的亚甲基,2.63对应聚酯中SA的亚甲基,2.30 对应聚酯中 SbA 的亚甲基,1.71 对应聚酯中 BDO 的亚甲基,1.61 对应聚酯中 SbA 的亚甲基,1.34 对应聚酯中 SbA 的亚甲基结构10。在1H-NMR 谱图中,分别对各聚酯在2.63 和2.30附近进行积分,可计算出合成产物中的 SA 和 SbA单元的实际摩尔分数,如 Tab.1 所示。可以看出,上述聚酯中 SA/SbA 实际摩尔分数与投料配比相差不大,合成的聚酯产率为 72.4%88.0%,说明在实际实验过程中物料的反应比较完全。cocococoFig.11H-NMR of P(BS-co-BSub)2.1.2聚酯的 ATR-FT-IR 谱图分析:Fig.2 所示为13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2年杨锦等:聚丁二酸-辛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与酶促降解性能第12期PBS,PBSub 和 P(BS-co-BSub)共聚酯的 ATR-FT-IR 谱图。以 P(BS-co-60%BSub)的红外谱图为例,在 2933cm-1处有 1 个强吸收峰,归属于asCH;在 2866 cm-1处有 1 个强吸收峰,归属于sCH;在 1726 cm-1和 1159cm-1处分别有 1 个C=O伸缩振动峰和C-O的伸缩振动峰;在 726 cm-1处,SbA 的亚甲基结构出现了部分小吸收峰,并且由 Fig.2 可知,随着 SbA 结构单元的减少,此处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由于在 PBS 结构中没有亚甲基,即此处无吸收峰11。cocococoFig.2 ATR-FT-IR of P(BS-co-BSub)2.2聚酯的热性能2.2.1聚酯的 DSC 分析:使用 DSC 方法详细研究了共聚单元对聚酯基本热行为的影响。上述聚酯消除热历史后,第 2 次熔融升温曲线如 Fig.3 所示。由Fig.3 可知,熔点(Tm)高低顺序依次为 PBSP(BS-co-20%BSub)P(BS-co-40%BSub)PBSubP(BS-co-80%BSub)P(BS-co-60%BSub)。聚酯二酸中 SbA 所占的摩尔分数影响着 6 种产物的 Tm值。PBS 基共聚酯与均聚酯相比,随着聚酯中 SbA 摩尔分数的不断增加,聚酯的 Tm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一部分共聚酯出现 Tm降低的现象,可以解释为当引入亚甲基含量更多的 SbA 时,增强了分子链的柔性,使聚酯分子链段不易形成排列整齐的晶格结构12,聚酯的熔融温度下降,直至 P(BS-co-60%BSub)的熔融温度 达 到 最 低 值 33.9 ,然 后 升 高,但 均 低 于 纯PBS。这表明在 BSub 的存在下共聚酯的结晶可能很困难。与纯 PBS 相比,P(BS-co-BSub)熔融温度的降低,可能是因为随着 BSub 单元的引入,酯键间亚甲基数目增多,导致 P(BS-co-BSub)链的结构变得混乱,从而影响了 Tm13。由于分子链的移动性逐渐增强,故聚酯的 Tm降低,当含有多个亚甲基的 SbA 含量引入过多时,聚酯分子链段逐渐形成了排列有序的晶格结构,故另一部分共聚酯的Tm升高。cocococoFig.3 DSC curves of P(BS-co-BSub)2.2.2聚酯的 TG 分析:Fig.4 为 PBS,PBSub 及 P(BS-co-BSub)共聚酯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从 Fig.4中可知,聚酯的分解过程均为一次分解。均聚酯PBS 的起始分解温度(Ti)为 328.1,最大分解速率温 度(Tp)为 359.3 ,分 解 50 的 温 度(T50%)为387.3;PBSub 的 Ti为 373.4、Tp为 411.6、T50%为409.3。共聚酯二酸中 SbA 摩尔分数分别为 20%,40%,60%和 80%时,P(BS-co-BSub)的 Ti分 别 为315.8,334.1,351.1 和 349.1,Tp分别为397.4,405.8,412.8 和 411.0。可以看出,随着共聚酯中 SbA 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的热稳定性也随之增大。由此说明了聚酯中的亚甲基对其热Tab.1 Statistics data of P(BS-co-BSub)SamplePBSP(BS-co-20%BSub)P(BS-co-40%BSub)P(BS-co-60%BSub)P(BS-co-80%BSub)PBSubMole ratio of SA/SbA100:075.7:24.359.6:41.43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