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革命与苏联兴衰的关系论析_郭春生.pdf
下载文档

ID:2282476

大小:319.26K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科技 革命 苏联 兴衰 关系 郭春生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23 年第 1 期科技革命与苏联兴衰的关系论析*郭春生胡志伟 内容提要作为现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科技革命不断塑造着国际格局。苏联的兴衰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息息相关,当重视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时,苏联的国力就会不断增强;反之,苏联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苏联延误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造成了国力的衰败,这也是苏联剧变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之一。苏联 74 年的历史与四次科技革命都有密切关系,总体上可简单归纳为:科技兴则苏联兴,科技衰则苏联衰。关 键 词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国家兴衰苏联剧变信息化科技革命是影响现代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变量,它与苏联的兴衰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科技革命与苏联兴衰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衰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科技革命的时代脉搏,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塑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十分低下。经过200 余年的酝酿和发展,到 18 世纪 60 年代,终于在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这 200 余年的历史确切证明,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先决的、必要的条件。18 世纪 60 年代后的 150 年历史证明:其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强大的生产力,它所产生的全新产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其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直接塑造着国际格局,发达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及其产生的巨大财富是国家硬实力的最集中体现,所以,最先出现和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在 19 世纪 40 年代前后就成为“日不落”帝国。*本文系 202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变局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研究”(项目编号:22JJD710012)和 2021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藏 1950 年前中国共产党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项目编号:21ZD031)的阶段性成果。19 世纪 60、70 年代发生的科技革命直接促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无缝衔接,这使311DOI:10.16502/ki.11-3404/d.2023.01.002许多国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和国力提高的巨大促进作用,所以主动建立了快速的研发和推广机制,使得科技成果一经产生,便迅速应用于工业和其他生产领域,形成产业革命;二是多国同时出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果说在此前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是英国一枝独秀的话,那么,这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则是西欧和北美诸大国的百花齐放。同样,在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之下,几个资本主义大国的实力快速增长,在国际格局中形成了美、英、法、德诸列强并存的局面,由于“18691939 年的大多数科技创新都发源于德国和美国”,两国的国力迅速增强,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在东方,日本靠输入型产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强国。所谓输入型产业革命,是指没有科技革命基础的国家,主动从先发国家引进以大机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促发自己的科技和产业发展,以提高综合国力。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机器生产,由此成为近代东方唯一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俄国在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也尝试发起输入型产业革命,但未能实现工业化,成为西方大国中最落后的一个。由此看来,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传播路径,与强大国家的形成路径高度吻合。也就是说,哪里出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哪里就会形成强大国家。18 世纪 60 年代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国家发展史,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证明了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的基础。19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经历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战争中获得胜利的一方通常就是科技和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在开启现代化之路不久的中国也有不少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如 1919 年 2 月在苏俄参加共产国际成立大会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刘绍周在发言时讲道:“在历次战争中,欧洲各国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而成为战胜国”。这也说明,中国的仁人志士早就懂得了科技进步在国家发展强大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版图上,基本看不到俄国的影子。虽然俄国在 1724 年就设立了彼得堡科学院,并且在 18 世纪还出现了米瓦罗蒙诺索夫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但这只是个例。由于农奴制盛行之下科学精神的缺乏,这个时期的俄国未能形成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环境和诸多条件。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仍在世界体系中处于半边缘化的位置。不过,应该看到,在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俄国也并非全无作为。1859 年,门捷列夫到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深造,开始了深入研究物理、化学的道路。经过艰难探索,他终于在1869 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于 1890 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门捷列夫还和俄国另一位杰出科学家伊彼巴甫洛夫一起,于 1878 创办了俄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 托木斯克帝国大学。巴甫洛夫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于1904 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些杰出的科学成就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说俄国这一时期也形成了科技革命,更没有出现由科技革命催生的产业革命。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虽然俄国科学家的成就足够灿烂,但却寥若晨星,不成规模的科学家队伍和科技成就无法形成宏大的科技革命;第二,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不仅阻碍着科技革命的出现,而且对由科技成果向产业革命转化形成了障碍,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产生创新型企业家的环境,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与生产相结合。不过,由于与法、德等国接近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密切的交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欧的产业革命还是迅速传播到了俄国,使这一时期的俄国出现了两个生产发展的高峰(18911900 年和 19091913 年),这期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 8.5%8.8%。这种输入型产业革命是近代国际联系日益密切环境下的正常现象。据此,俄国的交通、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俄国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虽然还很落后,但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是位居英、法、德之后的欧洲第四强国。二、科学技术支持下的快速工业化是苏联击败德国法西斯的关键因素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411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Daniel Headrick,Technology:A World Histor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25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 258 页。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苏维埃政权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列宁把它提升到建设共产主义的高度。他在1920 年 11 月明确指出:“如果不把俄国转到比先前更高的另一种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谈不上共产主义。”列宁的认识十分清晰,科学技术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苏俄的科学技术基础是落后的,因此必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动力为基础。电气化直接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工业化的高度和水平,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苏维埃政权加大科技投入,实行快速工业化,使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硬实力得到迅速提升。1925 年 12 月,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被誉为“工业化的代表大会”,大会提出党的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扩大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由此,苏维埃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将工业化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到 1931 年,斯大林更是作出“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判断,号召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在这样的基本认识的指导下,苏维埃政权加大科技投入,力求最快速地增强国家的实力。首先,加强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科技产品,以求迅速提高科技水平,改变沙俄时代科技落后的局面。苏联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据统计,19181940 年,苏联高校总计培养专家120 多万人,科技人员的数量由1914 年的1.02万人增长到 1940 年的 9.83 万人,苏联科学院院士由 1917 年的 45 位增加到 1956 年的 464 位。同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投资比例的分配中,苏联科技投入的份额在世界各大国中占比也是最高的;从科技人员的待遇来看,苏联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也长期占据第一位,如在 1940 年,科技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 47.1 卢布,而位列第二和第三位的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工作人员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 36.3 和 34.8 卢布。苏联还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科技产品,特别是在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各国资本家迫切需要苏联这个广阔的市场,而这正中迫切提升工业化水平的苏联政府的下怀。这样,西方的资金、科技产品连同大量的机器设备被引入苏联。据统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 年苏联的购买总额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1/3 左右,1932 年上升到1/2 左右。19261931 年,苏联的进口额约增加了 5 倍,其中,重工业设备进口额增加了 11 倍,而在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的进口。与此同时,苏联还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签订了多项技术支持协议,聘请了西方国家的大量专家和技术人员,19281929 年共签订了 25 项技术支持协议,之后速度明显加快,仅 1929 年 10 月就签订了 70 项技术支持协议,1930 年 3 月更是签订了104 项。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到来对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外工程师作为技术咨询师监督了很多机械工厂的建造和运行,对海外最高效的工厂进行频繁的模仿建设”。在这些措施的促进下,苏联迅速形成了输入型产业革命,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由此,苏联不仅大规模提高了工业产量,而且在吸收消化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后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机器制造体系。其次,重用沙俄时代的科技专家,让他们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服务。新政权建立后,沙俄时代的大批科技专家留在国内工作,苏维埃政权没有一刀切地把他们看做资产阶级而一味打倒,而是极为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列宁意味深长地批511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列宁全集 第 2 版增订版第 40 卷第 30 页。列宁全集 第 2 版增订版第 40 卷第 30 页。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第 3分册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79 页。斯大林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13 卷第 39 页。参见翟翠霞 苏俄技术能力的历史演进及其评价 第 5 辑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69 页。:,1990 190参见苏 彼得罗相 苏维埃工业化方法 作家书屋 1952 年版第 77 页。Priyatosh Maitra,Population,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aCriticalAnalysis,Hampshire:GowerPublishingCompanyLimited,1986,pp110 106评道:“一个共产党员若不能证明自己善于把专家们的工作统一起来并虚心地给以指导,了解事情的本质,详细地加以研究,那么这样的共产党员往往是有害的。这样的共产党员在我们这里很多,我宁可拿出几十个来换一个老老实实研究本行业务的和内行的资产阶级专家那些虽然是资产阶级的但是精通业务的科学和技术专家,要比狂妄自大的共产党员宝贵十倍,这种狂妄自大的共产党员无论白天或黑夜随时都愿意起草提纲,提出口号,发表完全抽象的议论。”在此,列宁把“科学和技术专家”放到非常重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