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山越海不问归期——忆我的十年追风路_仵文松.pdf
下载文档

ID:2277789

大小:1.0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山越 不问 归期 十年 追风 仵文松
现场|Presence18 风能 Wind Energy 跨山越海,不问归期文|仵文松 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现场|Presence忆我的十年追风路Presence|现场2023年第01期 19 2022 年夏,在一片蔚蓝、一望无际的广东湛江徐闻罗斗沙附近海域,由中国海装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高高矗立于此。抬头仰望着它,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多少个日夜,想起为它经历过的风吹、日晒、雨淋、饥饿、疲惫、颠簸虽感慨万分,但更多的是自豪与骄傲。从 2012 年我与同事参研的中国海装 5MW 机组(创下当期同类型机型中风轮直径最大、机头重量最轻、发电量最高“三大纪录”)面世,到 2022 年我国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诞生,十年间,我见证了中国海装由潮间带走向深远海的全过程,中国海装也见证了我从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到海洋工程结构工程师的转变。十年里,对于我而言,曾经那个追风的少年已人到中年,但出于对御风逐电的热爱、对乘风破浪的执着、对向海图强的渴望,我就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从未改变。“咬”定难题 迎难而上“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从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我便加入到中国海装,从此与风电、与中国海装相遇、相交、相知。在初入公司的两年里,我以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到 2MW 小批量产品定型中,完成了前机架、后机架及机舱附件的优化定型。作为技术部的唯一代表,我还有幸参与了中国海装第一个批量风电场的吊装工作,在零下 30的极端严寒天气下,我们一干就是 3 个多月。回想起来,用水不便、异常寒冷像两道枷锁紧紧缚住了现场的每一个人。为了便于洗头,向来在乎个人形象的我竟给自己剃了光头。牧场住宿条件恶劣,我们所租住的牧民 10 元钱一晚的房子,保暖性能不能说没有,但着实不多,每天裹着棉大衣入睡才能勉强不被冻醒。房间里每晚只提供一壶热水,于是砸开水桶里上面覆盖的厚厚冰块,用冰水洗脸成为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个考验。然而,风电场异常艰苦的环境淬炼了我。在此后参与的中国海装一款款新机型的研发中,我总是抱着不畏难、不怕苦的劲头,攻克一道道难关。从 2010 年起,在中国海装首台 5MW 机组研制及设计定型的过程中,我们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不停摸索、大胆求索,由我牵头完成了主要关键零部件设计,轮毂、主机架循环迭代超过 100 轮。2012 年 7 月 27 日,这台凝结着全体海装人心血与智慧的 5MW 机组终于成功下线,我也因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助攻”该机组成为当期同类机型中机头重量最轻的海上“巨无霸”而感到无比自豪。此后,在 H171-5MW 长叶片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中,我又牵头完成了 H171 机组主机架、轮毂、风轮系统、机舱布局等主要机械零部件及系统设计工作,提出的铸造件设计路线,在保证结构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结构轻量化、降低应力集中、提高疲劳寿命等目标。这台机组面世后,一举成为当时全球同等机型中叶片最长的机组,打破了海上大兆瓦机型单位千瓦扫风面积世界纪录,并创造了全球三类海上风区年等效利用小时数 3957h 的世界纪录,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海装海上风电示范者、引领者的地位。在进军海上风电的同时,积极响应陆上风电大兆瓦时代需求也成为我和同事们的光荣使命。2017 年,面对3MW 机型研发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的挑战,我和同事们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一头扎进研发工作中。轮毂是风电机组的关键零部件,在设计过程中,我和同事就零部件受力及结构形式进行充分讨论,聚焦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分析,实现了设计迭代从 45 次下降到 3 次,迭代时间从 23 个月缩短到 1 个月,为 3MW 机型实现“当年立项、当年研发、当年下线”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机械设计工作中,我喜欢“咬”定难题,不达目的不罢休。此前,针对 2MW 传动链不便于后期维护及成本较高的问题,我与同事在保证各主要相关零部件接口不变的情况下,设计了三种新型传动链连接方案,解决了风电机组无法单独拆卸的难题,大大降低“抢装潮”期间机组拆卸成本,并成功运用到 3MW 机组运维中,助力公司降本增效。揽风向海 “扶摇”直上面对海上风电奔赴深远海的必然趋势,2018 年,中国海装承担了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专项支持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项目,就此开启了中国海装研制海上漂浮式风电装备的序幕。作为漂浮式风电项目组的一员,我经历了从漂浮式机组设计优化的加班加点、星夜鏖战,到浮式平台建造时的蹲点驻守、现场办公,再到系泊锚固基础施工时的海上漂现场|Presence20 风能 Wind Energy 泊、奋斗坚守,“扶摇”直上的每一步里,都有我和同事们奔忙的身影。从 2022 年 1 月中旬开始,为了“扶摇号”的顺利推进,我离开了自己温暖的小家,奔赴生产一线,东莞、广州、珠海、湛江、茂名、江门、中山都留下了我忙碌的身影。那个春节我一个人在广东度过,年夜饭吃的是一顿饺子。在那一刻,我真的深切体会到何为“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念着家人,尤其是年幼的女儿,但看着眼前日益完善的工程,想着即将诞生的“扶摇号”,我也仿佛看到了黑夜里那颗闪耀的星。4 月,“扶摇号”进入了系泊锚固基础施工阶段,我也随即开启海上漂泊生活,呼啸的海风、灼人的阳光、颠簸的甲板成为我的工作“标配”。在海上现场指挥施工,生活条件差、工作强度高,我经常顾不上吃饭,而等到一段施工结束饭菜早已冰冷,为此我解锁了泡面的新吃法用热水壶泡面。饥饿面前泡面变得无比美味,但也无暇享受,匆匆吃完后又继续开干。经过长达数月的海上施工,我整个人被晒得黝黑,也瘦了一圈,但那些日子留下了属于我独有的“扶摇号”记忆,刻骨而铭心。在“扶摇号”进入拖航吊装阶段后,我又来到码头一线,没日没夜地组织拖航方案论证和召开码头调试方案会议。在多方集智下,我们共同解决了浮式平台拖航、机组码头吊装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2022 年 5 月 27 日,中国海装隆重举行“扶摇号”拖航启动仪式,我国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装备就此诞生,深远海御风逐电再添“利器”。那天,看着这个“大家伙”即将展翅高飞、扶摇直上,看着“扶摇号”在海装人朋友圈里“刷屏”,我很荣幸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助飞人”,也暗下决心要尽早护航它到那片海,让它尽快完成示范应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前,中国海装踏上了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的新征程。作为海装人,我将继续以一颗赤诚之心、满腔热血之情,追风不停、创新不止,用自己一份力量助力“扶摇”来电、助推双碳梦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