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口述
视野
亳州
清音
特质
研究
刘宇统
亳州,建城已经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早在中国古代的商王朝就在此地设置都城长达190年。它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称谓,隶属不同的州、路、府或行省。1现在的亳州市,属于安徽省的地级市,建市才21年(2000年5月11日)。在亳州一直流传着一种颇为神秘的曲艺艺术形式亳州清音戏。据老艺人们说,它是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清政府的王宫中流传到亳州的,由于其曲调高雅,所以深受当地达官贵人喜欢,进而扎下根来成了雅俗共赏的说唱艺术。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亳州清音逐渐走向衰败,一直到建国之后几乎成为绝响。2但是,韩雁生(2010)指出建国后(1958年)曾有一次亳州清音汇演,外来观赏者还给过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南有苏州评弹,北有亳州清音。”3在此之后的日子里,亳州清音已然绝响,百姓们也逐渐遗忘了亳州清音。一直到1983年秋天,当时的阜阳地区文化局艺术科科长李崇年点名要亳县(当时亳州的称呼)带清音参加汇演时,4才再次激活了“亳州清音”在大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于是一场重构“亳州清音”的文化运动也拉开了序幕。就在当时亳县重新打造的“亳州清音”开始有了一点起色的时候,一种由“清音”转型成的戏曲艺术形式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这就是现在亳州辖区之一的利辛县的清音戏,然后又有了蒙城清音戏,紧接着涡阳的涡河调和曲子戏传承人居然也开始宣传起了“亳州清音戏”,于是现在亳州市的所有辖区都有了一种叫做亳州清音的艺术,甚至它毗邻河南的一个县永城县也有一种永城清音流传。由于关于亳州清音和亳州清音戏的文献记载极少,并且即便是现有文献里面的一点点只言片语也没有交代清楚亳州清音和亳州清音戏之间的关系如何,亳州本地的各种清音戏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亳州当地和口述史视野下亳州清音戏特质研究刘宇统,陈元碧(亳州学院音乐系,安徽亳州236800)摘要:亳州清音戏是中国安徽省亳州市及其周边区域流传的民间音乐曲种之一,它是清音与山东琴书、单弦牌子曲、南阳大曲、陕北曲子戏等多种曲种在亳州碰撞并融合的产物。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极度匮乏,并且相互抵牾的地方很多。但是,通过对其口述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可以揭示出该曲种概念的口头传播以及命名的潜在规律。通过对这些口述资料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口述人提供的个体记忆最终能够形成一种集体的关于亳州清音的记忆,对重构和解构亳州清音戏具有不同的力量和作用。通过亳州清音从业艺人的口述可以廓清亳州清音戏的四大源头和不同的流派,反映出他们在文化记忆缺失的局面下移形换步,通过曲艺向戏曲的转型的形式努力在社会文化供需平衡的夹缝中步履蹒跚地前行。关键词:亳州清音戏;亳州清音;口述史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2023)01-0023-09收稿日期:2022-05-2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失忆与重构问题研究”(批准号:17BD083;项目编号:2017FD03059)作者简介:刘宇统(1977-),男,河南淅川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和民间音乐理论。陈元碧(1984-),女,四川成都人,讲师,泰国格乐大学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理论。2023年1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an.2023第40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40 No.12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亳州周边的清音以及清音戏的关系如何。通读现有关于亳州清音和清音戏的各种资料,笔者发现这些资料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口述意味,特别是笔者和本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对现有从事清音戏演唱的人员专访之后,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清音和清音戏实在是活在当下的人们头脑中的一部鲜活的清音记忆,因此在书本中难觅踪迹,只有通过口述史研究才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的一角。一、亳州清音戏及其相关概念的口头传播概念和定义是术语口头传播的关键,对术语的认同是音乐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对与“亳州清音”相关概念的梳理必须从“清音”等一系列概念入手,才能厘定亳州清音在概念上的发展历史,搞清楚亳州清音和亳州清音戏的区别和差异,进而对和其有关的其他的清音或者清音戏种类进行时空上的区别。亳州清音戏是亳州清音转型而成,围绕着亳州的清音艺术,有一个口头传播极广的文化基础。借助“清音”之名,亳州清音戏在亳州市所辖一区三县以及周边比邻的皖、豫、鲁、苏等其他区域都有清音戏的流传,形成了一个清音类的概念群。(一)清音和清音戏在 中国音乐词典(1984)中“清”作为音乐专用术语,指“高音”,与“浊”相对应,当它作为前缀词使用时,一般与阶名和律名连用,表示高半音或者高八度。但是,作为单独的“清音”词条并没有被收录,只有“南昌清音”(即“江西清音”)和“四川清音”词条。在其中,也没有独立的“清音戏”词条,却有“清”和“戏”组合的音乐专业术语“清戏”词条,但是这种戏曲形式与清音戏没有任何关系,并不是清音戏的别称。该书中还收录了一个“青戏”词条,根据其解释也和清音戏没有任何关系。5据此可以发现,清音戏只和“清音”有关系,是由“清音”和“戏”两个词组成的新词,亳州人对于清音和清音戏的认同目前相对统一,承认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演化形式,“不化妆演出就叫清音,穿戏服上舞台表演就是清音戏。(王朝付 2021)”作为一个专有术语的“清音”一词,根据网络释义(百度汉语 2019),一共有3个含义,分别是指(1)曲艺的一种;(2)丧葬音乐的一种;(3)声带不振动的发音。百度百科(2021)在引用百度汉语(2019)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释义:轻柔的声音。根据它的引证文字,可以发现它实质上是想指代一种大自然中存在的清越的声音、空灵的声音,例如,高山流水声、鸟类的鸣叫声、幽谷中的风声或者回声等。根据承德清音传承人白晓颖(2021)的口述,清音或还有第五种解释,指高雅的或者不落俗套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讲,清音本意与作为曲艺名称的“清音”似乎有所关联,但是也仅限于此,只能增加我们对清音的文化艺术品位的些许想象。(二)亳州清音和亳州清音戏亳州清音,根据韩雁生(2010)转述,是一门可以溯源到元散曲的一门艺术形式。它之所以在亳州扎根,是和清政府光绪年间的亳州籍官员姜桂题和蒋国栋有关系,是“他们把这一宫廷曲艺引传到亳州。”由此说可知,清音对于亳州来说是外来曲艺,并且其定性是清代的宫廷音乐。但是,据白晓颖(2021)研究发现,清代宫廷音乐并没有清音这个类别,虽然清代宫廷内的确有表演清音的班社和管理部门升平署,其实管理的是在民间召集的清音班社,他们表演的内容被统称为“清音十番”。后来,一个热河行宫内务府宦官“陈九宫”(一说是热河南府行署乐师王子仲和唐锡福)教导周边民间艺人并组建成了名为“清音会”的民间音乐社团。其中“清音”二字取自热河行宫的建筑名称“清音阁”。承德清音会据说就是“1920年原热河内务府官员子弟和音乐爱好者组成有志于传承这种音乐的团体”。考虑到姜桂题曾经在热河省担任署理都统(1913.081921.09),所以这种流传在热河行宫附近(现河北承德市)的清音会,也就是那个时间前后被引进到亳州本地吧。姜桂题引入的“清音会”形式主要为贵族乡绅服务,因此在当地具有超然的地位,参与演出的人也颇为清高,“演唱时特别讲究仪表和台面”。据说演出时,被邀请的演出者不仅完全免费,而且“除去啜香茶外,从不食其他果品,以显示有绅士风度”。随着与当地文化的合流,清音开始了它的在地化进程,当时亳州本地人的婚丧寿庆,都会请“清音班”演唱。亳州清音在当地盛极一时。古井集团曾收集到一张在姜桂题葬礼上带着乐器的人员参与送葬的照片(如图1),虽然照片原题为:“姜桂题出殡,僧人、道士沿途诵经”,但是,这能否就是清音参与丧葬的证据呢?也是清音被认作丧葬音乐的证据呢?姜桂题死后,他的灵柩运抵亳州之后,姜家可是“高搭凉棚大办丧事,三台戏班对擂。”才下葬。随着姜桂24刘宇统,陈元碧:口述史视野下亳州清音戏特质研究题的逝世、军阀混战和日本的侵略等政治事件造成了亳州经济的崩溃,据说姜家祠堂在亳州沦陷期间曾有日寇的骑兵马队驻扎,房屋受损严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亳州清音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迅速走向了衰落,一度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6图1亳州清音参与姜桂题出殡图资料来源:古井集团(2015)(三)利辛清音戏和蒙城清音戏利辛县是现亳州市下辖县,位于亳州市南部,该县1965年5月1日成立,2000年亳州建市才划归亳州市。该县和淮南市的凤台县、阜阳市的颍上县、颍东区和太和县均接壤。利辛县志(1995)记载:“阚疃区谷圩乡谷圩村谷保宽于1978年创办清音剧团”。根据谷保宽团队的口述,他们传承的清音戏是由曲艺形式的清音演化而来,是“将琴书、四句推子唱腔与本地花鼓戏、坠子民间小调相糅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唱腔”。他们认为利辛清音戏虽然与清音戏唱腔相似,但是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二者“差异较大”。由此可知,利辛清音戏的确是与清音有一定的渊源。但是,他们同时强调他们传承的清音是来自寺庙,倒是让人联想到了太和县申请的非遗项目“清音”,也就是太和清音,而不是亳州清音。蒙城县也是现亳州市下辖县,位于亳州市东部。据载,742年(唐代天宝元年)就有了蒙城县之名,不同时代蒙城县虽隶属不同,但是其辖区至今变化较小。蒙城清音戏是蒙城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人为陆彩侠和陆秀云。7据陆彩侠和她的演出团队口述,蒙城清音戏和利辛清音戏具有同源关系,但是她们坚持自己传承的是亳州清音,尽管她们的记忆中清音也曾经有过寺庙得名的经历,却不认为是太和清音。(四)太和清音和太和清音戏太和,原为泰和,1304年,也就是在元代大德八年,被改“泰”为“太”,正式称为太和县,当时属颍州。1724年,也就是清雍正二年,太和县曾短暂改属亳州,1735年随着颍州升府,重新归颍州府,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现在属阜阳市。现太和县位于阜阳市北部,与亳州市谯城区接壤。太和清音是因为流传于现阜阳市太和县而得名,是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433),艺术门类定位较为明确。8关于太和清音的得名,具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该文献名称为 清音筝谱,其中撰者自述:“元初明末,颖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这种清音形式一直到清代中叶才流传到太和,并促使当地民间出现了自发性组织“清音会”,“平时约定十天半月一会,每逢婚寿、开业等喜事再集中演唱。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各任一角,边弹边唱,自娱自乐。”根据这个描述,太和清音的演出形式与亳州清音极为相似。但是,文献里明确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命名原因,似乎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据传太和清音流传于亳州,而它到达亳州的传播路线以及传播的范围不够明确。亳州人对于太和清音的认同也不高,曾和太和清音演员同台献艺的亳州清音戏传承者、亳州市非遗项目曲子戏传承人吴玉玲就不认为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在唱腔上有任何的共同之处,并25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且她也没有关于亳州曾有过流传太和清音的记忆。太和清音戏的诞生在1954年,据说是由太和县文化馆出面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的业余剧团的成果,但是,直到太和清音传统曲目 追舟 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之后的1958年8月太和县才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太和县清音戏剧团。该剧团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撤销,直到80年代太和县文化馆才再次恢复了业余清音组活动。“清音会”一直是承德热河行宫周边对清音形式的叫法,太和清音的宣传者们使用这个词,难免会让人想起姜桂题从热河带回亳州的清音形式。寺庙内弦歌不辍的老法师的故事也和热河行宫外运玄在广仁寺出家并于寺庙中沉醉于音乐演奏的史实高度重合,因此这种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五)永城清音和永城清音戏永城属于现永城市,河南省直管,商丘市代管,位于现亳州市的东北部。它在古代曾经隶属过亳县或谯郡,与广泛意义上亳州具有同场域的意义。清音之名所以在永城出现具有深刻的地缘实践意义,有利于构建亳州清音的发展时空全息图。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