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学科学习经历能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表现吗__蔡芬.pdf
下载文档

ID:2276420

大小:1.20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跨学科 学习 经历 提升 博士生 学术 表现 _ 蔡芬
年第 期高 教 探 索 跨学科学习经历能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表现吗?蔡 芬谢 鑫汪 霞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蔡芬,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谢鑫(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汪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本文系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跨学科教育经历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跨学科培养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摘 要: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如何保障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成效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而衡量其成效的标准之一是它能否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表现。基于对 名学术型博士生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第一,跨院系选课自由度对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和科研能力增值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影响力在各类跨学科学习经历中最大,组合模式的跨学科课程能够有力助推我国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成效。第二,导师的跨学科教育背景、学校提供的跨学科课题资助、跨学科的同伴合作与文献阅读对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亟待加强。第三,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博士生论文发表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这可能与跨学科培养面对的内外部特殊挑战有关。研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跨学科学习经历;博士生;科研能力;论文发表 学科交叉融合是知识生产模式 的关键特征,它对于推动知识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交叉学科”新设为第 个学科门类,标志着我国对跨学科研究及其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视达到新高度。跨学科知识生产活动的开展既要有外在的资源投入和组织架构支撑,更直接依赖于具备跨学科经验的科研人才梯队。博士生作为科研后备军,其跨学科培养质量将影响学科交叉融合事业的未来发展。上世纪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便开启了“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是其重要举措,致力于在各研究领域中培养出一批兼具知识技能之深度()与广度()的领军学者。这种重视跨学科教育的理念也在 年后的研究训练计划(,)中得到了延续。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在积极引介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本土实践探索。而衡量其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它能否助力科研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据此,本研究试图分析哪些跨学科学习经历更利于促进我国博士生的学术表现,进而识别有效的跨学科培养举措。一、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经历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纵向经历,指在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进入不同的学科学习,也可称为跨学科教育背景。二是横向经历,指在读博期间的跨学科学习经历。较多研究表明跨学科教育背景无助于博士生的学术表现,已经形成一定共识。例如有学者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是否有跨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在重要来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并无显著差异。教育背景中所跨学科的幅度越大,博士生对学术规范的掌握程度就越低、科研能力表现越弱。还有学者对 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有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发现:无论是低跨度、中跨度还是高跨度的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跨学科学习经历能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表现吗?学科背景都对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和科研能力增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且跨度越大,负效应越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有跨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半路出家”,对新进入的陌生学科的基本知识、科研技能和文化规范掌握不足。尽管博士期间的跨学科培养备受国内外重视,但跨学科横向学习经历为博士生带来的教育收获如何却尚存争议。一方面,有研究发现高校创设的跨学科培养环境(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既能直接对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也能通过提高跨学科学习动机间接促进其科研能力发展。博士生参与跨学科培养活动(包括选学跨学科知识、参与跨学科项目、加入跨学科平台等)的数量和质量均对其科研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学者基于对 年全美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学位论文中开展了跨学科研究的博士毕业生会有更多书籍出版和论文发表,更有可能在学术界获得职位。而另一方面,有针对国内重点高校人文社科教师的调查显示,博士阶段的跨学科学习参与(包括旁听课程与讲座、文献阅读、师生互动、同伴交流等)对其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无显著影响,甚至对其在重要来源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还有学者分析 年的全美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发现:开展过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博士在就业时会遭受一定的收入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劣势。有学者对神经科学跨学科学位项目的博士生进行追踪访谈发现:跨学科学位既使之更有能力适应多学科的科研合作和创新,但也导致他们在传统的学科体制下更难找到学术岗位。上述研究结果间的不一致现象可能与调查时间、样本群体的不同有关,同时折射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面对的内外部挑战,包括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难以协调、导师的跨学科指导能力不足、缺少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跨学科的发表机会和学术岗位有限等,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跨学科横向学习经历带来的教育收获不足。另外,各类跨学科横向经历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论,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在跨学科培养的各类挑战下,培养单位识别并提供必要的跨学科教育资源、激发学生采取有效的跨学科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将进一步聚焦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各类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其论文发表(显性学术表现)和科研能力增值(隐性学术表现)的具体影响,这相比关注跨学科教育背景的作用和笼统地考察跨学科横向经历的作用有更强的实践干预价值,而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产出和科研能力发展水平往往也能预测学生未来的学术职业表现。学习经历通常涉及学生对教育资源环境的感知以及自身的学习行为。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学生读博期间的跨学科学习经历主要包括五方面。第一,导师资源。有学者指出,导师自己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是保障导师跨学科指导能力的重要路径。第二,课程资源。在 跨学科教育项目中,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包括跨学科课程和研讨会()、来自不同学科和院系的课程()。但国内培养单位专门建设的跨学科类课程并不多,学生也较难对其进行准确识别。故本研究选择考察跨院系课程的选择自由度以及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或讲座的情况。第三,课题资源。跨学科教育项目强调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应当包括积累实验室和田野的一线经验()、参与跨学科团队研究()。课题研究经历是积累这类科研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将调查高校和导师为博士生提供的跨学科课题资源情况。第四,同伴合作。同伴互动对于博士生的专业社会化至关重要,与其他学科的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也是值得关注的跨学科学习方式之一。第五,自主学习。除了上述几类依赖外部资源或他人支持的经历之外,博士生的自主性()也不容忽视,例如他们可通过阅读其他学科的文献资料等方式来完成自主的跨学科学习。另外需要交代的是,由于本研究关注的是所有年级在读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经历,考虑到不少低年级博士生尚未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因此没有涉及学生在学位论文研究中的跨学科经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 所示。图 分析框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跨学科学习经历能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表现吗?二、数据与变量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回答:读博期间的各类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博士生的学术表现有何影响?除此之外,本研究对 名来自不同高校、学科和年级的在读博士生进行了访谈,访谈资料可以对定量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辅助。本研究依托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对我国学术型博士生开展问卷调查,受新冠疫情影响,通过“问卷星”发放线上问卷,每份问卷均设置定额红包作为对参与者的答谢,同时有助于提高其填答质量。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 份,剔除了存在作答时间过短或填答逻辑自相矛盾等问题的无效问卷 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 份(占比)。在变量设定上,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博士生在读期间感知到的跨学科导师资源(导师背景、合作导师)、课程资源(选课自由、课程讲座)、课题资源(导师课题、课题资助)以及参与的跨学科同伴合作、自主学习(文献阅读),通过 个题项进行测量,选项均采用从“很不符合”(赋值为)到“非常符合”(赋值为)的李克特五级计分方式。因变量为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情况”和“科研能力增值”,兼顾了外显与内隐的学术表现测量指标。“论文发表情况”的题项根据国内培养单位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一般要求进行设计,共 道题,调查博士生在读期间以个人一作或导师一作个人二作的身份在 北大核心等重要来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篇数,兼顾了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属性。“科研能力增值”的题项编制参考了“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问卷,由博士生自评,共计 个观测题项,测量博士生在提出研究问题、使用研究方法或工具、解决问题和科研创新能力上的提升情况,选项均采用从“没有提高”(赋值为)到“提高很多”(赋值为)的李克特五级计分方式。控制变量包括博士生的性别、年龄、婚否、年级、学科专业、高校层次、录取方式等基本背景特征。具体的样本分布与测量内容如表 所示。三、研究结果表 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类跨学科学习经历指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为表 变量基本情况变量名样本分布与测量内容性别男,女年龄 岁及以下,岁,岁,岁及以上婚否已婚,未婚年级博一,博二 ,博三 ,博四,博五及以上学科专业人文社科,理工农医,交叉学科及其他高校层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他院校录取方式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普通招考博士期间的跨学科学习经历导师有丰富的跨学科教育背景或求学经历(简称“导师背景”)学校支持选择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合作导师(简称“合作导师”)学校给予我们跨院系选课的充分自由(简称“选课自由”)我经常聆听其他学科的课程或讲座(简称“课程讲座”)学校为我们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课题资助(简称“课题资助”)导师有开展跨学科课题并鼓励学生参与(简称“导师课题”)我经常与其他学科的同学交流或合作研究(简称“同伴合作”)我经常阅读其他学科的著作或论文(简称“文献阅读”)博士期间学术表现论文发表情况以个人一作或导师一作个人二作的身份在 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篇数科研能力增值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使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均小于),并未达到高度相关。各类跨学科学习经历与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情况、科研能力增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具体来看,它们与科研能力增值()的相关性较强,而与论文发表情况的相关性较弱(),这提示跨学科学习可能更有利于博士生内隐科研能力的提升。从均值来看,各类跨学科学习经历都在分以下。相对而言,导师背景、选课自由、导师课题的均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跨学科学习经历能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表现吗?较高(),而文献阅读、课程讲座、课题资助、同伴合作、合作导师的均值较低()。整体上,博士生的跨学科教育资源和学习行为较为有限。表 描述性统计和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均值标准差导师背景合作导师 选课自由 课程讲座 课题资助 导师课题 同伴合作 文献阅读 论文发表情况 科研能力增值 注:,。我国正积极通过设立交叉学科学位点的方式为博士生创造更多跨学科学习经历。有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各类跨学科学习经历的均值在不同学科专业中的差异性。表 的分析结果显示:从鼓励博士生选择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合作导师的程度来看,交叉学科类专业的均值显著高于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又要高于人文社科类(,)。在聆听其他学科讲座或课程的经历上,人文社科学生的均值高于理工农医(,)。在阅读其他学科文献资料的经历上,交叉学科与人文社科学生的均值都要高于理工农医(,)。交叉学科博士生的样本量虽小,但在合作导师、文献阅读上的均值优势仍达到了显著水平,而且在其他几项指标上的均值也相对较高。整体来看,在交叉学科专业中学习的博士生确实展现出跨学科学习经历的优势。表 跨学科学习经历在学科专业上的差异检验结果人文社()理工农医()交叉学科()检验 事后多重比较导师背景无显著差异合作导师 选课自由无显著差异课程讲座课题资助无显著差异导师课题无显著差异同伴合作无显著差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