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_向彩绫.pdf
下载文档

ID:2276341

大小:1.48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劳动教育 视域 高职 院校 工匠 精神 培育 策略 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向彩绫【内容摘要】培育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固有使命,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方式之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社会场域对工匠精神价值认知偏差,工匠精神功能性缺位以及工匠精神培育中师生的主体性隐退等现象。对于以“做中学、做中学”为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而言,要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劳动教育为出发点,设计“进阶式”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多元协同的实践育人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完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基金项目】本文为 年度校级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编号:)成果。【作者简介】向彩绫(),女,湖南常德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速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精湛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的劳动人才,不断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指导,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真正将工匠精神培养落到实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向中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主渠道,也是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精神,也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理想和目标。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职业教育的盲区,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碍,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意义重大。一、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时代的养分,可以看作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不断生成的概念。过去,工匠精神被认为是慢工出细活,机械地重复,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就工匠精神来说,工匠和精神是可以拆分开来理解的,工匠精神包含外在和内在两层含义,工匠是一种职业,而精神是意识形态,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就是对于岗位、对于职业的一种认可和思考。培养工匠精神,应该注重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不应只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二)劳动教育。由于人类劳动的形态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新的劳动形态在不断形成,因此,劳动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形态的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注重培养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的逻辑关系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在人才培养中以时代需求为指导,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号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是对于岗位的一种热爱、崇高追求,劳动教育更多的倾向于技能教育、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二者在价值取向、实践依托等方面高度关联契合。(一)共同的价值取向。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产品的质量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习惯,并且形成相应的劳动观念,不断促进学生劳动技能提升,让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成为真正的劳动者,胜任一些劳动工作岗位。从一定程度上看,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都有同样的价值取向,都关注劳动创造价值,关注技术能力提升。此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在劳动创造中的获得感和自豪感,让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把他们真正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注重高超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要突破传统进行探索与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是二者的最终价值归宿。(二)共同的实践依托。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应该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者都以现实劳动为依托和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基本做法和起点,劳动教育也为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此外,培养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育得以升华的要求。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都能够得到提升,对于工匠精神培养也有积极作用。三、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惑(一)社会场域对工匠精神价值认知偏差。社会场域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具有很好的支持性功能,但目前存在价值认知上的偏差。一方面是传统思想观点根深蒂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存在,体力劳动一直被认为是地位低下人群的标签,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被贴上了希望和未来的标签,使得学生逐渐远离劳动实践,由此产生劳动认知偏差,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二是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受到多种思潮的影2023年第22卷 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响,尤其是消费思潮、享乐主义和功利化思潮的冲击,导致部分学生沉迷于盲目的消费中而迷失自我,视非理性消费为幸福的源泉,蔑视劳动教育创造成果,过于追求知识和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工匠精神的养成,使得工匠精神一度处于边缘的地位。(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功能性缺位。目前,存在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不清,习惯性照搬本科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尤其在知识与技术本位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技术向度逐渐变得无穷大,而教育的人文向度却被弱化。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过分注重技术技能的专业教育、就业能力的培养等,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的熏陶,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以及对技艺的敬畏之心,这样一来工匠精神就无从谈起。(三)工匠精神培育中师生的主体性隐退。由于受现代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导向的影响,校内的一些社会实践教育流于形式,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但是心思在外,他们很难专心投入学习,所以工匠精神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实际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一方面表现在高职学生群体普遍认为学习与劳动是两码事,将二者对立起来,一味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避免从事不太体面的工作,追求轻松、薪酬高等体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群体。四、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一)制定“进阶式”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且过去工匠精神的培育属于“精英化”的培养模式。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起点,高职院校应摒弃对传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的依赖,结合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循序渐进地设定融劳动教育价值观和匠艺、匠心、匠德培养为一体的“进阶式”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走向“广普化”,推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走向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与时代的需求紧密接轨。将劳动教育观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价值内核,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点(匠艺、匠心和匠德)制定“进阶式”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大一阶段是学生工匠精神的启蒙阶段,通过讲座、参观等形式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内涵更加清晰化;二是大二阶段是巩固发展阶段,通过专业 劳动课程、实训实习等方式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紧密结合。三是大三阶段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二)打造多元协同的实践育人平台。“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精神价值引领,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协作。一是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院的特色、专业特点,开设与“工匠精神”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挖掘其他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和工匠精神。二是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根基,发挥“工匠精神”双育人主体优势,拓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场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形式,职业院校可以让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去接受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育,从而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不断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育人平台,构建共建、共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氛围。三是以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为载体,将学校场域和企业场域有机融合,构建境域化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广泛吸收各行各业的工匠大师和能工巧匠,与学生建立师徒关系,发挥工作过程中的显性教育作用以及工作情景中的隐性传递作用。(三)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校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人文素养等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那么,应该怎样促进校园文化和职业文化的融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劳动价值和工匠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效连接。通过这样的连接,能够让不同的文化之间达成共识,促进教育目标一致。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劳动文化职业文化(工匠)”的文化格局,让职业文化、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与新时尚。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劳动元素、劳模元素、职业元素、产业元素等融入到校园的物态文化方面,让工匠精神活起来。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校园文化价值的提升,帮助学生体会从学生身份到劳动者身份的转变,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三是大力推进和实施“工匠精神进校园、工匠精神进课堂、工匠精神进教材、工匠精神进社团”的“四进工程”,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模范和榜样,宣传大国工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精神,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四)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以及示范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又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和传统职业课堂教育相比,双师型教育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在教育中不断强化理论素养,实现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在“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上,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等,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格局,一是鼓励专职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实践等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使其成为既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二是常态化大力引进大国工匠、劳模等新时代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人才进校园,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的重要补充,加强职业院校与市场的密切关系,强化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政府、学校在做好“双师型”教师入口关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创新激励机制和资金支持体系等。【参考文献】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李小鲁 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 当代职业教育,:杨冬梅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工人日报,()曲霞,刘向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 中国高等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