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荀之间——以清华简《命训...及《逸周书》三《训》为中心_梁涛.pdf
下载文档

ID:2276025

大小:512.99K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命训.及【逸周书 之间 清华 命训 周书 中心 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第期孔荀之间 以清华简 命训及 逸周书三 训为中心梁涛 摘要清华简 命训的发现,以及 逸周书前三篇 度训 命训 常训重获关注,为了解孔荀之间儒学的变动提供了重要材料。逸周书编订于子夏学派之手,反映了孔门主外派的思想。由于从 逸周书三 训到荀子经历了从神学天到义理天的转变,故荀子的天命论与三 训有较大差别,但其礼法论、人性论均受到三 训的影响,在关注制度、礼义的建构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代表了儒家的外王学。以往学界仅关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思想谱系是不全面的,今天还需研究孔子子夏子弓荀子的思想发展,如此方可对先秦儒学有整全的了解,建构起完整的儒学思想谱系。关键词孔荀;清华简 命训;逸周书;三 训;主外派二十多年前,庞朴先生在其影响广泛的 孔孟之间一文中指出:大思想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提出的问题异常深刻,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而且往往也由于他涉及的问题异常广泛,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面面。他所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那个时代所可能到达的深度与广度,非一般人之力所能及。所以,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们,纵以恪守师说为务,其实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各守一说,各执一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像粉碎了的玉璧一样,分崩离析以去。历史越是靠前,情况越是如此。如果说当年郭店竹简的出土,因为涉及子思遗籍,因而较多反映了孔孟之间儒学发展的话,那么清华简 命训的发现,则使 逸周书尤其是其前三篇 度训 命训 常训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孔荀之间儒学的变动提供了重要材料,这同样是先秦儒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孔门后学的分化及子夏西河学派诚如庞朴先生所言,学派的分化往往与其创始人思想的复杂性尤其是思想内部的矛盾有关。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仁与礼。他一方面以仁释礼,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希望通过仁为礼注入新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以礼成仁,希望复作者: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本文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出土文献与荀子哲学思想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庞朴:孔孟之间 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载 中国社会科学,()。梁涛:孔荀之间兴礼乐秩序以实现“仁者,爱人”的理想,故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样一来,如何理解仁、礼的关系就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到底是突出仁还是强调礼,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另外,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人的天命观念,他一方面称“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这里的“德”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但从 论语来看,应主要包括仁与礼。故“天生德于予”既可以理解为天赋予我复兴礼乐、传播文化的职责与使命,也可以理解为天赋予我内在的仁德,肯定天与仁具有内在的关联。另一方面,孔子又提出“下学上达,知我者天也”(论语宪问),认为通过“下学”即可上达于天,打破了自“重黎绝地天通”以来少数贵族对天命的垄断,使天与个人发生关系,为个人的安身立命、修身成德打开了通道。对于“下学上达”,牟宗三先生释为“践仁知天”,注意到了仁而忽略了礼,似不够全面。因为孔子学的对象不仅包括仁,还针对礼,称为“践仁行礼而知天”可能更合适。由于孔子思想的复杂性,随着他的去世,弟子对老师思想出现不同的理解和取舍,导致了“主内派”与“主外派”的分化。前者重视内在修养,突出仁,以曾子为代表;后者重视外在践履,关注礼,以子夏为核心人物。关于曾子、子夏分别代表孔门内部的主内派与主外派,学者已多有论述。而他们不同的去向和选择,同样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曾子在孔子去世后留在了鲁国,讲学于洙泗之间,他以忠恕理解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主张“吾日三省乎吾身”(论语学而),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又特别重视孝悌的作用,较多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尤其对儒家仁学有所发展。他创立的洙泗之学被视为儒学正统,后世有较高评价。与之不同,子夏离开鲁国回到了魏国,讲学于西河之间,为魏文侯师。为满足诸侯争霸的需要,他不是一味固守师说,而是在“礼后乎”(论语八佾)、“虽小道必有可观”(论语子张)、重视“洒扫应对进退”的基础上,又吸收法的内容,将礼与法相融合。他所创立的西河学派表现出重视政治功业、重视现实功利的特点,虽对儒学有所丰富、发展,但又因为杂驳,被认为偏离了儒家正统,在儒学史上向来评价不高。但是,若就当时来说,子夏西河之学的影响不仅远在洙泗之学之上,而且因为适应了魏文侯变法图强的需要,对整个战国思想学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儒林列传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众所周知,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首先实行变法的君主,他在位五十年,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而称雄者。为配合变法的需要,他招贤纳士,师卜子夏,友段干木,客田子方,用李悝为相,先后重用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开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先河。虽然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过招贤纳士的举措,齐国稷下学宫更是成为战国时期学术的中心,但“是时独魏文侯好学”,这一风气最早是由魏文侯开创的,而子夏的西河之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个重要儒家学派。不过,子夏虽然是孔门弟子,但并不墨守成说,而是表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对待弟子也持宽容、开明的态度。子夏的弟子众多,除上文提及者外,还有李悝、公羊高、穀梁赤等。李悝著 法经,被视为法家的创始人;吴起著 吴子兵法,属于兵家,但也辅佐楚悼王变法,故亦兵亦法;禽滑釐虽学于子夏,后又成为墨家门徒;田子方、段干木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册,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参见拙文:孔子思想中的矛盾与孔门后学的分化,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李学功:孔门后学两极 洙泗之学与西河之学产生原因述略,载 青海社会科学,()。东汉应劭 风俗通义佚文:“穀梁氏,穀梁赤,子夏门人。”东汉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疏引戴宏 公羊传序:“子夏传与公羊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第期虽可归为儒家,但又拒绝出仕;公羊高、穀梁赤则主要从事经学传授。这些弟子虽跟从子夏学习儒家思想,但又与子夏一样,并不墨守师说,而是各有取舍和发展。因此,子夏的西河之学实际上是以儒家为主,但又包含、容纳不同思想的宽松的学术派别。这样,孔子之后,在儒学的两个传播中心 鲁国和魏国,分别形成了洙泗之学与西河之学两个学派,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特点。曾子由于居于儒学的发源地鲁国,故以孔子的传人自居,他恪守孔子的君子之教,视成己安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为儒学的基本精神,特别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首先要从践行孝悌做起。子夏由于居于战国最早实行变法的魏国,其讲学要服务于魏文侯变法图强的需要,因而更多强调的是儒学“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的方面,比较重视礼的作用,同时融入法的内容,表现出政治化、功利化的特点。这样,孔子之后儒学两大派由于立场不同,各执孔子思想之一面,产生分歧和对立便是难免的了。据 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老而丧子、失明,曾子前去慰问时斥责其犯下三条罪状:一是背叛师教,挑战孔子的权威,使民众将其等同于夫子。背后的潜台词是,儒学的正统在洙泗而不在西河。二是父亲去世后,没有守三年之丧,违背了夫子的教诲。三是罪恶严重,触怒了天威,故老年丧子、失明,受到上天的惩罚。从子夏称“天乎!予之无罪也”来看,他是相信有意志的人格神的,认为天能赏善罚恶,根据人的行为降下福祸,与孔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孔门弟子中很多人都有的观念,属于外在超越而不是内在超越。从曾子与子夏的冲突来看,孔子之后儒门两大派 洙泗之学与西河之学,虽对孔子思想均有所继承,但由于所处环境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所以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学术风格和思想主张,进而对以后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曾子属主内派,其思想影响到以后的孟子,唐宋以后,学者提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谱系,虽有简单化的嫌疑,但大致反映了由孔子到孟子的思想线索。郭店竹简子思遗籍的发现,为了解孔孟之间儒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填补了儒学史上的一段空白。但不应忽视的是,属于主外派的子夏,同样对以后的荀子有所影响,“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夏”亦为多数学者所认可。虽然荀子在 非十二子篇中曾称“子夏氏之贱儒”,这主要是因为子夏信奉有意志的神学天,经常有一些宗教性的活动,所谓“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而荀子明确反对天有意志,故对其有所不满,但就二人都重视礼法而言,其思想倾向则是一致的。另外,除孔子之外,荀子亦推崇子弓,常常将二人并举。“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荀子非十二子)“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故同时还存在孔子子夏子弓荀子的思想发展线索。探寻孔荀之间儒学的发展,同样是早期儒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反映从孔子到荀子儒学发展的文献,只有两头的 论语 荀子,中间一段则付诸阙如。礼记中虽有论述礼乐的文字,但由于年代、学派无法确定,无法贸然拿来使用。这样一来,孔子思想如何过渡到了荀子,其间经过了哪些发展、变化,便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不为人所知。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清华简 命训的发现和公布,使人们认识到 逸周书前三篇 度训 命训 常训是可靠的先秦典籍,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逸周书虽然来源较为复杂,但其主体部分是由子夏及其弟子为配合魏文侯变法而编订的,反映了西河学派的思想主张。笔者曾撰文对此做过论证,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度训 命训 常训“三 训”作为全书的总纲,为我们了解孔荀之间儒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汪中:荀子通论,载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页,中华书局,。参见拙文:清华简 命训“大命”“小命”释疑 兼论 逸周书“三训”的成书及学派归属,载 哲学动态,()。梁涛:孔荀之间二、逸周书“三 训”思想试探 度训 命训 常训三篇均从天展开论述,其首句分别为“天生民而制其度”(逸周书度训)、“天生民而成大命”(命训)、“天有常性,人有常顺”(常训),天在三 训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三 训的内容看,其所谓天主要是一种神学天,有意志、有目的,不仅颁布法则,还降下祸福以示惩罚。民众在明王的教化下,遵从天所颁布的法度,就可以做到“鸟兽仁德”“百物行治”(度训),反映的是一种外在超越,其突出的是外在的法则规范。度训主要讨论礼义法度,属于礼法论;命训讨论天命祸福,属于天命论;常训讨论人性教化,属于人性论。但三 训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合之处,度训也讨论到人性,命训亦有涉及教化的内容,只是立论角度不同。下面将根据 度训 常训 命训,分别讨论三 训的礼法论、人性论和天命论。(一)度训的礼法论孔子创立儒学,将礼吸收到自己思想中并做了理论说明,使礼成为儒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关于礼的产生,孔子一方面溯源于超越的天,认为是先王效法天的产物。“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尧之伟大,在于他以天为法,效法天的公正、无私以确立人间的法度,将公平执政(“允执厥中”)与天命靡常(“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作为执政的基本原则,为后来三代礼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周礼来自殷礼,殷礼来自夏礼,只是经过了损益,而夏礼又是来自尧舜,是对其执政原则的损益和继承。另一方面,孔子又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试图从主体的仁对礼作出解释和说明。在与宰我论三年之丧时,孔子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报恩之情论证三年之丧的合理性,用内心的“安”与“不安”点醒宰我(论语阳货)。这样,在礼的来源上,孔子似存在内与外两种不同的解释进路,尚没有对二者的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孔子之后,孔门后学分别从内、外的进路继续探讨。从思想倾向来看,度训显然属于孔门中的主外派,是从外在超越的天对人间的礼义法度作出论证。度训开篇云:天生民而制其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