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工业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5”项目“在地性”改造为例_赵萌.pdf
下载文档

ID:2272513

大小:2.25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历史 工业建筑 更新改造 计策 项目 改造 赵萌
1292023.02/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建筑遗产保护目前,国内历史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领域尚未建立相对客观的、系统的、科学的、复合现实需求的理论架构2,但城市发展的需求却刺激了大量关于历史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实践案例产生。同时,基于城市更新发展模式的演变,位于城市重要区域的工业遗产更新越来越多地从物质环境的改造转向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工业遗产的生产性功能退出,转变为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植入商业、娱乐或休闲等新业态3。历史工业建筑作为我们城市发展的时代纪念碑,在对它们进行更新改造时,如何充分尊重当下城市发展的需求,又不简单地将其“现代化”,而是使它们能在城市中展示历史工业建筑独特的价值,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2 历史工业建筑引入“在地性”的意义提到抵挡“全球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地域建筑”。无论是后来的“新地域主义”,还是“批判地域主义”,都是对“地域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在地建造”的概念,或者说“在地性”的概念,则抛弃了承载太多符号化含义的“地域”这个词,强调的是“此地、此时、此人、此境”,强调的是当下的时空,与过去连接,也与现在和未来连接。提到“地域建筑”,人们往往会想到“传统材料”“传统技法”与“传统形式”。总体看来,“地域建筑”理论本身倾向于描述建筑物本体,而“在地建造”则扩展了它的含义,容纳了“建筑”作为动词的行为及其行为主体人4。也就是说,“在地性”拥有比“地域性”更为广泛的内涵。它让人们的关注方式从对“传统”和“某段历史”的聚焦变成了更广泛地挖掘与“此地”联系的方式。具体到历史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建筑的“在地性”表达既包含对历史的回应,也包含对现代的回应,更包含摘要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产业更新的背景下,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但其又代表着一段时代印记,应当被保护起来。如何既能保护它们,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实现它们在城市中的价值,是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在地性”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工业建筑在具体项目更新中应当采取的设计策略,以“大华1935”项目为例,为之后的城市历史工业建筑更新改造提供可参考的设计逻辑。关键词工业遗产;在地性;更新改造;再利用中图分类号TU279文献标识码ADOI10.19892/ki.csjz.2023.02.36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nd industrial renewal,the industrial buildings left behind hinde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to a certain extent,but they are also the mark of a period of time that should be protected.How to not only protect them,but also minimize their impact 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realize their value display in the city is a problem that we should think about in this era.This paper tries to interpret the design strategie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renewal of historical industrial build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locality”.Taking“Dahua1935”Project as an example,it provides referable design logic for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industrial building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locality;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reuse1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间,中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在城市中,或因产业升级,或因城市规划,大量的工业建筑被闲置下来1。相比简单地直接拆除这些工业建筑,无论是出于保护城市记忆的需要,还是考虑到经济性,更为理性的方式应该是结合实际需求,尽最大可能地将这些建筑保护并利用起来。作者简介:赵萌(1990-),女。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于汉学(1966-),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地域性人居环境建设、地域建筑、绿色建筑。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历史工业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安“大华1935”项目“在地性”改造为例Study on the Design Strategy for 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Industrial Buildings:A Case of the“Local”Transformation of Xian“Dahua1935”Project赵 萌于汉学Zhao Meng,Yu Hanxue130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了对建筑服务的主体人的回应。其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完全可以作为应对历史工业建筑更新改造课题的方法论。3“大华1935”更新改造项目“在地性”的影响因素“大华1935”项目是基于大华纺织厂的工业遗存而改造的。厂区始建于 1935 年,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纺织企业。在纺织产业逐渐衰退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大华纺织厂于2008年宣布政策性破产。之后,成为珍贵的近代工业文明遗存。对于历史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类项目,既要保护,又要活化利用;既要展现其曾经所处时代的特色,又不能拘泥于复古,使其丧失实用价值。本文从“此地、此时、此人、此境”四个角度将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具体化,作为“在地性”设计策略的理论依据。3.1 此地场地的既有建筑“大华1935”园区位于西安市新城区,在老城区的北侧,西侧紧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侧有西安火车站,与西安古城墙遥遥相望。作为西安纺织业先驱的大华纺织厂,遗留下大小不等且相互独立的工业厂房(见图 1)。这些厂房平面轮廓方正,厂房之间留出尺度不大的道路相联系。整体布局就像是一个大的矩形,被整齐而均匀地切割而成,厂房面积在3 70024 000 m2,空间联系较弱。3.2 此时现代的建构模式不论是材料、技术、结构的发展,还是设计理念、建构理念的变化,都与旧工业那个时代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最终体现为我们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选择。考虑到建筑的“在地性”,并非把创作局限于某个过去的时代,当下的时代特征也是“在地性”的一种体现,重点是把握古今两个时代的对话模式,完成预期的建筑表达。3.3 此人当下的使用需求历史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是内部功能的置换,也是服务对象的转换。从生产性的空间场景变为消费性的空间场景,从服务生产者变为服务消费者。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的不只是吃的、喝的、玩的这些实体化的东西,也有对消费空间的体验。所以,使用需求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打造流线顺畅、丰富舒适的商业消费场景,另一部分是打造不可复制的空间体验。3.4 此境呈现的特色场景历史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项目有其特殊性。从历史文脉的角度,无论是城市文明还是乡村文明,都需要保留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而建筑是承载这种记忆最具象化的载体;从项目的商业属性来看,作为项目服务主体的消费者也对这种自带特色背景的建设项目抱有期待,希望获得与众不同的空间体验。所以,无论是出于公共利益还是商业目的,打造一个再现时代特色的商业场景都是必然要考虑的。4“大华1935”的“在地性”设计策略4.1 在地适应:聚合多元业态的丰富空间4.1.1 与原始工业建筑布局相适应面对既有的建筑布局,设计师团队在置入业态时,将其定性为聚合多元业态的潮玩文艺商业综合体。用打造主题空间的方式来回应相对独立的空间联系方式,一方面保留了历史痕迹,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4.1.2 与原始工业建筑空间相适应由于场地内的厂房各自的空间格局不同,设计师团队根据场地内工业建筑的空间形式设置了四种相适应的商业空间模式:集中式、街区式、博物馆+零售模式和剧场模式。N1、N2 这两个大体量的二层厂房,围绕中庭空间设置散布的商业区块,形成集中式的商业布局;N3、N4 这两个单层建筑,在建筑中心区域设置自由的业态,在边区临街的店铺组织内外开放的零售餐饮功能,形成既灵活又丰富的街区式商业布局;厂房 E2,在既有的工业博物馆基础上,配以小零售的“内街式”空间,布局书店、文创等艺术类业态,打造博物馆+零售模式的商业布局;厂房E1 结合已有的“壹”“玖”“叁”“伍”四个剧场,增加博悦汇影院,形成影剧院的集中设置5。4.2 在地改造:满足商业服务和游客需求的动线与节点空间旧厂区的室外交通流线是随着七个独立的工业建筑的散布自然分割形成,仅用于满足原工厂内的通行需求。4.2.1 根据商业服务需求进行改造在室外流线的设计中,用一条能够凸显旧纺织厂空间特色的公共中心轴线将各部分独栋式的商业体块联系起来。由于园区场地面积较大,在室外中心轴线的基础上,在室内布置密集的互相连通的环状商业流线(见图 2),丰富人们的路线选择,使人们能够充分接触到不同空间体验的商业氛围,增强趣味性,增加人气,提升商业价值。4.2.2 根据游客需求进行改造在室外空间的流线设计中,设计师团队在流线的交接处设置丰富的活动节点,以消除人们在游览过程中的单调感。并且,通过设计使得空间的形状、大小、开合和景观特征沿着游览路径而变化,形成街巷、广场、小院等不同形式的空间,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4.3 在地融合:工业感与时代感叠加的建筑风格4.3.1 形式的碰撞与融合在旧工业建筑外观改造中,设计师团队对整体的设计保持克制,以保护性修缮为主。在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在保证功能性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建筑的原有形式,在重点部位和节点空间加建新的形式,用以强调空间位置,凸显商业氛围(见图 3)。1312023.02/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建筑遗产保护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中,一方面使用材料、灯光、涂鸦艺术等方式来塑造现代商业氛围,另一方面使用与工业化进程紧密联系的铁艺来加强室外场地与室内风格的联结,保持室内外风格的统一性。这样既有差异又具有相融性的室内外形式设计,既保留了原有工业建筑的味道,也营造出符合商业体验的空间。4.3.2 构件的碰撞与融合在室外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大华1935”标志性的折线屋顶,保留了当年纺织厂为防止太阳直射而设计的天窗形式,不止外形美观大方,更为室内的天然采光提供了极好的保障6。在室内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将新商业所需要的水暖电管线尽量隐藏起来,暴露出厂房原有的牛腿柱、风管梁和其粗糙的屋顶结构,只在周围的标准化店铺的设计中适当地使用新的风格与材料。5 结论笔者尝试通过对历史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在地性”设计进行框架构建,提取“在地性”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对历史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中“在地性”设计提出设计策略。文章以“大华1935”历史工业建筑改造项目为实例,通过分析,最终得到空间、流线、风格三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同类型的不同项目,其设计逻辑是一致的,只是提炼的具体因素和得出的策略权重有所不同。笔者希望通过这个实例的设计分析,为历史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在地性”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设计逻辑。参考文献1 彭飞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172 黄磊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