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洪流中的一首叙事诗:评《林徽音先生年谱》_贾珊.pdf
下载文档

ID:2272430

大小:2.7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林徽音先生年谱 历史 洪流 中的 叙事诗 林徽音 先生 年谱 贾珊
美术大观图书评论150历史洪流中的一首叙事诗:评林徽音先生年谱文 贾 珊 内容摘要林徽音先生年谱是曹汛先生生前历时 20 余年的倾力之作。该书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不囿于一人、一事或一个领域,而是织丝成网,构建了一幅复杂繁密的历史图景,将林徽因先生的个人轨迹和学术活动放置到大的社会背景、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去。近代一众学界名流轮番登场,而作为主角的林徽因先生以她的诗文、作品、书信,将一生所历娓娓道来。虽为小书,一场大戏。关键词林徽因 建筑史 学科建设 女性教育受黄晓老师之托为曹汛先生的林徽音先生年谱撰写书评,其实愧不敢当,因笔者实非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的专家,所以惶恐成文。但因师承渊源,确是与梁林两位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深读此书,是我所幸。早年曾拜读曹先生多部园林方面的鸿著,2021年,笔者在 装饰 组稿 理解园林专题之时,曹先生的著作被引用之繁足见其对后辈的巨大影响。其中的研究者所属地域跨越南北,园林细分领域亦有不同,加之代际有别。可知曹先生学术成果丰实,对学科贡献广袤且深厚。故自收到精美的书籍实物便非常急切地通读了全文。书虽轻盈便捷,但其中信息之丰实,编辑之巧思,视角之开阔,让人感慨良多(图 1)。初读林徽音先生年谱,书中文字便成了一叶扁舟,渡我们回到似乎熟悉,但其实充满了那些被忽视的复杂细节的历史洪流。读者自然地随着这流水,或是飞奔疾驰,或是迂回缓行,再将这历史走一遍,重新看真切。然而若真因它的轻巧而被忽略为口袋书,或者因为林徽因才女的盛名而囿于观看生活的琐事,那实在冤枉和误会了书的本意(恕笔者鲁莽地揣度书的本意)。此书无论书写者还是被书写者都当之无愧于学界中的高峰,成为不可疏漏的读本。林徽因除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开创者和参与者之外,其个人化的经历和卓越的成就提供了一个样本,让我们关切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女性如何展开话语;从建筑学科的视角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现代学科的建立途径;文中所提及的一大批学者如何去试图融合东西,建立一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体系。于笔者而言,这是此书的大魅力。从书名还原了林先生本名的做法可知,此书并非止于已有论述的整理,而是力求真实还原林先生的生活处境,细数其一生并完整看待林先生所言、所感、所为的生动记录。一、何止幽兰萱草如果说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才女,这绝不为过。从来花卉比佳人,在后人对林先生的赞美之词里,不乏美好花卉的比拟。包含其众多诗作中的花景,无不带给我们一个关于才女的浪漫想象。但才女之名,自清末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用于隐喻才女的花卉,比如幽兰和萱草,好像一时间不足以阐明这一众带有新气息的女性。回看清代以前的才女,文化往往深受文人审美的浸染,当然这与统一的家族形象有关,一个家族内无论男女,其道德标准和审美趣味有着一以贯之的面貌。也正因如此,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幽兰的品格成为才女具有标志性的代言。如明代才女邢慈静芝兰室非非草一卷、翁孺安 素兰集二卷等以兰为名之才女文集不计其数。与此同时,才女也意味着承担家族文化代际传递的责任,在家庭中扮演蒙师的角色。用萱草隐喻的母亲形象也与才女的身份密切地绑定在一起。我们从文俶在寒山别墅的一系列绘画创作可以窥见一斑。(图 2)如果说过去才女的文化属性意在不断构建自我的文化身份以及协助塑造家族形象的话,那么近代才女所热衷的文化实践内容则充满了公共的意味,正如林徽因所投入的应用艺术和建筑领域。以至于由梁思成先生为林徽因先生设计的墓碑中,带给我们美好温柔感受的花卉纹样,其实选自林徽因先生生前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花纹设计小组工作负责人时,为纪念碑上层须弥座设计的花环图案。这种美好背后除了才华,更多的是林先生投身公共事务的记录(图 3 图 5)。此书正是很真切地展现了林徽因所处图 4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层须弥座正面花环图案图2 花卉图册 第二开纸本设色纵27.8厘米,横 42.8 厘米 文俶 明 故宫博物院藏图 3 林徽因墓碑(图片来源:VCG Photo,转引自Geng Siyuan,Flame lives on:Five parks that are home to Chinas matyrs and heroes)图1曹汛:林徽音先生年谱,文津出版社,2022(图片来源:周志摄)Art Pan rama图书评论 151 时代为才女提供的机遇,以及才女与世界交织的历史瞬间。书中汇集了林徽因丰实的图案装饰创作,作品无论内容或是媒介均跳出了个人身份的表达,转而落在公共媒介或专业领域和学术见解上(图6、图7)。虽均笼统地被称为“才女”,林徽因的实践却发生了看似不经意却又极为重要的变化,勾勒了此时才女的价值观和社会评价的风向。即深度参与公共生活和更为具体务实的实践内容。此著将一种线性的建筑史或者杰出的建筑师传记变为一种弥散的历史,复杂、细微,关乎现实。难以想象作者如何将诸多庞杂的历史碎片汇集一处,把各方面的情形按时间编织咬合,那些官方的、刊印的、私人的、转述的文字和物品相互联络成为一种沉浸的场景。如同历史被书写的过程,书中的故事充满了社会的大事件和个人生活的不确定性。正如书中所写的 1904 年,林徽因出生的年代,也许危机四伏和充满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是民众情绪的总体基调。但对于女性来说则是具有变革意义的时期,无论是基于家庭内部代际传递的女性知识建构的体系,还是其所依附的稳定的家族声望,都伴随着社会习俗的震动发生了变化。女孩的才华显然已经不是构建家族联姻的附庸,也不再是实现女性母家阶层流动的直接因素,而成为才女更具有个人色彩的品质。林徽因耀眼的经历充分地书写了这样的品质。文中所及无论诗歌、绘画、建筑等,除了林徽因个人的素质,更在这轨迹中流露出近代女性教育的实验性。这让笔者想到金安平在合肥四姐妹中的叙述,张家四位姐妹的父亲是大胆的女性教育的实践人,他不仅在苏州创立了女子学校,同时为女儿们提供了各类不同的教育场景。其中四妹张充和获得了学者的自信和治学之道。这些描写与林徽因的经历不尽相同又不谋而合。林徽音先生年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可贵的样本,使得此书不仅是对林徽因的纪念,更成为可供研究近代才女教育和身份的珍贵材料。如果文学性代表了一种近代才女的传统特质的话,那么在实践领域的深耕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关切则表现为才女的现代性。这一时期,很多有才华并吸引世人目光的女性,仍旧以传统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才女形象,那就是文学,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但我们也看到其实有一大批近代才女的实践转向了物质文化,林徽因其实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在她身上无论是传统的“才”(即文学才华),还是现代的“才”(物质文化研究)都极大地放大并显现出来,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过渡和兼容。其在建筑遗存保护的工作和积极地投身新建建筑的实践工作,以及后期对工艺美术领域的贡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二、卷草纹加和平鸽书中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是铺陈在个人际遇背后的一根暗线,即近代学者试图融合东西方文化,利用新的研究范式,去保存文化传统的内容并建立一套属于中国的新的文化体系的尝试、挫折和争论。在装饰2017 年采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育帆教授以及 2019 年采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时,其中都有大段的内容聊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对各自学院发展倾尽全力的一些历史的片段。无论谈到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还是艺术设计的建设都有与林徽因先生保有紧密的联系。尤其在谈到林徽因先生对景泰蓝工艺发展做出的努力时,常沙娜先生的回忆非常真切。19511952 年,林徽因先生成立了北京工艺美术研究室,常沙娜被聘为助教。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北京工艺美术的代表性产品景泰蓝进行新的恢复和研发。本书也对这段历史有所提及。基于此,延伸了一系列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如“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林先生就组织我们为大会设计一批礼品。林先生又兴致勃勃地带我们设计头巾,她口述设想,我和钱美华、孙君莲就照她说的做,把她的创意体现出来”。据常沙娜先生回忆,林徽因先生设想了一个将毕加索的和平鸽与敦煌藻井图案结合的方案。依据林先生口述,最后常沙娜先生设计完成了采用敦煌隋代石窟藻井的形式,并穿插和平鸽图案和传统卷草纹样的真丝头巾礼品(图8)。在这种跨域东西的视野下,林徽因指导后辈们塑造了一大批既有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意味的产品。这时期高等教育的很多学科都面临从图 7林徽音先生年谱内页,左侧为 1929 年林徽因设计的东北大学校徽“白山黑水”图5林徽因负责的装饰花纹设计大意(图片来源:贾珺讲座”林徽因与北京古城“)图 6林徽音先生年谱内页,1923 年林徽因为晨报五周年增刊设计的封面图 8 常沙娜与“和平鸽”头巾合影美术大观图书评论152无到有的境况,尤其是实践类的学科,建筑学也不例外。一方面中国有自己的一套实践系统,基于师徒和经验的体系。但作为一个可以教授的学科搭建一个高等教育的系统却与传统经验有诸多不相兼容。另一方面缺少教员,学科架构、课程内容都需确立,这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书中细数了其中的波折与艰辛。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既富有传统修养又经历西方现代教育,且饱含热情的青年在这个节点发挥了很多充满个人灵感的作用。中国的建筑设计学科建立伊始,充满了跨学科的意味,比如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的结合。以至于后期由建筑设计学科脱胎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就包含工艺美术、绘画等。这是与西方学科构建完全不同的路径。在这个过程里林徽因的知识背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很感怀林先生的师恩和教诲。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林徽因在做的很多的事情,是反映了中国当时这个时代的学术构建的面貌。一方面,不断地挖掘埋藏在岁月尘埃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利用西学中认识世界的方法,用一种新的尺度去看待中国这些文明,所以她是真正地开始了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材和西方的知识构建方法结合的这一批非常重要的学术浪潮和学者中的一员。除了对学术的影响之外,这种观念和工作方式亦对当时的产业尤其是轻工业产生了影响。同样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知识的形成方法也是复杂的,美术、诗学、建筑的视角如激流交汇,磅礴而来。充满热情和活力的青年们迅速地产出了大量的作品,定格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这种活跃的实践不仅影响了国内的知识建构,同样为西方理解东方架起了桥梁。2018 年 4 月 11 日,在纽约时报“被遗漏的逝者(overlooked)”栏目中,刊登了一篇文章林徽因与梁思成,中国古建筑的编年史家(Overlooked No More:Lin Huiyin and Liang Sicheng,Chronicler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可见林先生的国际影响力。三、花窗那边的人书籍首页是一个镂空的花窗,花窗后是林徽因先生的一幅照片。花窗这种建筑元素在园林里,一般是帮助观者凝视,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在讲述林徽因的个人故事或在建筑上的成就时,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林徽因当作“梁思成林徽因”这个极其具有标志性的组合中的一部分去审视,进而忽略了林徽因的个人身份。当我们去谈林徽因的个人成就,又往往聚焦于她个人化的书写,那些文字和文学上的成就中去。而此年谱将我们拉回一个独立且完整的视角去看待林徽因先生,以其个人的视角和时间线去阐述她的所见、所想、所为。这是此书非常新鲜的一面。全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去看待那些已经被概念化、程式化的历史情景,让那些在人们脑海中被加工定格且修饰固化下来的事件又重新鲜活起来。而林先生的面貌也一并鲜活起来,此书中林先生更像一个人,而非一个神。我觉得这是非常公正的视角。确如书籍装帧的隐喻,这本书是对林徽因先生的凝视。细细读来,着实惊叹于林徽因研究工作中旺盛的精力和生活中情感的细腻和热忱。也因为她人的优雅以及作品的精美,让人们很容易给她贴上娴静文雅的标签,然后放到一个文学的、诗意的、美的角度去欣赏,去品评,但是其实忽略了她确实是一个能量充沛的、立足于现实情况、有敏锐洞察力的实践者。与此同时,她将很多构想推动完成并得以实现,其中就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