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学视域下的宋代室宇赋创作_陈莜烨.pdf
下载文档

ID:2272409

大小:2.48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理学 视域 宋代 室宇赋 创作 陈莜烨
第45卷 第1期临 沂 大 学 学 报2023年2月Vol.45 No.1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Feb.2023“室宇赋”类目名称源于清代陈元龙编纂的历代赋汇,它是与宫殿赋相对的,题咏房舍、屋宇(不包括宫殿)的辞与赋。宋代正式开启室宇赋创作大门,并进入创作繁盛的阶段,其数量蔚为大观,远盛前代。在曾枣庄、吴洪泽先生主编的宋代辞赋全编中,“室宇”类目共收录103篇辞赋,误收明人赋1篇。1理学是以儒家思想内容为主,兼融佛学和道教思想理论与思维方式的一种新儒学。理学酝酿于天圣、明道之际,兴起于嘉祐年间,至南宋理宗时期被正式确立为官方学术思想。理学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士人的生活理念,塑造士人的人格理想。目前学界对于宋代室宇赋的研究有限,而理学与室宇关系紧密,室宇给士人提供践行理学思想、追求人生境界的场所,他们在室宇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本文将在理学的视域下,研究宋代室宇赋所折射的理学观念。一、格物致知室宇是文人认识自然、体悟天道的一种媒介。宋人对于万物蕴藏自然之理这一观念有着普遍的共识。苏轼上曾丞相书曰:“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2室宇正是一个绝佳的幽居默处、观物体道的场所。理学主张的“格物致知”思想在宋代室宇赋中予以呈现。“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其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35“致知”“格物”是大学论个人修身学问“八条目”中的前两个步骤,被视为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进阶之法。但大学对“格物”与“致知”的含义没有做出进一步的界说。理学视域下的宋代室宇赋创作陈莜烨(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宋代步入室宇赋创作繁盛时期,理学观念渗透进社会生活中,也蕴藏于室宇赋作品里。宋代室宇赋折射出理学内部关于“格物致知”是向外穷理还是向内求索的两种分歧。室宇赋描绘士人“孔颜乐处”与“曾点气象”的人生理想,表现人与万物浑然为一的境界,要求灭人欲,存天理;强调敦厚人伦、读书养性、教育子孙、通过读书立德来兴家的修齐治平主张。士人在室宇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关键词:理学;室宇赋;宋代中图分类号:I2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23)01-0050-11DOI:10.13950/ki.jlu.2023.01.006收稿日期:2022-11-02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21DZWJ02)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莜烨(1997),女,福建宁德人,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辞赋学、唐宋文学研究。50理学视域下的宋代室宇赋创作二程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分别沿着重理与重心两种倾向进行阐释。程颐将“格物”重心转向外物,其训“格”为“穷”,训“物”为“理”,认为“格物”就是“穷理”,“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41197而程颢则认为知的活动只需向心上求索,不必向外找寻,“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484,消除私心杂念,外物来时,内心便能做出自发反应,顺应万物本来面貌,而“知”也就在其中。朱熹基本承袭程颐的观点,更为细致地解释了“格物致知”内涵,成为时人与后世理解“格物致知”的主流观点之一。其认为礼记大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传中的“格物”“致知”释义,于是朱熹“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在大学章句中作补格物致知传。其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38这段文字包括几个要点:其一,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人的认识活动存在从格物到致知,再到最终臻于穷理的最高境界的过程。其二,“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既包括自然之物,又包括人事。其三,知在人心,理在心外,这决定了“格物致知”的修养功夫需要向外用力。其四,强调积习与贯通,格物要用力积累,那么便会在某个时刻豁然开朗,心中本具众理之知也得到印证。既然理学所格之物为天下众物,那么室宇内的“物”自然进入文人的视野。胡次焱山园赋与山园后赋典型地体现了“格物致知”观念对于辞赋创作的渗透。赋末曰:“此大学所以有致知格物之章。”52145胡次焱是徽州婺源人,其宗族为婺源考川明经胡氏,属于经学传家,其叔父胡方平为朱熹的再传弟子。胡次焱传承朱子理学,亦为一名理学家。因而,可以结合胡次焱两篇室宇赋,阐释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格物致知”观。据山园赋序,景定元年(1260)二月,查亭叔通过书信的方式,请胡次焱为自己修筑的山园题咏。秋八月,胡次焱仿效班固两都赋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体制,将赋作分为前后两篇。“所谓极昔之眩耀,而折以今之法度者也”52140,这里的“今之法度”可以理解为以理学思想为标准。胡次焱山园后赋谈到士人若居于山园只是为了游园享乐,也不过是“禽鸟之所乐,蜂蝶之故志”,并揭示山园生活的真正目的在于“潜心于理义之趣”52141,这与宋代理学家对一己人生理想的界定何其相似,在他们眼中修建园林的目的之一在于修养悟道。赋家接着阐述如何在山园中做到“格物致知”。其认为:万汇葳蕤,一理攸寓。所贵善学,在触其类。52141简短的四句话道出了“格物致知”的重要内容:前两句说明“格物致知”的理论前提为“理一分殊”;后两句指出从“格物”到“穷理”的途径在于善学、触类。于是,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成为文人“格物致知”的对象。兹将山园后赋中讨论物之理的段落部分摘录于下:51故观松萝而知夫妇之道,观棣华而知兄弟之谊。观向阳之葵而知所以为人臣,观南山之乔而知所以为人父。观葛藟而知睦亲族,观桑梓而知洽邻里。观于硕果而知造化之剥复,观于茅茹而知吾道之泰否。至于乐意关禽,生香交树,是又可以观浩然之气。52145这段文字包括了几个要点:其一,从物的属性上看,士人在山园内所格之物均为自然界的植物,如松萝、棣华、向阳葵、南乔、葛藟、桑梓等。其二,就物与知的关系而论,赋作将诗经孟子周易等儒家经典中的比兴形象与山园景物混融为一,从自然物的某些特点体悟观念中的“天理”。其三,从知的类型看,士人所致之“知”不局限于物理,还有伦理纲常、君子品格、处世之道、人事变化等。可见,格物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对宇宙万象的理解,而是在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心性。文人在山园中讲学、修养,体悟日用常行与尽性至命之道,“皆吾讲学之机括,进修之实地。显而日用常行之道,赜而尽性至命之事”52145。这便是将“格物致知”观念落实于园林的生活之中,反映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体现理学对于辞赋创作的影响。自程颐、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诞生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派对此提出反对之声。心学派人士认为心即理,心是宇宙万物根源性的实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基与依据,充塞宇宙之间的理当发自于心中。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6273,又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6423,还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此理,尽此心也”6149,从心、理同一的角度看,所格之物不是外在之物,所格之理也并非外在事物之理,而是本心,也就是格此心,而致此心之理。这区别于程颐、朱熹向外求索,最终返归本心的理路。杨简是陆九渊高足,是“甬上四学者”之一,在陆派心学的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杨简对于“格物致知”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家记四论语中。该文先否定二程“格物穷理”说,认为“格物不可以穷理”,格虽有“至”的意思,但怎能转出“穷”义?物本来就没有“理”的含义,又如何转为“理”义?他认为根据儒家经典,格有“去”义,格物就是“去其物”。接着阐释了自己的理解:此心在道则不在物,在物则不在道。格物之论,论吾心中事耳。吾心本无物,忽有物焉,格去之可也。物格则吾心自莹,尘去则鉴自明,滓去则水自清矣。天高地下,物生之中,十百千万,皆吾心耳,本无物也。事物之纷纷,起于思虑之动耳。思虑不动,何者非一?何者非我?思虑不动,尚无一与我,孰为衣与食?必如此而后可以谓之格物。72098在物与心的关系上,程颐、朱熹认为物在心外,而杨简认为心外无物。在杨简看来,心是道德本体、宇宙本原,心本是无象无物的,但却可以化生万物,天地间百千万之物皆来自于心。“格物”不是穷究物理,而是格去心中的杂念,使心复归明莹,无垢无尘。而心即是理,恢复灵明本心后自然也就显现出道,也就是“此心在道则不在物,在物则不在道”。因而,杨简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格去心中思虑,恢复心体之清莹而自然显现道,这就指示了一条异于程理学视域下的宋代室宇赋创作52颐、朱熹道学提出的向外求索的门径。杨简在其所作的室宇赋南园赋中,通过形象化的写景抒情方式,展现“格物致知”思想。该赋描写南园风和日丽、幽雅静谧的风光,充满着诗情画意,景物具有万物各遂其性、悠然自乐的特点。赋作接着曰:微觉其略如万象兮,森罗杂错于止水之上、明鉴之中。纤洪短修毕陈互映兮,有不可胜穷之容;而澄光莹然兮,曾莫省其聚散,矧复判其西东?厥沉兮匪卑,厥高兮岂穹?其骤焉辐辏兮非积,其忽焉以遁,遂至于无兮讵空?71933森罗万象的美景映照在澄光莹然的水面上,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纷杂交错,聚散莫省,东西难判,沉而不衰微,高而不穷尽。万物骤然聚集在一起,而后又在倏忽之间遁入空无。这些变化万状、动静交际、交相辉映的景物是赋家虚空灵妙的本心的外化。“微觉其略如万象兮,森罗杂错于止水之上、明鉴之中”,不仅是指园林内景物映照在静止的如镜的水面上,也指整个世界的万物汇聚于主体如同“明鉴”般的内在心体上,心是一种“止水”的状态,寂然不动,无思无为。赋家最后由本心生发的风景中体会到“中庸”之道,这也是杨简向内求索的结果。赋中说“景妙兮莫寻”,“不索自获兮愈思愈穷”71933,体现杨简“毋意”的修养方法,人心本明,只要使心保持寂然不动的不思不虑的状态,去除杂念、欲望,便能体悟得道。杨简作文重妙悟,排斥裁剪构思,心灵处于活泼空灵的状态,从而能感受到万物的生机。其余如张载学生李复的久翠堂辞(并序)也反映了由物体悟天理的思想。赋序言文章使用骚体形式作赋,并非“露才扬己之轻浅,怀忧积怨之郁拂”,而是“姑穷物理以发学者之思焉”5201。樊川先生在堂之居后圃列植松、竹、奇石,其目的不是玩赏,而是立象尽意,目击道存,借此进行自我反省。主人劝客人“子当触类而思兮,观六合之内,动植巨细皆有妙理之存”5201,触类旁通,感受万物蕴藏的妙理。此外,杨万里清虚子此君轩赋,遵循“格物致知”内涵,采取理学家体物、观物的思维模式,运用君子比德的手法,在描写竹子之中寄寓理学的义理,同时又以诗人的眼光呈现自然的情趣与生机。二、孔颜乐处与曾点气象中唐以来,政治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一定程度上给士人人格带来冲击,销蚀了孔圣颜仁的传统道德人格理想。理学人士提出要将成圣成贤作为毕生的实践目标,“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822,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823,最终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宋代理学人士要求士大夫以孔、颜人格为皈依,将追寻的人生境界归纳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室宇提供给士人正心诚意、涵养性情的场所,宋代室宇赋展现了士人对于理学人生境界的追求。“孔颜乐处”主要源于论语中的两段话:一为孔子自述人生理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393;二为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85因孔子和颜回的追求与人生态度高度一致,所以后人将二人相提并论,并将他们在贫困中“不改其乐”称之为“孔颜乐处”。二人所乐究竟为何,成为宋理学视域下的宋代室宇赋创作53代理学的重大课题。理学家认为孔、颜之乐不在于箪瓢陋巷的贫困本身,而是来自于体道、体仁。周敦颐最早提出“寻孔颜乐处”的命题,教程氏兄弟“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