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电影中的文化记忆书写—...片所体现的抗美援朝记忆为例_王琳.pdf
下载文档

ID:2271500

大小:1.40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历史 电影 中的 文化 记忆 书写 体现 抗美援朝 王琳
2 0 2 3 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Journal of Bengbu UniversityJan.2 0 2 3Vol.12,No.1历史电影中的文化记忆书写 以长津湖 系列影片所体现的抗美援朝记忆为例收稿日期:2022 09 20*通讯联系人作者简介:王琳(1979 ),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E mail:wanglinnpu126 com王琳*,宋依可(西北工业大学德语系,陕西西安710129)摘要:立足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针对兼具媒体工具和文化产品属性的历史电影,以 长津湖 系列影片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电影借助影像技术在文化记忆框架下赋予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以及它在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塑造国家正面形象上所发挥的不可比拟的作用。该系列影片引领观众步入由叙述者精心编织的回忆空间,在帮助人们了解历史的同时,传达出影像背后潜存的文化记忆与历史意识。关键词:文化记忆;历史电影;长津湖 系列影片;抗美援朝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3)01 0016 06Cultural Memory Writing in Historical Films:The Historical MemoryTold by the Series of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WANG Lin*,SONG Yi-ke(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 an,710129,Shaanxi)Abstract:On the basis of Jan Assmann s theory of cultural memory,it investigated the authenticity andvividness of history given in this paper by historical films in the framework of cultural memory with thehelp of video technology,as well as its incomparable role in enhanc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shaping apositive image of the country,taking the series of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film series leads viewers into the space of memories carefully woven by the narrator,helps people under-stand history while conveying the cultural memor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behind the imagesKey words:cultural memory;historical films;series of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the War to 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时空距离是横亘于古今间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如果历史离当下的我们越遥远,那么其作为不会消失的多媒体图像就和我们目前生活的联系越紧密”1。伴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电影通过音效和运动影像对历史事件加以重现,不仅改变了历史的叙述方式,也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对此,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阿莱达阿斯曼明确指出:“在对历史的回忆中,电影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2 这也逐渐衍生和发展出了电影的“一个亚类型 历史电影”3。凭借着传播快、受众广、立体化等优势,历史电影在展演历史、激发和传承文化记忆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1988 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对历史电影和历史著作进行类比,肯定了视觉影像表达历史的独特作用4。电影学家吉尔巴托兰斯则通过分析历史电影中展演历史的不同方式和风格,探讨历史电影如何平衡历史性和真实性,以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5。国内学者则多从电影类型、叙事策略、艺术特征、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历史电影的发展进程和传播效果。相关研究虽然肯定了影像手段对塑造历史记忆和提升集体认同感的积极作用,但对历史电影建构记忆的属性关注较少,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切入点。DOI:10.13900/ki.jbc.2023.01.0011历史电影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形成于该民族与外界交往的历史,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关键,也是延续和凝聚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大众传媒时代,取材于一定史实的历史电影,通过现代电影工业技术对过去的再现和摹仿,成为了传播历史知识和表达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1 1文化记忆背景下历史与记忆的平衡回溯历史是人们以经验的方式认识自身、把握现实社会的重要手段。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与尘封历史之间的联系,就徘徊在保持客观距离和获得身份认同所构成的张力之中,也恰恰是这一点使记忆的表达富有创造性。但如何平衡历史与记忆间的关系,学术界众说纷纭。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先把记忆研究从生物学转向社会学领域,他提出个人记忆是一种集体现象,因为记忆的发生需要他人,也作用于他人,所以便形成了一种集体框架内的互动,“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由此产生。同时,哈布瓦赫认为记忆与历史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因为“每个集体记忆都有一个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限制的团体作为载体,而历史应被看作人类的普遍记忆”6。法国学者诺拉同样持此观点,认为记忆总是与当下的现实紧密相连,而历史却是完全的客观事物,二者不可调和7。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阿斯曼夫妇在批判继承前人记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历史和记忆并不构成对立,而是以一种错综复杂的形式纠结在一起”8,并试图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读两者间的关系。阿莱达阿斯曼以“人”这一记忆主体的价值选择为划分标准,提出了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两个概念。其中,功能记忆处于记忆的前沿位置,其所包含的记忆元素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可以不断地被提取调用,并转化成一定的意义结构,从而引导个体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对集体的认同。存储记忆则分散在幕后,与客观史实相关,且不涉及价值选择。它囊括了全部与当下失去生命力联系的元素,是一种抽象的属于任何人的记忆9。当现时的价值准则或回忆的动机发生变化,原本位于前沿的记忆元素随之隐退,而处于背景中的元素则会活跃起来,在记忆主体的调动下形成新的意义链接。功能记忆为存储记忆提供框架,存储记忆则佐证功能记忆,二者相互依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演变,推动个人和社会继续发展。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的记忆与历史不再困囿于对立或混淆的绝对境地,而是实现了一种动态平衡。流动的记忆通过选择历史进而建构和产生了文化层面上的意义,意义在巩固记忆的同时又发掘稳定的史实佐证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的历时性、记忆的功能性与历史的存储性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记忆主体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1 2历史电影建构回忆空间为了更好地分析记忆的现实意义,扬阿斯曼将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分为“以人们日常交流为基础的交际记忆和从特殊的文化层面入手的文化记忆”两种记忆模式10。其中,交际记忆产生和存在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的交流与互动中,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代际特征。文化记忆则是“关于一个社会全部知识的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它们”11。它打破了掣肘着交际记忆的生物学限制,超越了日常生活,把记忆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将其存储在诸如文字、图像等稳定的物质数据媒介中。抽象的回忆通过现代化的存储技术和媒体工具实现了具像化,在塑造文化视野的同时,为文化参与者开启回忆的场所和见证历史的空间。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心理学家萨姆温伯格的调查研究发现,年轻一代的历史知识和社会记忆多来自于影像叙事,尤其是播放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优势的电影这一媒介12。借助电影叙述历史故事的风潮,历史电影这种亚类型电影逐渐出现。张颐武指出,历史电影一般是把史书记载的人、事与引人注目的历史时空相交织,并以此为框架进行虚构的电影文本13。储双月继续明晰了这一概念:历史电影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表现对象,对于历史予以呈现、反思和交流的艺术世界,同时也传达创作者立足于现实土壤的主观认识,甚至是某种自我超越14。上述两者都强调,历史电影在具备一定真实的历史依据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容纳了“虚构”的历史形态,通过再现过去某个时空的社会风貌,传达出历史精神和文化观念。这既是历史电影的核心,也是功能记忆的内涵。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来说,历史电影巧妙地利用了存储记忆和功能记忆间模糊的界限。它参照当下的价值标准,挑选、提炼和整合了与某段历史相关的记忆元素,并将它们编码成了一个闭环和充分71王琳等历史电影中的文化记忆书写合理的故事情节,在依托历史事实营造真实感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所赋予的“逼真”的视听效果,为观众建构了一个关乎这段历史的回忆空间,引导观众自发接受和追寻电影背后的历史痕迹。正如新文化史代表人物戴维斯在其专著银幕上的奴隶:电影与历史视界 中提出的,历史电影被看作是一场关于过去的“思想实验”,其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手段,将历史事件、拍摄地点的围观群众以及电影的观影者统统卷入其中15。所以,历史电影不仅是创作者对历史思考的影像化表述,同时也能激发观影者的历史意识和反思。鉴于历史电影在传播历史知识和建构文化记忆上的积极作用,我国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在 1987 年 7月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力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自此,在中国当代电影创作和生产中,历史电影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2003 年 7 月 28 日,国家广电总局在 关于调整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立项及完成片审查办法的通知 第二条中明确指出,“凡以反映我国、我党、我军历史上重大事件,描写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党、政、军领导人及其亲属生平业绩,以历史正剧形式表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电影电视剧,均属于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由此可见,借助影像手段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记忆进行构建,是我国积极担负的责任。随着近年来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抗美援朝题材的历史电影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历史电影超越了古今时空的界限,突破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即时性,在一个依托主题、叙事和电影技术共同构筑的回忆空间里完成了对民族国家历史的再现。在改变和影响观影者文化记忆的同时,它将回忆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形成个体对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而如何在实践中引导历史电影在美学的基础上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如何在叙述客观史实的同时,增强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感染力;在争取电影商业价值的同时,引导观影者尊重历史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对此,长津湖系列历史电影给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2长津湖 系列影片中的民族文化记忆在被誉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和平与正义而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国内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美援朝战争所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于 2021 年 9 月正式被列入由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彰显了新时代下继承和弘扬这一民族文化记忆内核的重要意义。文化记忆所聚焦的过去,不再等同于客观历史中刻板的知识和经验,而是掺杂着主体立足于当下对回忆的选择和建构。这也契合了长津湖 系列历史电影主创的初心:我们这一代人要有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 系列历史电影围绕着抗美援朝精神这一伟大主题,以历史事实为依托,通过人物形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