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家庭教育问题研究_赵秀丽.pdf
下载文档

ID:226930

大小:280.95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庭教育 促进 视域 问题 研究 秀丽
收稿日期:20221212作者简介:赵秀丽,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石雨生,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2023 年 3 月第 45 卷第 2 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Mar.2023Vol.45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302011引用格式:赵秀丽,石雨生 家庭教育促进法 视域下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2):7076家庭教育促进法 视域下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赵秀丽,石雨生(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摘要:家庭教育促进法 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全面进入了法治实施轨道。立足 家庭教育促进法 来审视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表征可以聚焦孩子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四个层面:孩子易出现心理脆弱、人际交往障碍、行为偏激与网络成瘾;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紧张、幸福感降低及责任意识淡化;社会可能加剧人口少子化、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积极进取精神有所弱化;国家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会打折扣,繁荣稳定局面也可能受到影响。反思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方向有偏差,家长教育职责不明晰,家庭教育内容不完整,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欠妥当。以 家庭教育促进法 为指导,提出应对之策:家庭作为责任主体,要坚持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者先受教育,身正为范,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增强对子女的影响力;社会要广泛协同,深化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合作水平,社会团体组织要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国家要全面支持,颁布家庭教育指导文件与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的监管与家长帮扶力度,助力良好家风建设。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问题表征;家庭教育;家长职责;家庭教育能力中图分类号:G 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23)02007007一、前言当代中国家庭高度重视教育,父母投入子女教育的时间、精力、财力大幅增加,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也面临结构性难题、文化性冲突与经验性贫困三大困境1,学术界对此展开深入研究。目前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不同主体来剖析家庭教育的问题。陈尤嘉等认为外来务工的家庭在亲子关系、家教能力、家校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2,陈传锋等发现隔代教养家庭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及其心理行为问题3,黄霞发现单亲家庭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在自我认同、自我表达和信念、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方面存在欠缺4,唐咏指出城市中产家庭中父亲较少深度参与育儿,母职焦虑主要体现在选拔、教育与分层等 3 个维度5。二是探究孩子个人成长与家庭教育关联性。周平等发现儿童学习困难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职业及教育态度密切相关6,申艳婷指出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原生家庭环境因素显著相关7,陈默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8,杨江澜等指出普通未成年人与犯罪未成年人两类群体的家庭教育存在显著差异9。三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策略。童星强调家长的自我成长是关键10,余智军主张创立家长成长学院来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水平11,邢晖建议班主任介入家庭教育并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必要指导12,钱洁等指出通过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家校合力共同破解教育焦虑难题13。近年来部分青年推崇“佛系”“躺平”的人生态度,大学生“考研热”“考公热”和“缓就业”“不就业”现象突出,这些不仅与社会竞争环境息息相关,而且与青年的人生规划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浸染密切相关。不良的家庭教育对个体和家庭、社会和国家都会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本文以 家庭教育促进法 为理论指导,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全面剖析中国家庭教07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成因,提出解决之策。二、中国家庭教育问题表征王文忠在 家庭教育手册 中谈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孩子会带着原生家庭的种种遗传 特质走向社会。”14 中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在孩子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层面都存在相应表征。(一)孩子个人层面第一,心理脆弱。当代父母对子女的物质需要大多有求必应,但对其人生观、生命观教育较少强调,青少年衣食无忧,心理韧性较弱。2020 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轻度抑郁为 172%,重度抑郁为 74%15。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家庭韧性教育、心理教育的不足,未成年人的抗挫折能力、自我心理调节恢复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畏难、退缩、逃避与躺平等心理表征。第二,人际交往障碍。当代父母高度重视教育,对子女说教频率高,以成功学或个人经验教训为标准对子女干涉过度、批评否定过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较强的自我否定感。父母陪伴子女玩乐时间少,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里都长期处在学习环境与氛围之中,亲近自然、与社会他人玩乐时间少,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焦虑,高人际敏感性,低团队合作意识,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第三,行为偏激。当代父母普遍认为教育子女是人生一大难题,对于不听话的子女有的采取暴力管教的方式,有的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这种家庭暴力和忽视漠视的冷暴力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颜河清等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特点呈低龄化趋势和暴力化倾向,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职教育执行不到位等密切相关16。青少年正常的情感或教育需求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个性越强、受父母压抑越多的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偏激,长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出现问题时更倾向于使用“暴力”解决,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四,网络成瘾。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手机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对孩子影响最深的要素之一。根据202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率约为 10%17,且以痴迷电子游戏为主。孩子认为父母陪伴“无效”或受父母娱乐行为影响,更愿意将注意力投入网络世界,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真实生活缺乏关注度和体验感,缺乏奋斗精神,不愿吃苦耐劳,逐渐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缺乏敬畏感,宁可打网络游戏看网络视频,不愿出门参加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身体素质变差。青少年痴迷网络、缺少自制力、时间意识淡薄、游戏人生成为普遍现象。(二)家庭层面第一,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当代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将父母的陪伴视为“无效陪伴”,那些来自“丧偶式育儿”或父母缺席的家庭子女较少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亲子关系疏远。现代家庭亲子双方大多站在自己立场分析、处理问题,较少换位思考,包容性减弱,沟通频率与沟通质量降低,容易陷入不会沟通、不愿沟通、拒绝沟通状态,亲子冲突时有发生,家庭氛围紧张。第二,家庭生活幸福感降低。原生家庭和早期生活经历对个人今后的家庭生活将产生深远影响。家长的婚姻关系、对子女的教育深深印刻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未来的婚恋观、育儿观。当前社会单身率持续增高,晚婚、不婚、恐婚主义盛行,适龄人群选择“生育一胎”或“丁克”的意愿强烈。这些都与孩子在原生家庭感知的亲情温暖少,对抗冲突印象深刻,对婚姻家庭、子女抚养与责任义务产生畏惧感密切相关。家庭生活幸福感的降低,直接影响子女成年后对婚姻、家庭和孩子的接纳度。第三,家庭责任意识淡化。近年来,大学生“不就业”“慢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有的对工作挑三拣四宁愿宅在家里,有的坚持脱产“二战”“三战”考研考公。这三类行为背后均能看到家长支持的身影,甚至个别家长鼓吹“即使孩子不工作,也愿意养他一辈子”。父母的溺爱或过度帮扶,使得子女家庭责任意识有所弱化,“佛系”“躺平”等“丧文化”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声援。(三)社会层面第一,青年不婚晚婚,加重人口少子化。近年来“独居”单身年轻人数量激增,突破 1 亿人指日可待18。如此庞大的适龄婚育群体未婚未育,均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化倾向,使部分年轻人追求精致的个人主义,更注重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价值。他们担心结婚生育后要为家庭、子女作出较大的牺牲奉献,可能会降低个人幸福指数或影响后续发展,因此推崇单身。青年对不婚、晚婚观念的接受度高,直接导致人口生育率低,青年“只生一胎”或“丁克”的生育观将进一步加重人口“少子化”现象。第二,青年就业趋向功利化,加剧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家长对成才、成功的定义固化、窄化,使得大17学生的就业日益呈现功利化倾向。“宇宙尽头是编制”火爆网络,202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 457万,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内卷化程度日益加深。青年追捧社会地位高、薪资待遇好、稳定舒适的岗位,不愿扎根在经济发展相较落后的地域,不愿从事环境相对艰苦的工作。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人不愿勇担使命,未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同时也是家庭狭隘成才观教育导致的结果。“二战”“三战”考研、考公比重日益增加,“不就业”“慢就业”群体不断集聚,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进一步加剧。第三,青年人生态度消极,弱化社会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尽管国家已推行“双减”政策,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但当前家庭教育呈现明显的劳动教育执行力不足。当孩子表达“不愿意”劳动的情绪时,家长多选择包办或代办。孩子较少劳动,不利于培育子女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精神以及责任意识,为“丧”文化和“躺平”心态等提供了肆意滋生的土壤条件。“丧”文化、“佛系”“躺平”等作为时下的网络流行词,既表明青年群体的现实焦虑,也展现出部分青年消极的人生态度。“丧”文化等消极的人生态度正在影响和侵蚀广大的青年学生,长此以往,必将弱化社会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四)国家层面第一,高质量人才培养打折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19。家庭关于品德、成才观、行为习惯、生命观与安全观、劳动观等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孩子长期受家长批评,内心容易滋生强烈的挫败感与否定感,不利于锻造孩子的创新能力与奋斗意识,这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代要求不相符,严重限制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家长把教育选择当作投资,要求子女报考热门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除了满足个人志愿,还应当服务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但家长的功利化教育选择,大学生转专业比例持续攀升,纷纷从冷门专业转向热门专业,容易造成高校专业分布失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求的方方面面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冲击,同时也加剧就业内卷,部分职业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人才的浪费。第二,繁荣稳定局面可能会受一定的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及“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内容当前主要是由学校教育完成,家庭较少就此展开教育。这既不利于达成让孩子入脑入心的教育成效,又不利于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还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国家安全。杭州马某某勾结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涉嫌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事件20,再次为“教育”敲醒警钟,家庭教育也要坚持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国腐败的一大典型特征是家族式腐败,落马官员多有血缘、姻亲关系,这与中国社会家族主义传统密不可分21,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表征。反腐倡廉家庭教育的薄弱,良好家教家风监督作用的削弱,对国家的繁荣稳定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三、不良家庭教育成因分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西方文化交融、数字化时代冲击,中国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及方法虽与时俱进,但仍存在较多误区。参照家庭教育促进法 来反思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这也是不良家庭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教育方向有偏差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家庭教育的职责所在。家庭教育促进法 明确第三条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2 第十六条第 1 款规定,“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22 2018年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指出,“92%的四年级学生和 57%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几乎从不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四、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最关注学习情况(798%、7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