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内
老年
流动人口
研究进展
展望
杨菊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 卷第期:【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中央民族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专项课题()。【作者简介】杨菊华(),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卢瑞鹏(),男,通信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博士研究生。“漂老”与“老漂”:国内老年流动人口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杨菊华,卢瑞鹏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学系,北京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摘要】在城乡转型与人口年龄结构倒置之时,更多老年人发生了空间位移。跨涉流动与老龄双重属性的老年流动人口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治理的重点人群。聚焦国内老年流动人口,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从社会适应与融入、健康与公共卫生服务、养老与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维度,概述 世纪前后,尤其是 年以来老年流动人口的研究现状,从研究理论、视角、内容等方面阐述当前研究的局限。通过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从坚持本土化流动理论的探索与创新、完善城市治理顶层设计、以动态治理思维将流动长者纳入流入城市和居住社区的治理工作以及提升流动长者的数字素养等方面,反思未来学理研究的发展方向与针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治理策略,以期提升其生活福祉,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关键词】老年流动人口;流动长者;“漂老族”;“老漂族”;老龄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老年流动人口(本文简称“流动长者”)兼具流动人口的“流动”属性与长者人群的“年龄”特性。一方面,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随着人们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个体的迁移流动性增强,老年期成为自中年期迁移流动率持续下降后出现的一个新的迁移流动(本文简称“流迁”)高潮;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流动人口中的老年人比例也在相应增长。回顾现有研究发现,国际上的流动长者研究在 世纪 年代已经出现,世纪 年代后期明显增多,进入 世纪后,相关研究涉及老年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环境与职业卫生等学科门类,包含“国际退休移民”“乡城移民”“气候变化”“老年照料”“代际关系”等主题。国际流动长者的研究成果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中国尚处于城镇化进程的中后期,人口流迁的频度较快,老年人口的流迁行为深嵌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中,在具备西方部分传统迁移特征的同时又极具中国特色。与发达国家主要因退休后养老而流动的情况不同,中国的流动长者是人口老龄化和“流动中国”宏大背景下出现的社会人口现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 亿人,而 岁及以上人口总量超过亿人。流动长者是流动人口中增长较快的一个子群体,“老漂族”(即长者的流动)和“漂老族”(即在地变老)成为流动人口和流入地社会的重要构成群体。学术研究也从早期对流动原因的观照拓展到对其生存状况和精神诉求的关怀,并从社会治理视角探讨了改善流动长者社会福祉的路径与机制。由于流动目的、在流入地享受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国际流动长者虽然都属于流动人口,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为更深入地了解国内流动长者的生存发展状况,本文聚焦中国境内的流动长者,包括由乡入城(即乡城)和由一城到另一城(即城城)的流动长者。首先,从多个维度概括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年以来流动长者的研究现状,对 :杨菊华,卢瑞鹏“漂老”与“老漂”:国内老年流动人口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现有流动长者的碎片化认识进行有机拼接与整合,形成一帧更具整体全貌的群体画像;其次,从学理上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反思未来学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探讨流动长者对流入城市社会治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未来提升该群体福祉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随着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消费观念的转型升级,在 世纪六七十年代“婴儿潮”期间出生、全面经历了严格的生育政策故子女数量少的一批人渐次步入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会以每年新增约千多万人的规模加速前行。在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因应代际之间的互惠和情感支持、继续就业或自身的养老之需,流动长者的规模还会持续稳定增长。一方面,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彰显;另一方面,他们的流动也给流入地带来了新的诉求 流动长者的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核心利益诉求,以及“候鸟式”“旅居型”流动长者在流入地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要求等,都更为迫切,亟待将这一部分群体纳入城市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体系之中。因此,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从刻画群体样貌入手,不仅有助于把握流动长者的生存状况和福祉特征,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可对有效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改善流入城市的社会治理能力,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原则,融入“健康、参与、保障”等积极老龄化理念,探索包括长者在内的更多力量的共同参与途径与机制,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都具有有益的启示和意义。一、研究回顾流动长者是一个规模持续扩大的群体,对于这一人群,国内学界和政府远未形成一致的认知。(一)研究历程本文以流动长者、随迁老人、流动老人、“老漂族”、“漂老族”、“候鸟老人”等为主题或关键词,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对 年月前的发文进行检索,并采取以下筛选和呈现思路:首先,关注中文核心期刊,由此得到 余篇文献;其次,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类后形成五大类别,即流动长者的基本特征、社会适应与融入、健康与卫生服务、养老与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治理;再次,每个类别重点分析时间更近、全国视角的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历年来关于中国流动长者的研究文献数量及各主题内容的发展轨迹如图所示。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文献最早见于 世纪 年代初期(虽然当时对流动长者的提及被淹没在流动人口的研究中);此后,学者们对各主题的关注程度虽然不同,但变动趋势几乎同步;年,或因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可及,各主题的研究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 年后,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迁移流动进程的持续推进,更多学者同时关注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结合点,相关研究于 年达到高峰期。图 年月流动长者各主题发文总量的变动趋势各研究主题的检索结果表明,流动长者的研究更偏向于对“流动”属性的描画,如图所示,社会适应与融入主题一直倍受关注;同时,人口老龄化和异地养老引发的社会问题与后果也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此类问题的注重,如健康与卫生服务、养老与社会保障等均构成流动长者研究的热点议题。此外,流动长者在流入地面临的其他困境、老龄社会的治理等问题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受到重视。(二)概念界定当前,学界对“流动长者”的概念,无论是从年龄划分、时空维度,还是从群体名称上都无统一定义。就年龄而言,多数研究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将 岁及以上作为流动长者的起始年龄,但也有不少研究以 岁甚至 岁作为流动长者的划分点。就空间来说,或以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市辖区为标准,或以跨乡镇街道及以上的人户分离为标准,。在流动时间上,有研究将离开户籍地个月及以上的长者视为流动长者,有的则以在现地居住超过个月为界分,。就群体名称而言,流动老年人常被称为流动老人、“老漂族”、“漂老族”、随迁老人、“候鸟老人”等。这些概念各有所指,但不言自明,如“老漂族”特指老年人离开故土、流入子女所在城市生活之人,强调“子需父应,父代投奔子代”。其中,也有部分“老漂族”是为养老而流迁之人,但他们更强调家庭整体性的迁移,代际同住,亲子之间的经济分中有合 。“候鸟老人”多指异地养老之人,“冬南飞,夏北飞”,有规律地进行季节性迁徙。人口流动多由经济驱动,故具有年龄选择性 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 卷第期龄人口更可能发生空间变动。在新空间中奋斗工作生活多年,部分人年长后并未回乡,而是在异地变老,成为“漂老”一族 漂着漂着就老了;也有一些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因养老、照护后辈而离开故土,进入陌生空间生活,是为“老漂”老了老了才开始漂泊,二者透视出不同生命阶段社会角色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适应旅程。“流动长者”是比其他称谓更合适的一个统称,它包含了所有在现居住地居住半年或个月以上的长者,他们可以是跨县,也可以是跨乡镇的;可以是就业者,也可以是隔代照料或异地养老者;可以是在异地变老,也可以是老后漂移的。(三)流动长者的基本特征目前,系统、全面展现流动长者基本特征的研究很少,其特征散见于对其他议题的研究中。杨菊华基于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该群体的人口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流动长者以低龄老年人为主,与低龄流动人口类似,也是男性多于女性,但与低龄流动人口中农村户籍人口占绝大多数不同的是,流动长者的城乡差别不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城镇户籍流动长者的占比超过农村户籍流动之人。他们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无论城乡,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都超过,但城镇流动长者中,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者超过。在西方,年长者的流动多因退休后的异地养老;在中国,流动人口形成原因复杂,既有与西方一致之处,也具有中国特色。老年人口的流动原因比低龄人口更为复杂,既与健康、经济社会地位、生命历程等个体因素密切相关,也深受家庭代际关系、孙辈出生、与子女的空间距离和居住环境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他们的流动原因以随迁和务工为主,主要有务工经商型、照料子女型和养老型三种。他们多希望缩短与子女的距离,跟随儿子居住。随迁长者(包括养老和隔代照料)的占比之所以较高,主要是因为中国“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长期以来,岁以下婴幼儿养育负担几乎完全落在家庭头上,加上“过度育儿”带来的“密集母职”,年轻父母尤其是母亲难以平衡育儿与工作责任。为缓解子代的两难窘态,很多祖辈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故土,来到陌生城市提供孙辈照料服务。如此,流动模式由个体流迁向家庭流动转变,以家庭为主要行动场域的“老漂族”群体看似分散,实则建构了基于“老家子女家”之间的直接互动模型。异地养老、旅居养老也是部分长者退休后的流动要因。基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北上或南下,像候鸟一样变换居住地,如海南聚集了很多东北等地退休人口,四川的一些地方也是西藏退休人口养老的重要地区。“候鸟老人”的经济基础多较雄厚,长期居住意愿也较强烈。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显示,养老选择居前位的城市分别为海口、琼海、三亚、广州、柳州、桂林。但是,不同群体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流动原因不尽相同,如对于农村 岁人口而言,务工经商是根本动因;对于“候鸟老人”而言,高质量的养老则是流动的要因;低龄和中龄老年人多因隔代照料而流动;农村户籍流动长者的流动原因则更为多元。全国性的数据表明,老年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但也有约 的流动长者是跨省流动,且后者呈现出明显的流入地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京津冀、长三角和西北三个流入集聚地带,;若区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则流入西部地区的占比最高,次为东部地区;若区分流动长者的户籍性质,则农业户籍流动长者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特征,非农户籍流动长者在中部和西部两个低值区形成组团 。老年人口的流入地还呈现空间上的高高、低低集聚特点,即流入老年人多的省份,其周围也是流入长者比较多的省份;流入老年人比较少的省份,其周围也是流入长者比较少的省份。在劳动参与方面,岁及以上的流动长者中约 依旧活跃于劳动力市场,但男性的经济参与水平高于女性,农业户籍的多于非农业户籍,低龄老年人的参与度大大超过更年长之人。与低龄流动人口一样,他们的职业地位普遍较低:以商业服务人员为主,多是个体或私人企业的雇员,也有一部分人自己经商或自营劳动。这种非正规就业也使得在业者在流入地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大:他们每周人均工作时间超过 小时。当然,流动长者并非同质群体。因户籍和早年经历的不同带来的个体资本禀赋差异,使得不同户籍流动长者之间在流动、劳动就业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的流动原因,必然也会给他们在流入地的生存与福祉带来有差异的影响。二、研究进展如前所述,流动长者的社会适应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