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_杨丽艳.pdf
下载文档

ID:226868

大小:1.21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思政课 视阙下 红色 文化 育人 功能 定位 实践 杨丽艳
作者简介:杨丽艳,博士,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刘梦雨,在读硕士,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红色文化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红色文化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课题编号:)。文章编号:()“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杨丽艳,刘梦雨(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摘 要:“大思政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理念创新,而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育人功能的特殊文化形态,能够助推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因此,要理清新时代“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分析其现实困境,有针对性地从健全育人队伍、优化育人内容、拓展育人途径三方面提出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向路,从而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关键词: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实践向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许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明确提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突显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革命实践形成的优秀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革命性和时代性而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是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继承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更是建好“大思政课”、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一、“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包含着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等。把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结合起来,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也是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在需要,还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充分说明了立德树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性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是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立德树人,是我们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局,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对教育根本问题作出的时代性回答,它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引领,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让处于世界动荡变革期的青年学生,在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通过理论学习来坚定自己的立场、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社会实践亲身投入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了解国情、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势所在,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革命实践形第 卷 第 期 年 月黑 龙 江 工 业 学 院 学 报(综 合 版)()DOI:10.16792/ki.1672-6758.2023.01.019成的优秀文化,其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这一系列的红色文化资源,既包含着许多“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历史人物故事,也包含着无数“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还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些都体现着“明大德、崇公德、严私德”的本质内涵。此外,“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作为贯穿红色文化始终的红线,集中反映着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为“树人”指明了政治取向。因此,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当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对于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红色文化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中,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也是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需要。当前世界局势瞬息万变,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十分复杂,社会舆论环境也在迅速变化。另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和平演化、文化渗透等方式,向国内传播各种消极负面的价值观理念,这对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上死灰复燃,也影响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抵御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站在正确的位置,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增强辨识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新时代青年,从而理性地剖析西方物质文明背后的价值实质,坚定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红色文化以各种遗迹遗址、烈士陵园、红色故事、文献制度等为载体,反映了无数革命先辈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与爱国情怀,也是我们党执政历史必然性的有力佐证。建设“大思政课”,不仅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也有红色文化为其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述,使大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可见人才在新时代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而思政课正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思政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提上日程。如何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大思政课”为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思路。“大思政课”中的“大”,包含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学科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它之所以“大”,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明确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使得思政课的内容、载体、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从表面上看,这是以全新的形式让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但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红色文化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教科书。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突出强调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校史资源,不仅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政课程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同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课课程也有着内在的关联,还与“四史”教育等党史课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将地方红色文化、红色校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丰富“大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优化“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夯实“大思政课”的资源载体,从而打造思政金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二、“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纷纷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发展,通过对各种类型的红色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开展了许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多方聚力、多管齐下,加快了“大思政课”的建设步伐,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诸如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意识不强;教育内容的创新意识不足、整合力度不高;教育途径方式选择不当、利用程度不精等问题,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仍面临许多第 期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 年困境。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有待提高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全国各高校也都在积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但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在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等方面仍需加强。基于思政课教师视角,“大思政课”既不能教条死板,也不能枯燥乏味,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思政课教师非常注重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堂中,但由于思政课教师自身可能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甚至没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之间的共通之处,这就使得思政课教师不善于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导致红色文化入课堂的“机械化”和“生硬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思考,使得课堂活力大大减弱。因此,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校史资源,强化对红色文化资源和校史资源的理论研究,探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共通之处,并结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赋予思政课堂新鲜活力,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基于学生视角,“青年兴则国家兴”,面对如此重要的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方思想的不断渗透,思政课程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娱乐节目的泛滥使得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部分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较少;另一方面,网上有些恶意评论扭曲我国革命历史、抹黑革命烈士、诋毁榜样模范,对部分青年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要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投入到思政课建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教育内容的创新意识和整合力度有待优化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内容是关键。将什么样的红色文化内容融入思政课堂、怎样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思政课堂,这是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创新力度方面,“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各高校要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将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各种英雄事迹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阶段各门思政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虽然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但由于大部分的红色文化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出来的,它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如果将“原汁原味”的红色文化照搬进入思政课堂,不与学生的现实需求、时代大背景相结合,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而言,接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红色文化就比较困难,从而降低红色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需要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生需求、现实需要相结合,促进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在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虽然我国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资源集中地区与其他地区交流受限,从而难以发挥红色文化的整体效应。此外,红色文化是一种系统性、完整性的革命文化,然而,由于缺少规范性的引用标准,致使一些学校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截取”“任意拼接”红色文化内容的相关问题,从而损害了红色文化内容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无法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甚至有些断章取义的讲解会让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怀疑,无法形成认同,导致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质量的降低。建设“大思政课”,就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各种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注入新鲜活力,建设思政“大课堂”。教育途径的方式选择和利用程度有待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实施教育育人工作采取的主要手段,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思政课堂为主,教学渠道过于单一。在教育部推进的“大思政课”建设中,要求既要改革创新思政课堂的主渠道教学,又要善用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大课堂,也要搭建思政课教育信息的资源大平台。面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目前各高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仍需改进。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虽然思政课教师都积极将红色文化引入思政课堂,但由于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身上,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次,在实践教学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