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艺术
科学
学理
定位
美术院校
学科
发展
语境
111专题:“美术与书法”博士教育与人才培养SPECIAL TOPIC“艺术科学”的学理定位与时代价值从“美术与书法”看美术院校学科发展的新语境于洋摘要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新版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成为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学位类别。以这一学科结构与机制变革的节点为契机,本文在“美术与书法”这一新的学科语境下,一方面对于艺术学科的科学性与自足性等特质进行了深层思考和理论阐述,继而提出“艺术科学”这一概念范畴;另一方面从学院体系的角度,对于“美术与书法”学科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全面讨论和辩证评析。关键词美术与书法;美术学院;科研;艺术科学;专业型博士在近些年的高等教育领域,学科的建构与发展,特别是艺术门类的学科结构、分科逻辑与未来发展,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艺术门类的学科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建构?新的学科结构是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成为高等美术教育界讨论的焦点之一。无疑,学科的形塑与变迁,与历史积淀和统筹认知有关,更与时代氛围和现实需求紧密相连,这也成为我们认知与判断新的学科与学位类别的重要根据和现实指标。正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中,“美术与书法”成为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这一“事件”及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学科建设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范畴,而从更深层面指向了“技”与“道”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科学的关系、创作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一、正名:“艺术科学”的独立价值与时代属性近年来,在“新文科”与“新艺科”的语境设定与话语逻辑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属性,特别在高等美术教育领域,“艺术科学”在传统“人文社科”的广袤领地中能否独立生存?在自然科学的坚固堡垒上能否开出灿然的花朵?作为科学门类之一的“艺术科学”能否自立和自足?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当下艺术院校、特别是美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路向发展方面的重中之重。多年以来,“艺术”作为一门学科从未有人质疑,但其能否上升为从“科学”角度的整合分类与逻辑分科的独立门类?或者说,如何将“艺术”合理地纳入到现当代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中?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一直是含混不清的。人们往往或过于强调艺术学科的独特性,将其主动“自外”于由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构成的完整学科体系;或带着某种狭义“科学”的傲慢成见看待艺术学科,将其看作是附着在知识论体系的“科学”之上可有可无的修饰,无视百1滕固著,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243-244页。2焦磊:高校如何发力交叉学科研究,光明日报,2022年5月17日。3薛永年:非议中的探索艺与学的结合,中国美术报,2018年4月23日。4于洋:现代学院体系下中国画教育的“通”与“专”,美术观察,2015年第7期,第8-9页。5李一:美术、书法学科的并列与人才培养,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第9-10页。112美术学报ART JOURNAL2023.01余年来的艺术学科发展。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正是前者源于尊严的自矜,与后者带着傲慢的偏见,共同建构了游离于“科学”之外的“艺术”学科形象。究其根源,大致有二:一方面,源于狭义层面的“艺术”与“科学”的二元对立化的比较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十分兴盛。甚至在美术领域内部,对于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讨论,围绕着造型写实与写意达心的话题,百余年来关于美术创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讨论从未停歇,甚至上升为本土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造型艺术观念针锋相对的抵牾。也可以说,“科玄论战”不仅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文化领域,在艺术领域同样深刻地存在。这种对立化讨论的后果之一,就是将作为艺术的绘画与雕塑等造型表达方式,划归到整合统一的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外,而没有看到艺术的本质天然兼具“诗”与“真”的价值融合,更没有认知艺术的创作规律与审美规律本身,也带有科学的本质属性。事实上早在一百年前,艺术史家滕固已在其艺术学上所见得文化之起源(1922)一文中,廓清了作为一门学科的艺术学本身的科学属性:“在本文之先,我们要晓得艺术学(Kunstwissenschaft)已经独立成一种科学了”,并明确了其“合历史的事实,哲学的考察,而为科学的研究”1的学科本质。但这种以理性的、科学的视角审视美术和艺术学科的观念,并未成为民国时期美术史学界的主流价值观,更未能对于美术创作领域产生切实而有效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宏观学科概念上,如果在“自然科学”之外,“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具有宏观的科学属性,那么“艺术”是否具有同等层级的门类价值和重要意义,能够上升到具有系统性和方法论意义的“科学”的高度去审视定位,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判定。仅以美术院校的工作日常为例,如果说“科研”与“教学”同样是美术院校教师工作内容最为重要的两翼,那么“科研”即科学研究对美术专业教学与研究者们意味着什么?虽然此前也曾有人想当然地质疑,类似于“美术院校能搞什么科研?”“建筑学科怎么能设在美术学院里?”云云,但美术界内部对于美术学科的“大美术”属性与社会功能早有更新和更深层面的认知,并在近一二十年的时间内真正打破了作为狭义学科领域的“艺术”与“科学”的壁垒,打通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联,反复印证和宣示着:美术当然也是一门科学,其作为“艺术科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愈发呈显出科学的属性和功能,并在某种程度上校正与补益着当代学术语境中“科学”的内涵。如此一来,美术院校中的“科研”,应包含呈现为兼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美术史论学术研究,偏于人文科学属性的造型艺术创作研究,偏于社会科学属性的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和愈发结合自然科学媒介的新媒体、跨媒体艺术研究等多元学科的并存体系。其产出的成果,也愈发兼具不同科学领域的属性和价值。正因如此,美术院校中的“科研”,既蕴含着对于人文学术思想的沉浸与敬畏,对于造型艺术创作媒材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表现力度的执著探研,也意味着对于“以人为本”的自然科学发展的不断应用与延展实践。诚然,“科学”的属性,天然地带有“学科”的严整性和系统性涵义,也在方法论层面指向实证性与逻辑性,而这些属性实际上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是同样存在,特别在中国百余年来的新式美术教育理念中,已经衍生出诸多新的方法论贡献与文化融合价值。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性地提出“艺术科学”,而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概念,就是要在当下的“新文科”语境中凸显艺术学科的重要价值和清晰的学科身份。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科学的交集部分,纽系着不同学科的亲缘关系和共同规律。美术领域中各子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其因现实需求而不断经历的“分”与“合”的现象,113专题:“美术与书法”博士教育与人才培养SPECIAL TOPIC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融的现象,已经显现出“艺术科学”的底色与特质,既分享着与人文社科乃至自然科学相近的规律,又显现出美术学科的本体自觉与文化特色。仅以美术学院里的中国画与书法系科为例,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与书法篆刻作为不同内容与研学方向,在现当代发展历史上曾历经系科设置的分科与统融,已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美术学院教育所面对的重要母题之一。现代学院体系下中国画与书法学科的专业分科与相关体系的建构,一方面深刻凸显了传统的中国画分科与现代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之间的抵牾与调和,另一方面更体现了近代以来引入的西式学院体系的本土化改造与适应的过程,以及中国画由相对自适自足的传统语境向丰富多元的当代语境转型的历程。其中,学院体系里中国画各画科的精专与贯通,及其本体性的画科逻辑,在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专业分工方式与教学方案中体现得最为直接与真切。从这一学科发展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艺术科学”内在的学科属性,及其与其他科学板块领域的互动互渗,才是“新艺科”语境下美术院校学科发展的动力与能量之源。二、探研:“美术与书法”作为一个新词组的学科意涵2022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两个院系的同时更名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一是“中国画学院”更名为“中国画与书法学院”;二是“实验艺术学院”更名为“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应时更名,与本文的论题恰好都有直接而深刻的关联。前者直接应对“美术与书法”学科的革变升级及其专业博士培养,后者则站在美术学科发展的前沿,在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的交叉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履。首先,两个院系的更名,都直接根源于一级学科的变更,和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学科发展趋势的现实需要。2022年9月,“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成为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学位类别,自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按新版学科专业执行。与此同时,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研究也成为国内诸多高校重点发展的前沿课题,如清华大学在2001年就设立了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发展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应该看到,这次专业目录的宏观调整,和中央美院两个院系的应时更名,既是对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更是整合创建美术学院专业学科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作为新的一级学科,“美术与书法”将以往两个亲缘相近、边界模糊的学科进行统合与重组,并由此强化对于美术与书法专业型博士的培养,显现出十分明确的现实应对意识。笔者认为,这一举措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在以下四个层面与方向,对当下与未来的中国美术高等教育产生促动与影响:其一,注重美术各专业学科之间、美术与书法专业之间的横向交叉融合。关于“跨学科”的话题是近十几年来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但真正意义上从各学科内部层面实现打通壁垒、交流融创,至今仍然基本停滞于一个空洞而新潮的概念。长期以来,高校各专业领域普遍存在交叉学科“名存实无”的尴尬局面,“组织载体的缺失直接约束着高校多学科研究资源的整合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开展,使学者难以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2的现象,也同样存在于美术学科内部。显然,与“美术与书法”新学科相伴而来的,亦包含着跨学科的内容、机制与理念的统合。其二,学术型与专业型博士的区分,将在另一层面促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进一步融合。以往诸多高校中美术学学科的实践类博士,往往是以导师组或理论导师的形式指导博士论文与学术研究的课题,而美术与书法专业型博士的培养,事实上非但不是减弱甚或摈弃了学术研究的内容,相反是将研究任务和问题意识的自主性、自足性返还给了艺术创作主体。正如薛114美术学报ART JOURNAL2023.01永年教授此前对于实践类博士的评析,“离开了学术研究,就失去了博士的题中之义”。在此前提下他富有先见性地提出,“美术实践类的博士,可以参照培养专业型博士进行,但不应该只关注技能而忽视人文关怀,其论文的写作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要严格区别于美术史论的论文,按照课题的方式与研究创作中的开拓创新紧密结合起来。”3徐悲鸿所言“画虽为艺,而及于学”也正是此意,只有将美术创作实践视为广义上的学术研究的一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认知专业型博士的本质和意义。今天培养美术与书法学科的专业型博士,终极目的还为了培养造就高层次的、有能力创作出佳作力作的学者型艺术家。其三,美术与书法专业型博士的培养,进一步强化了该学科的应用性和社会功能价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将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对应国家需求,注重社会应用,聚焦艺术本体,成为“专业型”博士培养的主攻方向。长期以来,强化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世致用与社会应用,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旨在使学科方向直接对应国家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已对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中国画与书法、油画、版画、雕塑等子学科为代表的造型艺术,与以实验艺术和科技艺术为代表的新观念、新媒介艺术,都在新的时代发展中不断探寻自身的社会文化定位。一方面,通过主题创作以视觉图像记录时代发展,成为造型艺术创作直接应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美术展览、融媒体传播以及艺术进入社会生活的其他渠道,以社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