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融合
背景
三农
思考
基于
贵州
大学
分析
金晶
2023年第22卷 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产教融合”背景下“三农”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 基于贵州大学的分析金 晶 吴拥军【内容摘要】产教融合是培养新时期“三农”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已上升为国家在乡村振兴阶段“三农”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层面。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三农”人才的特征,以及政策支撑保障不健全、产业技术转化率低等现实困境,并以贵州大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三农”人才探索的举措和路径为例,提出了地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三农”人才的发展思路。【关键词】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作者简介】金晶(),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吴拥军(),男,河南濮阳人,贵州大学教授,博士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标,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新引擎,成为国家优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迁的大背景下,如何按照现行的教育体制,积极创新和改革农业专业教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投入乡村产业振兴,贵州大学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做出了颇具特色的探索。一、产教融合背景下“三农”人才培养的现状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高等教育为“三农”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培养特色日益鲜明,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在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协同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后,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的产教融合发展政策,优让学校以及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真正地在学校管理中做到依法管理和依法治校。在依法治校的理念下,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将会更加科学规范,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可以有效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四、结语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持学校秩序的首要条件。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准确地意识到,该工作属于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同时还需要教师、学生、社会以及高校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优质人才。如今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因为复杂的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随着高校的扩张,在校大学生数量激增,增加了学生管理压力;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缺乏规范化以及科学化。高校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寻找有效的管理策略,提升人才培养效果。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生的权利和责任,让其能够在管理过程中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以及知情权,并逐渐扩大学校文化的影响,转变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另外,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入社会工作,通过社会工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有效地培养更为专业的人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全面贯彻“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理念,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培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冯鹏跃,许立茹 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策略分析 黑龙江科学,:翁兆丰 基于“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杨雪琼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山西青年,:李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实效性分析 才智,:何理瑞 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构建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王莉莉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与保障,:陈莹莹,葛春凤 从法治角度探讨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法制与社会,:马聪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意义探析和对策建议 法制博览,: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结合实际需求,立足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教育与行业的融合,注重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建设机制创新,这种培养模式最先在高职院校中出现。随着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三农”人才也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发展的趋势。(一)产教融合发展“三农”人才培养的特征。“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教育中,人才培养缺少实习平台,特别是针对农业农村的发展,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教学安排与生产实际脱节,农学类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训练,职业适应能力明显不强。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理论研究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从而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产学研推一体化发展是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体现,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合作是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的最直接桥梁,不断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校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企业发展潜力得到激发,实现了双赢。促进地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是为地方产业服务,它与当地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不管与设置的专业课程,还是与培养机制都紧密相连。此外,高校教师专业知识丰富,视野开阔,通过创办企业或科研成果转化,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逐步成为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助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服务“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传统的教育中多数院校对农技服务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师生开展农技服务的热情和主动性,农学类学生毕业后较少会选择农业、扎根农村发展,导致农业发展缓慢。产教融合的发展,激励着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激发师生为农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出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产教融合发展“三农”人才培养的困境。虽然产教融合在培养“三农”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当前许多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解决“三农”人才短板的突破口。但目前产教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困境。政策支撑保障不健全。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明确产教融合培养“三农”人才的文件,大多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探索创新机制,建立试点示范,缺乏相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不健全使得产教融合缺少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激励。校企合作层次不高。我国的农业仍是一个弱势产业,链条不全,短板突出,农业企业普遍表现为规模小、资源分散、实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较少投入大量科研经费与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即使校企合作,大多企业立足的是自身发展需要,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较少能从学生长远的培养和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导致产教融合发展程度不深,始终停留在浅层次。人才培养不突出。当前许多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主要为校企双方尚未明晰培养职责,学生本该在学校注重理论深造,在企业注重实践磨练,但双方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真空”,使得学生理论研究不够、实践操作不强。产业技术转化率低。校企合作不紧密,使得双方缺乏信任,高校教师掌握的科研成果较少在企业中得到应用,企业不太注重科技水平的提升,尤其在一线农业生产中,实际成果转化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了“三农”人才的培养。二、贵州大学推进产教融合“三农”人才培养的策略(一)搭建平台,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以来,贵州发展落后,“三农”人才支撑能力不足,贵州大学肩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始终坚持“贵州大学为贵州”的办学理念,围绕如何培养“三农”人才召开主题研讨会,汇聚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专家学者进行政策分析、经验交流和项目分享,助推贵州“教育扶贫扶智(志)”行动,促进贵州乡村人才振兴,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整合省内各方力量和资源,在校内设立专业分院,校外设立帮扶市县乡“新时代三农讲习所”等。改革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实施复合应用型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将实践教育、耕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三农”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和培训体系,不断培养一大批“爱三农、有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的乡土人才,为助力贵州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二)融入产业,培养区域特色产业实用型“三农”人才。贵州大学明确“贴合贵州、结合特色、整合资源”的工作原则,整合全校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坚定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聚焦贵州省茶叶、辣椒、刺梨等 个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了跨越院系和学科的 支产业专家服务团队,为全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把脉问诊”,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促进实用性人才的快速成长。深入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充分发挥智库智囊作用,大力推进“校农结合”,进一步深化拓展校企帮扶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升级。成立了“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刺梨产业研究院”“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等贵州农业特色产业研究机构,为贵州的特色产业发展搭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了全省的高层次人才,贡献了全省高校 的科技贡献率,承担的贵州省服务农村产业化项目占全省高校。(三)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三农”人才。贵州大学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扎根贵州大地办大学,开展“年度贵州大学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选聘工作,聘请全省同行业中有较高认可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家、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导师 余名,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与校内导师享有同等权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和产业、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和科研院所等资源融合、优势互2023年第22卷 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补。将生产一线的前沿技术、现实问题及时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能方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持,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启动“博士村长”计划,团队由学校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学生、本地技术人员组成,建立起“产业 专家 基地 博士村长”工作模式,采取“”(即 个博士研究生 个硕士研究生 个本科生)助力贵州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计划实施以来,共组织 余支“博士村长”队伍、余人次深入到贵州省 个县开展“三农”服务,培养“三农”人才,努力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三、地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三农”人才培养的路径思考(一)优化政策设计,加强教育资源与“三农”互益服务平台的建设。资源的互通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形式和质量保障,产业端具有运营能力与市场判断,可为教育提供实验基地、试验设施设备、产品生产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教育端拥有高级知识人才、科研成果、先进技术等生产资料,可为产业端提供科技支撑和转化能力。通过产教融合,产业与教育各自发挥优势,相互补齐短板,从而促成产品与服务的升级,双方就形成了利益共享的互益平台。然而,要使互益平台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优化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不仅要优化完善各自内部管理模式,打通制约瓶颈,明晰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管理模式中的各主体责任,还要坚持多元主体制衡和协作的原则,形成党委领导、校长管理、企业参与、师生监督的协同管理育人工作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三农”人才培养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建立稳健的培养机制。稳健的培养机制就是不受校企双方机构调整、人员变动、学生毕业影响而改变的长期的合作,比如,可以成立高校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将行业企业的治理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其真正参与到校企协同培养“三农”人才的决策以及各项活动中,从而构建产教融合、多元共治、利益共享的治理体系。(二)重视产业导师,着力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产业导师制是今后产教融合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