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加速
减速
博士生
学术
时间
体验
叙事
研究
马小婷
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2期一、问题的提出时间复刻并聚焦社会系统结构和时空关系,其社会意义源于它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必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节奏是社会时间产生的基础1。对博士生而言,时间是一切行动的量化标准尺度,以制度性学段、年限规定、社会性年龄和24小时制的钟表时间填充博士生的学术生活,并在相应时间范围和节点内规约行动行为,形成该群体特有的“读博时钟”2。同时时间成为当下时段的稀缺性资源3,被赋予稀缺的性质,他们要在全球学术资本主义浪潮的席卷和科研绩效主义的裹挟下争取用有限的时间资源,以实现科研成果产出最大化。作为学校场域结构中的行动者,博士生穿梭于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社会互动并建构学术文化的“时间流”,却也会在自身时空关系中充斥各种流逝、加速、紧张、压缩、匆忙和不安的时间体验和感受,莫名陷入社会加速发展所制造的“时间荒”和“竞速漩涡”中,触发自身的“时间焦虑”。柏格森和海德格尔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内在生命体验和意识绵延,人们可以直接感受时间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生成“飞快”“流逝”的线性时间速度。而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制度组织将时间以事件节点划分,嵌入到个体的生命历程中形成时间过程,建构个体的主观时间经验4。卢曼强调行动必须在“运作封闭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自我生产”,社会系统所构筑的时间机制包含过去、当下和未来三个时态的综合,并以此建立秩序化、程式化的社会时间轴,即表现为一种集当下偶发事件和非当下日常情况的“过程”性时间概念5。博士生的学术生活和时间内嵌于社会时间系统,个体与时间产生互动和依存关系,构建了博士生完整的时间结构和可以化约复杂性的时间机制“过程”。有学者将博士生的这段过程称为“旅程”(Journey)或“工作”(Job),用来隐喻博士生的成长历程6。“旅程”将博士生的教育过程视作不断试错和重复的循环时间,它与个体的价值观念、情感意蕴以及生活经验相关联,强调人在与时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作用7。博士生学业“旅程”由“读博时钟”的不同向度构成,包括具有高重复性、测量性和秩序性的物理时钟,超越刻度化和碎片化的生命时钟,以及带有集体成员共同体生活特点和整体生活经验的社会时钟。由此博士生的时间不仅作为一个序列紧密排列,而且成为各个事件的边界条件8。受全球化时代的学术资本主义影响,科技加速、生活节奏加速和社会变迁加速带动了整个学术市场的加速进行,“学术界已经进入一个具有流动性、灵活性和非物质性的时代”9。与此同时学术时间形成带有学术资本主义的时间体制,学术时间的削减和时间资源的匮乏使得学术型知识员工处于“来不及加速与减速:博士生学术时间体验的叙事研究马小婷摘要:时间是检视现代社会生活结构和质量的基本模式。博士生行动取向、学术生活和时间体验会通过时间规范、截止期限和时间规章来与整个时间系统需求进行协调和兼容。基于博士生个体叙事视角,对他们日常学术生活中的时间结构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博士生的读博旅程在时间加速下的不同阶段生成的时间体验和主观感受是不同的,分别为:阈限过渡阶段的时间积累与失序、陷入加速循环阶段的时间规训与赶工、主动走出竞速漩涡的时间自由与增能。摒弃量化、加速和竞速的时间观,探寻个体与制度环境、时间结构的共鸣关系,重构博士生的学术时间观。关键词:博士生;学术生活;时间体验;叙事研究DOI:10.16298/ki.1004-3667.2023.02.10752023年第2期中国高教研究多想”10和“失眠于学术界”11的状态中。一方面,博士生培养阶段是一个完整、闭环的时间过程,学术时间嵌入这一过程并与一系列学业考核和制度规约产生联系,从而形成加速的时间模式;另一方面受“学术锦标赛”和“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在面向毕业要求和就业市场筛选机制的裹挟下,博士生的学术时间观呈现“超速行动”模式,时间变得更加短促,但时间线似乎在无限延长。目前国内对于博士生的学术生活和时间观研究并不常见,一般聚焦博士生时间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相关性研究,从时间积累、时间投入和时间分配观测学生的学业表现12,但量化时间资源和投入并不能深描博士生整个学术生活的时间体验,也仅仅是作为一种预测博士生学术能力产出的时间数值13。当博士生个体的学术行动同时受到物理时间的刻度规约和社会时间的过程驱动,建构的时间轴便会被偶发性事件打破,陷入失序和复杂化。这种充满个体主观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时间体验成了博士生学术生活的明显特征和反映博士生科研工作的重要机制。综上所述,博士生的时间结构并不是单向度的时间发展模式和线性时间规律,它集合了物理性的钟表时间、社会性的互动时间和个体性的行动时间,共同建构而成博士生的学校时间结构,时间也从原先的“发挥化约复杂性功能”增添了“系统的存在所绽出的维度”这一面向14。博士生在学术训练过程中感受各种时间形式的嵌入和时间制度的交织,极易产生持续性情感体验。其学术生活涵盖了速度、深度和广度的时间特征,蕴藏在学术生产和科研的“思考时间”中。齐格蒙特 鲍曼阐述“资本主义现代性仍在做出连续的、永不停息的快速再加速度的努力”15,受全球学术资本主义影响和学术发表市场的规约,速度文化制造出思考时间的不稳定性、瞬时性和不可控性,成为博士生“焦虑”“荒废”“痛苦”等直接的时间体验,并随读博时间结构动态变化。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关于博士生时间嵌入、时间资源和时间结构等议题更应该被关注。为此,本研究试图从高校场域和时空关系变化中解耦博士生特定的时间结构,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博士生“运作封闭性”的学术时间体验进行探讨,只有将博士生时间看作是嵌入社会时间系统的合理性社会机制,深入时间规训、时间资源稀缺、时间加速发展等多向度时间制度下探讨博士生与时间的主体间关系,才能解析在追求速度文化的现代学术市场和加速时间观下博士生“读博旅程”的时间体验和心态变化,从中窥探这一群体的整体学术境况和科研生态,继而为博士生群体提出相应的时间“共鸣”策略,构建与时间的共振关系。二、研究设计单向度的科研时间投入和产出比率不足以阐释数值背后博士生学术生活状态和在高校场域内的时间体验。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遵循“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16的原则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丰富、复杂、流动的时空场,结合相关制度对博士生学术生活的时间体验进行考察。基于质性研究中的个体叙事视角,通过深度访谈对博士生个体在特定的、半闭合的培养阶段内的学术生活进行解码,以时间体验窥探群体情感,将有助于揭示这一群体的真实学术生态和科研困境。博士生时间体验和情感变化充满动态性和过程性,足够多的日常生活和科研经历才能还原本真面貌。为此本研究在访谈对象的选取上,以中高年级博士生为主要群体(二年级以上),他们经历过一年以上完整的学术生活和科研训练适应,对于时间制度、时间资源、时间文化等有清晰的认知,并对自身与时间关系处理具有更多的经验。考虑到学科异质性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原则,聚焦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博士生,以“滚雪球”方式扩大样本量,并筛选出典型个案。访谈对象选取以性别、年级、高校层次、学科专业和科研成果为基本信息轴,确保访谈维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访谈主要采取线上访谈和线下面谈,时间均控制在6090分钟,在征得对方同意后进行录音,并转录成原始文本材料。整个调查研究时间跨度从2022年1月持续到2022年11月。(见表1)三、博士生时间体验的现象描述与叙事分析博士生的学业历程由阶段和时间节点构成,阶段是构成学业进程的客观参数,而每一阶段内特定时间节点的感受与体验则是他们学业“旅程”的主观参数。基于中高年级博士生回忆叙事,描述并刻画他们每一时段的学术生活,考察这一群体的时间节奏和体验。(一)阈限过渡阶段:时间积累与焦虑博士生培养是一个相对完整且闭合的时间过程,对于博士生新生来说,刚入学第一年属于学业适应和身份转变的过渡阶段,即特殊的阈限阶段(liminality)。从心理上来看,“阈限”既是过程也是状76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2期态,指向个人离开先前固定位置后出现的有间隙性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过渡者的状态含糊不清,他经过的是这样一个领域,它很少带有或者不带有任何过去的或即将到来的状态的特性”17。刚进入读博场域和时间结构中,在还未形成博士生学术生活和身份认同的聚合阶段,精细化学习、知识体系构建和制度性时间规训与其身份过渡难免发生冲突。博士生对于时间的规划、安排、调整和适应显现出时间结构和状态的不稳定性,多以碎片化、失序的时间形式呈现,在过渡阶段他们处于一个真空悬置的“科研阈限”阶段,但个体“读博时钟”在不稳定的时间结构下逐渐形成和积累。“精密化学习的时间积累”我硕士和博士做的研究方向完全不一样,硕士一般去取样做实验,检测水文水质,调查实践比较多,现在做的是卫星监测,完全脱离实验室了,当时花了好长时间适应和学习,要重新开始学编程,找资料,学习基础性东西。前后研究方向差异太大,接触的新东西就越多,有时候一个问题卡在那儿一天也解决不了,有时候十分钟就解决了,导致我很焦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一时半会儿补不起来,得投入大量时间。(S02)我们可以客观测量钟表时间,但时间体验、内在的时间流逝却是难以捉摸的主观现象。对于博士生来说,第一年的时间充斥着稍纵即逝和无意义感。硕士阶段的学习经历与读博后的方向差异较大,他们处于一种既不在这边也不在那边的状态。从“惯常状态”脱离暗含无限潜能和危险,博士生从原来的科研方向中脱离出来,走向新的研究方向需要一段时间和空间,短暂造成时间的消耗与流逝。然而新的时间结构和时间秩序的生成促使他们在模棱两可的“混沌状态”中寻求新的位置,这些“过渡者”在不清晰、不确定的时间结构中进行摸索,以达到科研学习过程的自我确证和突破18,进入博士生涯的聚合阶段,并培养研究领域的学术嗅觉。“同一时期不同时性的焦虑”我记得刚读博那会儿时间不够用,定时上课,不定时地开组会,还要安排写报告、会务事项、报账等,中间还要参与横向课题。到下学期的时候课少了又得出去调研,碰上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整个一年就是慌乱的,根本没有完整的时间规划和体系。(S13)相比于时间结构呈现的秩序化状态,博士生的“读博时钟”又隐含混乱、零碎与失序的嵌入流动。博士生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其培养重在科学研究、学术训练、高深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对于长期沉潜的时间深度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广度要求较高。同时,学术工作需要持续、有深度的思考,在时间结构上被称为“思考时间”,强调时间与思想在头脑中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被物化的方式的内在联系19。然而博士生一进校,琐碎事件和多项事件同时嵌入到他们的时间结构,在“读博时钟”上呈现同一时期的不同时性。学术人所谓可支配时间越多,反而越可能陷入一种节奏失序状态。碎片化的时间和忙碌失序的节奏扰乱了博士生的时间结构,与学术生活无关的时间节点和被分割的时间片段显得仓促紧凑而又转瞬即逝。受现代化社会鼓吹的“提升逻辑”和提升逻辑下的“增长社会”观念影响,博士生个体被无序的时间裹挟,递进和累积大量时间进行精细化、专业化学习,为科研生活做准备,但时间投入与科研产出的不对等关系催生时间焦虑,陷入“不进则退”的时间幻象。(二)陷入加速循环:时间规训与赶工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在时间上进行重构和重新描述,时间资源不足抑或时间速度快成为社会加速时间异化的现实表征。博士生现在、当下是一个表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访谈对象S01S02S03S04S05S06S07S08S0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21S22S23性别男男女女男女男男女女男男男女女男男女男女女男男年级博四博三博四博四博三博二博四博三博四博二博二博二博二博三博三博三博二博二博四博四博四博三博二学校层次“双一流”建设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