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医学生视角的我国家庭医生培养认知及对策研究_周亚旭.pdf
下载文档

ID:2258040

大小:1.17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医学 视角 我国 家庭医生 培养 认知 对策 研究 周亚旭
2023 年 第 26 卷 第 1 期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4刘静,黄付敏.追忆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开拓者沈其震 J.中国卫生人才,2019(7):54-57.5高灵通,袁建强,陈怀艳,等.让生理学课堂思政飘香生理学 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初探 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316-319.6甘贤兵,王媛,章梦婷.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J.大学教育,2021(12):111-113.7王志敏,曹丹,杨晨.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思政内容挖掘与实施路径研究 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26-27.(编辑汤敏华)基于医学生视角的我国家庭医生培养认知及对策研究周亚旭1,周莹1*,陈添翼1,2,刘照南1,2,赵梧斌1,2,陈轩祎2,3,何金灿2,3,徐彰2,4(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127;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25;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200092;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200025)摘要:目的 调查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现状和培养的认知,以及对家庭医生的职业选择,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自制结构式问卷,以医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得分为10.01分;70.0%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未设置家庭医生相关课程,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设置家庭医生相关课程;6成以上调查对象认为应通过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家庭医生培养;所在学校设置家庭医生课程(2=26.912,P0.01)和有家庭医生就诊经历(2=15.314,P0.01)的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较高;认为家庭医生社会地位高的医学生(2=33.064,P0.01)更愿意成为家庭医生。结论 医学生对家庭医生总体认知评价不高,应采用课程教育+实践感知的方法,改善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主观认知;高校与医学生在家庭医生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供需失衡现象,高校应将必修和选修课程灵活搭配,以满足医学生需求;应多措并举,提高家庭医生职业自信和社会地位,引导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关键词:家庭医生;医学生;认知;培养;对策中图分类号:R197.1;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4441(2023)01-0075-04引文格式:周亚旭,周莹,陈添翼,等.基于医学生视角的我国家庭医生培养认知及对策研究 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6(1):75-78.收稿日期:2022-10-28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重点项目(编号:ZD160705)*通信作者:周莹(1983),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医院管理、智慧医院建设;E-mail:以社区、居家为服务场景的家庭医生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旨在为民众提供可及、便利、连续、个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根基与抓手1。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 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指出高校要面向全体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2。家庭医生教育和培养是保障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3。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是我国家庭医生规范化培养的重要主体部分4。本研究以该主体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医学生对家庭医生及其培养模式的认知评价,旨在从医学教育接受方和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角度,剖析我国家庭医生培养现状,为完善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家庭医生助力献策。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44 份,收回率 98.7%;其中有效问卷 363 份,有效率81.8%。752023,Vol.26 No.1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1.2问卷设计本研究采用自制结构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认知评价,包括对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执业范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环境和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等方面的了解情况。采用Likert 5级标度方法进行编制,分为“十分了解、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十分不了解”5级,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4题满分20分,若4题累计得分12分,表示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度较高;若累计得分12分,则表示认知度较低。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相关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认知,包括是否设置有家庭医生相关课程、开设课程的方式、培养模式和相关课程的设置阶段。第三部分主要调查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职业选择及选择的主要原因。1.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人录入,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医学生基本情况有效问卷363份中,男性146人(占 40.2%),女性 217人(占 59.8%);大三以下 106人(占29.2%),大三及以上257人(占70.8%);有家庭医生就诊经历的56人(占15.4%),没有家庭医生就诊经历的307人(占84.6%)。2.2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认知评价调查对象总体认知度得分为10.01分,其中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执业范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环境和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认知度得分分别为2.42分、2.25分、2.73分和2.61分。调查对象中认知度得分12分的有244人(占67.2%),12分的有119人(占32.8%)。另设置一题目,了解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其中认为家庭医生社会地位高的有56人(占15.4%);认为家庭医生社会地位一般的有236人(占65.0%);认为家庭医生社会地位低的有71人(占19.6%)。2.3家庭医生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对象中有254 人(占 70.0%)表示学校未设置家庭医生相关课程,109人(占30.0%)表示学校设置了相关课程。2.4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相关课程的需求情况调查对象中有221人(占60.9%)认为有必要设置家庭医生相关课程,其中130人认为应采用选修课的方式,91人认为应采用必修课的方式;33人(占9.1%)认为没有必要设置家庭医生相关课程;109人(占 30.0%)持中立态度。采用多项选择方式调查医学生对家庭医生培养模式的选择情况:252人(占 69.4%)认为应该通过临床早期接触社区导师课程进行培养,225人(占62.0%)认为应该通过定期社区轮转等实践性较强的模式进行培养,168人(占 46.3%)认为应该通过家庭医生理论课程进行培养。采用单项选择方式调查医学生对相关课程设置阶段的选择情况:126人(占34.7%)认 为 应 设 置 在 临 床 课 程 阶 段,116 人(占32.0%)认为应设置在见习阶段,77人(占21.2%)认为相关课程应贯彻于学习全过程,44人(占12.1%)认为应设置在基础课程阶段。2.5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职业选择调查对象中有114人(占 31.4%)表示未来愿意成为家庭医生,主要原因为工作环境合适;249人(占 68.6%)不愿意成为家庭医生,主要原因为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收入不高。见表1。2.6医学生对家庭医生认知评价的单因素分析将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学业阶段、课程设置、就诊经历作为因子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在设置了相关课程的医学生中有52.3%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较高,而未设置相关课程的医学生中仅 24.4%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较高。在有家庭医生就诊经历的医学生中有55.4%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较高,而在没有家庭医生就诊经历的医学生中仅 28.7%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较高。表 2 结果显示,所在学校设置家庭医生课程(2=26.912,P0.01)和有家庭医生就诊经历(2=15.314,P0.01)的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较高。表1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职业选择情况项目愿意成为家庭医生-工作环境合适-就业比较容易-有发展空间-收入合适不愿意成为家庭医生-不利于自身发展-收入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地位不高-对基层医疗机构不熟悉-心理上不能接受数量(人)114785652392491731551441449563百分比(%)31.468.449.145.634.268.647.742.739.739.726.217.4 762023 年 第 26 卷 第 1 期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表2医学生对家庭医生总体认知评价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项目学校设置相关课程学校未设置相关课程有家庭医生就诊经历无家庭医生就诊经历总体认知评价较低(得分12分)数量(人)5219225219百分比(%)47.775.644.671.3总体认知评价较高(得分12分)数量(人)57623188百分比(%)52.324.455.428.7226.91215.314P0.010.01表3医学生对家庭医生就业选择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项目家庭医生社会地位高一般低愿意成为家庭医生数量(人)356712百分比(%)62.528.416.9不愿意成为家庭医生数量(人)2116959百分比(%)37.571.683.1233.064P0.012.7医学生对家庭医生就业选择的单因素分析将医学生对家庭医生职业选择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学业阶段、课程设置、就诊经历、总体认知评价、社会地位评价作为自变量进行卡方检验。认为家庭医生社会地位高的医学生中有 62.5%的调查对象愿意成为家庭医生,而认为家庭医生社会地位低的医学生中仅16.9%愿意成为家庭医生。见表 3。结果显示,对家庭医生社会地位主观评价较高(2=33.064,P0.01)的医学生更愿意成为家庭医生。3讨论及对策3.1课程教学+实践感知双管齐下,改善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主观认知单因素分析发现,所在学校设置家庭医生课程和有家庭医生就诊经历的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总体认知评价较高。因此,课程教学和实践感知对于改善医学生对家庭医生的主观认知十分必要。同时本研究显示,相较于理论课程,医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临床早期接触的社区导师课程和定期社区轮转等实践性较强的授课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家庭医生相关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课集中授课的形式,以 全科医学概论 为主要教材,以部分课时的社区见习作为辅助教学5,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加拿大有52%的医学生将家庭医生作为自身的职业选择,其实践教学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加拿大高校运用“理论课系统教学”+“临床案例深入讨论”+“PDS课程”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6,在社区见习期间,引入社区导师个体教学模式,一对一地指导学生进行病史询问,病历书写,体格检查等实践训练。因此,我国高校在家庭医生课程教学方面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树立临床早接触的概念,重视医学生的实践感知,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医生认知评价。3.2选修+必修课程灵活搭配,契合医学生课程需求本研究发现 70.0%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学校未设置家庭医生相关课程,而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设置相关课程,其中认为将家庭医生相关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占58.8%,设置为选修课的占41.2%,这表明在家庭医生课程设置上存在供需两方错位现象。我国高校开展家庭医生培训教育起步较晚,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尚不健全7-8。袁利等9在全国30所高校的调研中指出,80%的高校将“全科医学概论”设置为必修的核心专业课,尚未形成标准化、科学化的培养方案。家庭医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基本诊疗能力、预防保健能力和良好沟通能力的面向社区的复合型人才10。因此,相关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将医学生的课程需求和家庭医生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对家庭医生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层,对于重要的核心能力,设置对应的必修课程并强化考核。对于次重要的综合技能,增设讲座、见习、慕课、微课等选修课程,以增加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满足不同医学生的个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