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区经济布局研究_储昭斌.pdf
下载文档

ID:2257143

大小:1.29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优势互补 质量 发展 省区 经济 布局 研究 储昭斌
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基于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区经济布局研究?储昭斌摘要:我国各省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但各有比较优势,应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此,应先从理论上认识省区存在的“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再研判省区空间结构演变而推进优势互补的趋势,以拓展优势互补空间、提升动力体系功能的思路,围绕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县域经济、地区合作与开放链接等五个方面的建设,探索形成省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新路径。关键词:省区经济布局;区域比较优势;优势互补;新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省区大多也是如此。在不包含港澳台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就国土面积而言,除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和海南省外,国土面积都超过万平方公里,其中,个省区的国土面积超万平方公里,个省区的国土面积超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最大的是新疆,达万平方公里;就人口而言,个省(区、市)的人口超万人,个超万人,其中,广东、山东、河南三省人口超亿人,一些省区的面积或人口已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规模国家。各省区的资源禀赋及区域差异明显,省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年月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各省区的省情、区情特征,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省区内也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在全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与长三角发达地区智慧养老联动发展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安徽智慧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的机遇与优势研究”()。作者简介:储昭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城乡经济发展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DOI:1014154 j cnki qss 202206012经济学研究自然规律”。各省区的省情、区情不同,推动省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经济布局的具体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存在着具有共性特征的一般规律。各省区应把握空间结构演变和区域经济布局的内在规律,探索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经济布局的新路径。本文从这个视角,探讨省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问题。一、区域比辙可以互补的递増性区域比较优势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视角看,各省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经济布局,应该从如何发挥省内区域板块的比较优势入手,使区域板块间 的优势实现互补,在优势互补中使每个区域板块的比较优势递增,从而推动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 比较优势: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对此,需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把握。所谓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是在区域间的分工与优势互补中,使区域经济规模和发展能力都能递增的 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区域间的分工和优势互补,可以扩大关联区域比较优势的规模,提升比较优势的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从而使区域比较优势递增,形成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区域间形成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至少应具备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一是相关区域要有一定的优势,包括历史、地理形成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产业优势或产品优势,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战略调整中形成的区位优势等,有了这些优势,区域间 的优势互补才具有可能性;二是区域间 的优势能互补,无论是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还是产业优势,都需要某区域的优势能为他区域所用而互补,即区域间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形成某种关联性,这样区域间 的优势互补才具有可行性;三是区域间 的优势互补不是短暂的而是可持续的,即优势互补可以较长时期地维持,使得优势互补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稳定的预期,这样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才具有稳定性。显然,以上三个基本条件是相互关联的,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的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具体省区层面,各区域板块作为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相互之间的空间关联性虽然更强,但也要具备这三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的形成基础是区域分工,因为区域分工可以发现关联区域相对比较优势的市场价值,又通过区域分工开发利 用这些相对比较优势,以动态的优势互补放大静态的相对比较优势,最大化地把比较优势的“存量”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流量”,又把“流量”转化为“增量”,从而推动关联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出,各省区内部的区域板块,无论发达程度如何,都存在着某些相对比较优势,即使是较小空间尺度的市、县、乡镇,也会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对比较优势,这些相对比较优势在发达区域板块是先发优势,在欠发达区域板块是后发优势。发达区域板块和欠发达区域板块之间如果没有区域分工,这些比较优势都只处于“静态”,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都不会互补,发达地区的先发优势就难以扩大规模,甚至会衰减;欠发达区域板块的后发优势也难以释放,甚至会淹没,一些优质资源还大量地被发达区域板块“虹吸”,进人“比较优势陷 阱”。如果发达区域板块和欠发达区域板块之间有区域分工,发达区域板块的先发优势与欠发达区域板块的后发优势得到互补,这些比较优势就会在区域分工中“动”起来,从而成为“动态”的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在供求两侧产生巨大的需求。发达区域板块的先发优势会持续递增,不仅会扩大先发优势规模,向更大区域扩展生产和服务网络,又会推进先发优势升级,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欠发达区域板块的后发优势得到释放,不仅会聚集本地要素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会吸引外地要素形成“反虹吸”功能,走出“比较优势陷阱”,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从而在省区内可以缩小与发达区域板块的差距,在省区外可以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推进我国各省区在高质量的共同发展中迈向共同富裕。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才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之后,该理论经过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和他的学生俄林、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澳大利亚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等著名学者百年来深人研究,历经了不断补充和丰富的发展阶段,成为世界上一个虽古老但又常用 常新的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化和科学技术加快进步的 当今世界,这个经济学理论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无论在空间尺度是大还是小的区域之间,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所显现的效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在我国,由于国家多项区域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区域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省内的区域板块间及省区间 的区域分工和区域一体化都在蓬勃发展,加快形成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有利于缩小省内区域板块间 的发展差距和省区间的发展差距,进而会推进在全国范围缩小区域差距。因此,我国经济进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各省区要特别关注和培育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以这种递增性的比较优势作为“粘合剂”,加快省区内区域板块之间 的分工合作和都市圈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省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域经济布局。二、省区空间结构演变推动优势互补的趋势研判在我国,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有关。科学研判省区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区域间优势互补的趋势,才能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髙质量发展的省区经济布局。城市和乡村是省域空间结构的两大载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下,城乡空间关系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而推动省区空间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区空间结构发生了“以乡村为主导以城市为主导以城市经济圈为主导以都市圈、城市群为 主导”的四个层次的三次递进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从新中 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很低,省区空间结构基本上是以乡村为主导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省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战略地位上升,推动省区空间结构由以乡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的转型。第二次转型发生在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省域中心城市快速崛起,不少省区出现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推动 省区空间结构由以城市为 主导向以城市经济圈为主导的转型。第三次转型发生在世纪初,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下,人口和生产要素加快向中心城市集聚,省区内的城市经济圈开始向都市圈发展,相邻省区的都市圈开始向城市群发展,推动省区空间结构由以城市经济圈为 主导向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导的转型。因此,自“十三五”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群、都市圈蓬勃发展的时代。到“十四五”初,全国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或认可的城市群有个、都市圈有个。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空间形态,不断发掘出我国地理空间的巨大发展潜能,正在重塑我国的省区经济地理。随着国家多项区域战略的实施,省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寸推进优势互补的经济布局会有五种趋势。()城市群地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会在更大区域空间范围内推动优势互补在人口与生产要素向城市和城市群持续集聚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决定的承载力约束,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小城市小城镇的“金字塔”式规模序位结构。随着人口与要素向不同规模城市的不断集聚,城市群内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辐射与带动周边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会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金字塔”式经济学研究的城市规模序位逐渐形成跨行政区的多中心增长极系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形成跨行政区的综合型动力枢纽功能,都市圈 的核心城市形成省域增长极功能,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会在省域内形成特色型的专门化分工功 能,从而扩大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增加相互间优势互补的机会。显然,城市群地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而增加的优势互补机会,会在更大区域空间范围内推动优势互补,从而在省区间培育和增强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二)都市圈推动形成一体化、同城化的新型城乡关系,会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优势互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在一小时通勤圈之内,空间布 局更为 紧凑,因而在省域经济布局中的作用更为突出。随着国内 国际“双循环”的不断深人,产业极化效应不断增强的同时,扩散效应也不断显现。在这种趋势下,都市圈核心城市作为省域增长极的功能会不断增强,从而提升对中小城市(镇)和乡村的辐射带 动力,到了一定程度,极化效应会转 化为扩散效应,都市圈内不同规模的城市会出现产业分工: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产业向高端化升级、向服务化转型,一般制造业和中低端产业会向都市圈 的中小城市(镇)转移,从而推动都市圈形成一体化、同城化的新型城乡关系,有效破除城乡分离的“二元”空间结构,在更深层次上推动都市圈 的核心城市与其他中小城市(镇)、城市与乡村间 的优势互补,在省区范围培育和增强可以互补的递增性比较优势。(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会为优势互补赋能按照区域经济学的布局理论,经济区域有三大空间构成要素: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其中,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的中枢大脑,发展廊道是经济区域的四肢躯干,空间网络是经济区域的循环系统。以人工智能为 主的智 能化革命在深度和广度上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培育的新动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导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从而会对经济区域的三大空间构成要素赋能。一是智能化为中心城市赋能,会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智慧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市的科技引领和发展枢纽功能;二是智能化为区域发展廊道赋能,会大幅增强发展廊道的集散功能,使发展廊道成为城镇发展密集带和产业发展密集带;三是智能化为空间网络赋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