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新文科理念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探索_罗相娟.pdf
下载文档

ID:2256650

大小:1.4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文科 理念 外国文学 课程 教学 探索 罗相娟
159大众文艺在中国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推动下,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也亟待发生变革,于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于2019年4月吹响了启动的号角,紧接着教育部又于次年11月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部署新文科各项建设工作。地方型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地方师范生的培养重任,而外国文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该如何抓住新文科发展的契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虽然目前官方未对“新文科”概念进行正式界定,学界经过热烈的讨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国家对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总体性的要求:“新文科”建设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第一要务,利用新技术,实现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一)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及复合能力的人才新文科强调知识整合与学科融合,如有专家认为:“新文科是基于全球新技术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注重通过文科内部融通、文理交叉融合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知识体系,并引领学科发展。”1这就在具体课程教学层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一科之言,才能为地方培养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完整的教师储备人才。(二)培养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当下我国国情的新变化: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在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书写和彰显大国的文化自信,建设好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的特点应把握三个方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2我们在强调培养专业人才时,继承性、民族性是放在第一位的。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布实施到现在已经两年多,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举行校级、省级课程思政比赛。只有仅仅抓住以上这两点,才能将育人与育才融为一体,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良好的文化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基于新文科理念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探索*罗相娟 龚世学(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线上授课背景下的外国文学史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01199052);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新文科建设项目“基于新文科理念的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摘要:新文科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强调知识整合与学科融合,同时更要求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由此观照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教师既要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对学生加强跨文化跨学科能力培养,还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养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关键词:新文科;外国文学;复合能力;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I106.4;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2-0159-03文化教育160大众文艺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新探索新文科理念的推广与实施对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学重构做好方位指引,需要教师认真领会新文科的精神内核,从教学目标设定到课堂实施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革,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突破仅在单一学科内部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单一人才的培养局限,实现多学科间的交融,这不但符合新文科要求,也契合外国文学史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特点。另外,“教书育人”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秉持的两个重要抓手,两者缺一不可,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也是价值引领。”3不像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由于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思政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西方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到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而这又最终会在作家文学作品之中体现出来,而我们学生直接面对的正是文学文本,正因如此,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堂思政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更要坚持“立足本国,吸收外来”,真正树立四个“自信”,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会清醒地从本国立场辩证地分析西方文化与社会现象,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以下本文将针对这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一)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跨学科知识能力培养以往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更多的是拘泥于教材中具体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的介绍,只聚焦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而忽略对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因为本身外国文学就是跨越了东西方文化,学生对外国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对作品的理解极易出现偏差,也不能形成宏大的东西方文化比较视野,更不能娴熟地对当下身边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批评,当然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最新的文学发展趋势。新文科建设提出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及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外国文学课程特点进行学生跨文化和跨学科知识培养。首先,外国文学课程本身就具有跨文化特质,本课程教学是有效沟通东西方文化的重要方式,应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的历史视野和比较意识,现在高校所用的外国文学史编写组新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国文学史,就是遵循学科特点,在编写结构上,突破了以往的两分法:即把外国文学分为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大板块,这种结构体系的优点就在于打破西方文学中心论的束缚,让文学在一个整体架构中互为参照,东西呼应。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西方文学作品时,一定是立足于中国文化,运用比较方法,把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放在整个世界文学的视野中辩证理性地去看待。例如我们在讲古希腊神话故事和传说时,让学生明白有一些故事在其他东方民族神话中早就出现,来梳理出文学的源流;古希腊荷马史诗开创的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和中国古代漫长的以诗歌为代表的抒情文学传统是整个世界文学中两道不一样的风景,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源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学作品长廊中,出现了诸多相似性的人物或相似性的主题表现,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国别文化,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外国文学史主要研究西方欧美文学从古到今的文学发展演变历程,各个时期文学思潮及代表作家作品特点,文学除了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之外,势必也会受到社会因素其他文化艺术的影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只是单一的只做相关知识点的讲述,仅对作品进行文学角度的分析,内容局限于学科内部,应加大对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文学一直与政治、历史关系尤其密切,外国文学亦是如此。如从古代到20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文学思潮发生的时代、政治背景没有讲明白,学生也把握不了该思潮的内涵和特征,尤其是诸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这些大的波及整个欧洲的文学思潮和时代的风云变幻密切相关,18世纪法国的启蒙主义文学很多就是为资产阶级大革命在摇旗呐喊,文学作品中饱含政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特殊优势,向学生推荐慕课平台的优秀西方文化课程,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时期的历史背景知识。另外,西方文学与一些艺术诸如美术、建筑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讲授巴洛克文学时,单纯地讲该派文学特征,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该风格成就最突出的建筑方面的图片,诸如法国的镜厅,以及一些巴洛克风格的桌椅,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世纪的表现主义流派,最初先是出现于美术界,后来才影响到文学领域,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油画作品,结合文学文本,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往在讲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苏醒以及文艺复兴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时,学生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若我们先从美术作品入手,把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及拉斐尔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生对该时代以及文艺复兴的理解会更直观和深刻。进入到20世纪之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学流派纷呈,文学与哲学、心理学的关系尤为密切。西方的现代文学就是建立在非理性哲学思潮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叔本华的人本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柏格森的直觉主文化教育161大众文艺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在教学中,绕过哲学,只讲文学作品本身,作品是无法讲透彻的。由以上,跨文化与跨学科教学,既是对时代特征和新文科理念的呼应,也是外国文学史课程自身的要求,我们要跨越不同学科和文化之间的壁垒,致力于构造更为立体和多元的交流渠道,由此多维度地揭示文学书写与人类存在境况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学与思政教育必须“同向同行”。在外国文学课程中,学生要面对来自东西方自不同历史和文化语境的多元价值观的呈现和博弈,尤其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观念,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平衡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比重,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方面,充分挖掘外国文学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隐藏的德育要素,经典的外国作家作品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人类在同自然、命运作斗争的过程中共同的理性思考,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由此产生一系列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对人类各种美德的赞扬。因此教师在讲解外国经典作家作品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吸收这些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如在学习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时,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学习这部作品杰出的戏剧结构之外,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主人公永不屈服,坚持同命运作斗争及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精神上,使学生受到启迪,思索人生,培养责任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学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对堂吉诃德人物形象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对堂吉诃德这样一个以天下为公、扫除世间一切不平事为目标的理想主义者形象所蕴含的悲剧性进行解读时,结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主义信念;在学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教师重点通过对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分析,让学生感悟“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精神,以及通过老人与大海、鸟、鱼的相处,所表现出来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诸如以上,利用作品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在课堂上就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立足中国文化,运用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剔除外国文学中的糟粕,警惕外国文学文本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外国文学作品毕竟有着与中国文学作品迥异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势必在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等方面与我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吸收精华,为我所用的同时,一定要辩证,批判性地去看待一些文学作品。如薄伽丘的十日谈,教师在教学中,肯定该作品的斗争性和批判性的同时,一定要跟学生指出该作品的局限,即对享乐主义的鼓吹和对人性欲望的过度渲染;在学习鲁宾逊漂流记时,我们对鲁滨逊流落荒岛表现出的早期资产阶级自力更生和开拓能力予以肯定,同时运用后殖民批评方法介入理解时,可以看到他对野人星期五的一系列改造,如穿衣服,学习英语以及各项现代文明社会的技能,带有非常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殖民色彩。19世纪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辩证、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用近百部作品描摹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图景,对资产阶级的贪婪和金钱对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但他却对行将没落的封建贵族报之以同情;英国作家狄更斯深刻地揭露了英国的劳资矛盾,却有意淡化阶级矛盾,制造大团圆结局;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不啻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但其提出的“托尔斯泰主义”却具有明显的空想主义色彩。教师在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进行正确引导,理性客观评价,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