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兼之
非礼
天王
归惠公仲子
公元
文本
诠释
礼义
阐发
治平
第1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12023年1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23doi:10.3969/j.issn.2096-2991.2023.01.003主持人语:随着近年来的国学复兴,儒家经学也在不断升温。孔子删定“六艺”,最后完成的当是 春秋,故其形上水准也最高。太史公自序 称其为“王道之大者”“万物之散聚”“礼义之大宗”,可见 春秋 之难读,令后世无数儒者穷尽覃思。余治平教授 兼之非礼:天王归惠公仲子之赗基于 公羊传 隐公元年的文本诠释与礼仪阐发 一文阐发孔子行使“素王”权柄而贬抑尊为周天子的非礼之举,赠送助葬礼品,竟然延期推后,进而彰显出道统高于君统的道义魅力。孔子会不会打仗,孔子没有武备而只会文事吗?张凯副研究员的 以战止战:孔门弟子救鲁以存义对子贡、冉有抗击“齐国书来伐”事件的哲学诠释 则以 春秋 哀公十一年“齐国书来伐”事件为中心而展开理论回答。上古“六艺”之中早就强调射、御之术,早期儒家并不只呈现坐而论道的柔弱行状。子贡、冉有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才能应当来源于老师孔子。儒家反战、去战,而并不畏惧战争,毋宁也能够用正义战争打败敌人,以战止战也未尝不会。作者以经学的方法严谨而别致地解读并深挖 春秋 文本之义理,引据赅洽,非常值得点赞。代春敏博士 救日与救君:董仲舒的“重异”思想以 春秋 经录“日有食之”为中心 一文以扎实的经学工夫胪列孔子在 春秋 中对三十六次日食异象的不同书法辞法及其蕴意,而揭橥董子以阴阳之道诠释日食发生之原委,试图在天道与王道之间释放公羊家的价值追求和意义空间。其论精当,思路新颖,富有启发。董仲舒传世文献 春秋繁露 深察名号 是研究中国古代名学哲学、儒家名学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但长期以来敢于涉足者不多。张靖杰博士的 “名”何以为“际”?论天人关系视域下的董仲舒名号学说 切入点很细小,紧扣一个“际”字而进行微观叙事,但又能够在其中洸洋自恣地寻绎董仲舒的名号大旨。尤其把声音作为“名”的一个重要因素,经由声音而枝蔓、延伸出政治哲学和道德秩序,则很有创见,切实推进了董学研究。(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保瑞)兼之非礼:天王归惠公仲子之赗基于 公羊传 隐公元年的文本诠释与礼义阐发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 春秋 有“王鲁”的旨意要求,隐公元年,周天子派遣使者来鲁国向已经下葬的惠公及其夫人仲子行赗礼,即赠送助主人送葬的用品。经文于不该称“天”的王者头上称了“天王”,于不该“归”的时点上“来归”,于不该连称的对象身上书若国君及其夫人,“使”“来”之辞皆有寓意。孔子既批评其“不及事”,又谴责其“兼之”,乃属于“非礼”之行。本文以该事件为中心,紧扣经、传、注、疏之文本,通过对 春秋 礼义的训诂和阐释,揭示孔子突破“外小恶不书”之体例而记录在册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新王大于时王,虚王高于实王,进而道统大于君统、道统高于政统的仁义法则。关键词公羊学;孔子;赗;礼;经学诠释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3)01-0015-10收稿日期 2022-11-18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027)作者简介 余治平(1965-),男,江苏洪泽人,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儒家经学,中国哲学。-15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春秋 经,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周天子平王派遣使者宰咺来鲁国向死去的鲁惠公、夫人仲子赠送助葬的车马束帛之礼品。经文书以“天王”一辞,即指天子周平王,东周第一任君主。平王东迁,成为春秋时期的开端。“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归,通馈,指赠与、赠送。诗 邶风 静女 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从远处的郊野送来柔嫩的荑草,显得实在是美好而又异常珍贵。鲁惠公,姬姓,名弗湟,但 世本 曰名“弗皇”,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曰名“弗生”,是春秋时鲁国第十三任君主。惠公夫人为孟子,无子,早卒。惠公晚年,为庶长子公子息(即后来的鲁隐公)娶宋国武公之女仲子。仲子至鲁国,惠公见仲子漂亮,自纳之,并立为夫人,生子允并立为太子,即后来的鲁桓公。庶长子息,为贱妾声子所出,后代桓而立为隐公。惠公是一个有为的君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鲁之国势大振。周平王年间,秦文公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未许。惠公怒,执意用天子礼祭天帝,周平王也不敢过问。惠公薨,因太子允年幼,改由庶长子息代为摄政,次年(前722年)为隐公元年,为 春秋 经起始之年。赗,指送给丧主的礼品。说文 贝部 曰:“赠死者。从贝从冒。冒者,衣衾覆冒之意。”1131礼品只用于死者。据 穀梁传 隐公三年,“归死者曰赗,归生者曰赙”,赠品有细分,赗用在死者身上,赙则是送给活人的。仪礼 既夕礼 曰:“公赗,玄纁束,马两。”郑玄 注 曰:“赗,所以助主人送葬也。”贾公彦 疏 曰:“车马曰赗,施于生及送死者”,故“助主人送葬者也”2461。汉书 景帝纪 曰:“王薨,遣光禄大夫吊、襚、祠、赗,视丧事,因立嗣子。”353按照周制,凡行赗礼助葬,士一般为马,大夫以上则为四马一车。一、使者“宰咺”之官氏、身份公羊传 曰:“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氏?宰士也。”在周代,宰是一级官职。而咺,则宰者之名。以官职为氏者,只相当于宰官系列里的士的级别。经文对人直呼其名“咺”,绝非尊称,则不难发现咺的身份和地位。解诂 曰:“别何之者,以有宰周公,本嫌宰为官。”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在“周公”之上加了一个“宰”字,其实是区别了官职与个人之名。徐 疏 曰:“系宰,是官。言名,又卑称,故执不知问。”宰的来头不小,但随后追加一个名“咺”,则意味着其官职级别,或许并不大,而地位卑微。徐 疏 以为,解诂 之所以不言“宰咺者何”,而说“别何之者”,恰恰是因为僖公九年的“周公加宰”,是“周公身上官”,故“别何之,令相远”,表示与经文称“宰喧”是不同类型的问题。解诂 在前面刚说过“以周公加宰,知为官”,把官职与名当作一体;而这里却又说“本嫌宰为 汉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第四,李全华标点,岳麓书社,1988年,第30页。下引该书皆不出注,而改文内只标记篇名。晋范甯,唐杨世勋:重刊宋本穀梁传注疏附校勘记 隐公三年,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刻 十三经注疏(7),艺文印书馆,2014年,第15页下。下引该书皆不出注,而改文内只标记篇名、年份。宰,甲骨文中的“宰”,字形呈半包围结构,其外面是一座房子的视图,里面则是一把刑刀的象形。两部分结合,则表达“宰”的本义,即在屋内劳作的奴仆。说文 宀部 曰:“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而辠,即罪人。所以,宰的本义是充当家奴的罪人。上古宰杀牲畜,一般都由主管奴仆才有资格操刀,故“宰”又有屠宰、宰杀、割肉等义,而后则泛指在屋内劳作的手工艺匠人,拥有较为专业的生产技术和能力,进而,再引申出掌控、控制,主管、主持之类的蕴涵。故 玉篇 曰:“宰,治也。”增韵 曰:“宰,主也。”于是,宰又可以指决定性影响力的当家之主、核心人物、权力中枢。史记 礼书 曰:“宰制万物,役使群动。”荀子 正名篇 曰:“心者,道之主宰。”仪礼 公食大夫礼 曰:“宰右执镫,左执盖。”周代之后,宰又成为管理公共事务的官吏之通称。周礼 有冢宰、大宰、小宰、宰夫、内宰、里宰。春秋时的卿大夫家臣、采邑的长官,也都称宰。后世中国,也有县宰、邑宰、宰相、太宰之官衔。宰相是百官的总头目,所以,“宰”经常又特指“宰相”。-16余治平兼之非礼:天王归惠公仲子之赗基于 公羊传 隐公元年的文本诠释与礼义阐发官”,要求把官职与名区别开来,因而,“言宰周公,宰为周公身上官”,而这里的“宰咺”,则“嫌宰为咺之身上官也”,而并非是何休硬扯出什么差异。“宰即非咺之身上官,而系宰言之者,次士以官录,言其是宰下之士故也。”可见,宰周公是真正的宰,有名副其实的官位官职;而咺则是 春秋 为了声张王权的行文需要,硬把“宰”字系在、加在他名上的一个虚拟官职而已。以官为氏,解诂 引定公十四年秋,“天王使石尚来归脤”,石尚是士,尽管是“天子之士”,但经文也没有为他记录官职,疏 曰“不以官录之”,没有在他名上加官。其 解诂 曰“天子上士以名通”,可见,春秋 记载天子上士之事,一般都直称其名,而一律不加官衔。其 疏 曰:“天子上士以名氏通,中士以官录,下士略称人。”按照 春秋 的书法,上士只称呼其氏,徐 疏 引定公十四年秋,“天王使石尚来归脤”。中士可称其官职,其 疏 曰“言以所系之官录之”,即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下士则隐去姓名而直接称人,疏 引僖公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和七国诸侯“盟于洮”,“王人”虽身份低微,却排序在诸侯之上,公羊传 以为是“先王命也”。身份都是士,但级别越低微,值得书录的个人信息就越少。经文书“宰咺”,透过这种系名于官的书法,可以发现,他可能只是宰夫中的士一级官员,属周平王的三等宰官。故这里的宰,也就是个士而已。二、鲁惠公与仲子公羊传 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鲁惠公,是鲁隐公的已经死去的父王。考,指父亲;死去的父亲。尔雅 释亲 曰:“父为考。”4208父、考一谓,生死之别而已。释名 释丧制 曰“父死曰考”,追溯字义来源,则曰“考,成也”,指事物已经发展到定形、成熟、完成的最后阶段。“亦言槁也,槁于义为成。凡五材,胶漆陶冶皮革,干槁乃成也”5469,可指五材加工、制作的最后工序。广韵 曰:“考,成也。”说文 老部 曰:“考,老也。从老省、丂声。”1173段玉裁 注 曰:“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引伸之为成也。”称考则一定长于自己,老于自己。易 蛊卦 初六爻辞曰:“有子,考无咎。”684有好儿子能够纠正亡父的遗患,使父辈的积弊能够去除掉。礼记 曲礼下 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郑 疏 曰:“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于考也。”799父亲德行完成,而自行归天。妣、媲,则指父之匹配,配偶。惠公与隐公、桓公,是父子关系,隐公、桓公则是兄弟关系。惠公薨,隐公继。解诂 曰:“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生父,死考,祢则立庙。祢,说文 示部 曰“亲庙也”,指父庙。故 增韵 曰:“父庙曰祢。”左传 襄公十二年 曰:“同族于祢庙。”8535示字旁的“祢”,表示王者的父亲死后,牌位入庙供奉,构成离自己最近的神祇。父,是家族直系血统中,上一代男性。说文 又部 曰:“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亲的职责是对子女施加规矩,进行各方面引导和教育。广雅 曰:“父者,矩也。”父亲直接被等同于标准、规矩,要求其对儿女做出道德限制。徐 疏 曰:“以法度威严于子,言能与子作规矩,故谓之父。”一家之中,母亲生养子女,父亲则教育子女,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其引 逸周书 谥法 曰“大虑行节曰考”9651,所思虑的是关涉品节操守的大问题,虽至于死生之际却不可丧夺,因而足以充实、完成其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徐 疏 曰:“言有大虑行节之度量,堪成以下之法,故谓之考。”在许多子女的心目中,因为性别、分工的差异,其对父母的角色想象和功能构建也是不同的,母亲总是料理日常生活的楷模,而父亲则是光宗耀祖、做大事、成大业的典范。公羊传 曰:“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经文里的仲子,是桓公的生母。没有被称为“夫人”的原因,则是这个时候的鲁桓公尚且年幼,还没即位,所以就不能称其为鲁国的国君。仲子,作为惠公媵妾,解诂 曰:“仲,字;子,姓。妇人以姓配字,不忘本也,因示不同姓。”上古社会,贵族女子方可有姓名。姓、字组合,目的就是要减少同姓婚姻的概率,尽量能够交叉婚配。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优生优育了,避免同姓结婚则是方法之一。而女子出嫁,依然保留原姓,以-17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示不忘根本,常念着娘家。徐 疏 曰:“字者,本国所加,故称字,见其不忘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