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使用
语言
策略
特征
探究
张宏国
作者简介:张宏国,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语用学、词汇学。陈庆锐,硕士,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马雯瑞,硕士,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交际的英汉白谎语用策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文章编号:()基于使用的白谎语言策略特征探究张宏国,陈庆锐,马雯瑞(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摘 要:拟从语言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学科对白谎展开多维分析,同时采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揭示使用过程中白谎的欺骗性、善意性和文化性特征,进而对白谎的概念进行再界定。关键词:白谎;欺骗性;善意性;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谎言也称谎话。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谎,梦言也,从言荒声”,意思是说“谎”是人梦中之言,荒谬之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谎话”的解释是“不真实;虚假的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作“谎言”的解释是“谎言;谎话”。而谎言又有好坏之分,有些谎言具有恶意,其最终是达成欺骗的目的,被称为恶意谎言,有些谎言则带有善意,可以用来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被称为善意谎言。善意谎言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它绝非是简单的言语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现象,其内涵与英文中的“”相当,直译为“白色谎言”,简称为“白谎”。白谎的界定和认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本研究先对白谎展开多维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白谎性质并对其进行重新界定。一、白谎的多维分析国内外,对白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白谎的概念和分类,特别是儿童对白谎行为认知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以及伦理学等诸多学科,探讨其语用功能与价值、影响儿童白谎行为的因素以及产生和理解白谎的深层原因。白谎的概念研究在国外,根据说谎的目的,将谎言区分为“黑谎”和“白谎”,并将后者定义为不伤害他人情感所说的假话。和 则从语用学的角度,将白谎作为礼貌策略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提出的有关说谎的民俗模型理论,强调了社会与文化因素在说谎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他甚至认为白谎因遵循帮助他人的社会规则,所以不再是谎言,而应该将其归类于礼貌范畴而非信息范畴。则从白谎的前提条件出发,认为白谎是说话人出于听者的利益而使用的欺骗性语句,他认为使用白谎会对听话人产生有利的效果,而说真话对听话人带来的影响则是不利的。在国内,杨照明的实用英汉新词汇和黄丽丽等的港台语词词典从词典编撰角度对白谎进行了概念分析,分别认为“白谎”是“指为礼貌而说的无恶意的谎言”和“谎话;假话”。白谎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徐芬等人在关于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中,把谎言划分为“白谎”与“伤害性”谎言,并指出白谎是一种出于人际交往的礼貌或对他人的关心而说的谎言,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动机或情景因素在个体对白谎与直率真话的道德评第 卷 第 期 年 月黑 龙 江 工 业 学 院 学 报(综 合 版)()DOI:10.16792/ki.1672-6758.2023.01.008价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曾红媛()研究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发现中英儿童对于白谎的理解总体而言是比较一致的。白谎的语言学研究有些学者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等语言学视角对白谎进行了解读。钱冠连把言语假信息分为利害假信息与功能假信息,其中利害假信息包括施害假信息和施利假信息,而他认为施利假信息便是“”,即自己向对方发出自己明知是错误的信息,以有利于或无害于对方。李亮金认为善意谎言“是从善意出发,尽量降低对交际主体的伤害的谎言”,使用善意谎言有利于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摆脱交际困境。他还将善意谎言划分为“主动型善意谎言”和“被动型善意性谎言”。王辉从说谎者角度分析了白谎的语用功能,指出白谎是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相较于真话而言,更得体、礼貌。黄苇认为白谎符合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具有较高的语用价值。张宏国认为白谎在语义真值上是不真实的陈述,但对听话者一方或第三方是有益的。此外,他又以顺应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白谎运用的诸多因素,例如社会、心理、物理、文化等,并对白谎进行了语用分类。从关联理论角度,杨偃成对理想认知模式进行补充,提出 兼容模式阐释和解读白谎,并在 研究基础上对白谎进行界定,提出了白谎成立的三种条件,分别是:命题是虚假的;说话人知道命题是虚假的;说话人在说命题时,有意欺骗听话人,但不具有重大危害性。张天湘认为白谎具有较高的修辞价值,总体而言与“修辞立其诚”的原则是不矛盾的,且白谎策略的使用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状况相吻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善意的谎言的修辞价值和现实意义。白谎的伦理学研究在伦理学方面,石超认为在道德抉择和判断情境之下,白谎无疑会成为一个难题。因此,他将近代功利主义各家理论己有的或可能的对于白谎的言说作为分析对象,呈现这些不同的“道德谎言”判断形式的近代功利主义“家族内”纵向分野,寻找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历史和逻辑的得与失。综上,关于白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语用学两方面,在伦理学方面也有涉及。研究面较为广泛,但忽视了不同文化和语境对于白谎理解的不同及其重要性;虽考虑到从说话人的视角研究,却未涉及到听话人角度,忽视了白谎作为语言现象的交互性。以上研究白谎的视角较为全面,但对于白谎的概念界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使用过程中的白谎语言特征在对白谎展开多维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总结归纳出使用过程中白谎的三个本质特征 欺骗性,善意性以及文化性,从而对白谎进行再界定。白谎具有一般谎言的属性,即在语义真值上于说谎人而言是虚假陈述,具有欺骗性,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与一般谎言相比,说谎者的动机是善意的,主要为尊重和保护听话者,避免对其造成伤害,具有显著的语用效果。此外,白谎作为一个舶来品,翻译自“”,从西方到东方,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化性,即中西方对于白谎使用的场景以及可接受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欺骗性白谎,作为谎言的下位概念,具有一般谎言的属性,即欺骗性。根据白谎所提供的信息与客观实际的对应关系,张宏国认为界定白谎的充分条件是说谎者自认为提供了假信息,是否真的是假信息,判断根据乃是该信息是否背离客观实际。而这里的“真”与“假”仅仅指的是白谎者所说的信息与客观实际的相符程度,而于白谎者而言,他所传递的信息自始至终都是其出于善意而向对方传递的他自认为是虚假的信息,即无论信息内容真伪如何,信息都带有欺骗性的意味。以曾子杀猪为例分析: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为让孩子好好待在家里,便欺骗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等她刚从集市上回来,便看到曾子正要去杀猪。于是她立马向曾子解释自己只不过和孩子开个玩笑罢了,不必当真。曾子却告诉夫人说为人父母不能欺骗孩子,因为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案例中,曾子的夫人为了安抚在家吵闹的孩子,便对儿子撒了一个白谎,其中白谎的信息片段为“让孩子好好呆在家里,回来杀猪给他吃”,反映出曾子夫人自认为自己对儿子所传递的只是虚假第 期黑 龙 江 工 业 学 院 学 报(综 合 版)年信息,而且从未想过要兑现,即回来后不会杀猪给儿子吃,其目的只是为了让儿子在自己赶集时好好待在家里,故其对儿子所说的白谎是带有欺骗性的。至于后来曾子杀猪,兑现妻子对儿子的承诺,这是曾子夫人意料之外的,而且从曾子夫人的角度而言,这并未改变当时自己为达目的而对儿子撒白谎这种施骗行为的性质。白谎虽出于一种善意的目的,但是在白谎者的主观意愿里,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的所言所行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年 月 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样一则新闻:今年 月份浙江海宁警方侦破了一起“预存话费送手机”的诈骗案件,藏身在湖南怀化的杨某某就是嫌疑人,月日在当地警方配合下,海宁硖石派出所民警王洋和同事们找到了杨某某家,大家没想到开门的是杨某某年迈的奶奶,看到陌生人到来,奶奶显得有些不安。当时民警王洋看到奶奶上了年纪,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告诉她真相,于是并没有马上亮明身份,而是和同事使了一个眼色大家心领神会,一起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奶奶,我们都是浙江来的是您孙子的朋友。”一听是孙子“打工”地方来的朋友,奶奶终于放下心来,不断催促在房间里的孙子赶紧出来,一边还热情地拿出橘子,要给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吃,进入杨某某的房间后民警关起房门,王洋立马向他表明身份,“我们是警察!不想让你在奶奶面前丢人,请你配合!”弄清楚情况后,杨某某没有反抗,跟着民警走下楼,到奶奶身旁时,低垂着头说了句“你不要担心”。出门前,奶奶还留大家吃饭,民警们则以要去市里游玩为由,婉拒了奶奶,直到离开了奶奶的视线范围,民警才对杨某某戴上手铐。此案例中,民警们整个抓捕嫌疑人的过程中,避免引起老人不必要的担心,对老人的身体造成影响,故全程向老人谎称自己是其孙子的朋友,同时直到离开老人的视线范围,才完成了对嫌疑人的抓捕。除此之外,嫌疑人杨某某也是考虑到奶奶的身体,配合民警,让老人不要担心。民警和嫌疑人出于善意的目的,一起对老人撒了白谎,把“非”说成了“是”,把“否定”说成了“肯定”,把不存在的“朋友”关系说成了存在的“朋友”关系。这样的“朋友关系”让老人信以为真,放下戒心,不再担心自己的孙子,但这种关系所存在的虚假性、欺骗性依然没有改变,民警们和李某某还是欺骗了老人,民警们根本不是李某某的朋友,他们来找他的目的并非是想和他一起出去玩,而是为了抓捕他,将他绳之以法。而这一切的真相,在白谎欺骗性的特征下,也不为老人所知了。善意性除了具有谎言的一般共性 欺骗性,白谎还具有另一个独特且关键的特性,即善意性。认为“善意的谎言”因遵循善意性的社会原则而不再是谎言;在关于“有的人认为白谎因其善意性,利他性,所以不能算作是谎言,你支持这一观点吗?”问题调查中,结果显示多数人持支持的观点。由此可见,尽管白谎带有欺骗性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善意性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人们对于白谎的评价和理解。在构建的白谎过程中,说谎者是怀揣一种善意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减少对他人的伤害来实施说谎这种行为的,而于受谎人而言,说谎者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或者后果是有益的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如下来自笔者所见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大家庭,子孙三代,最为年长者为一位年近八十多、体弱多病的老太太,其丈夫在她年轻之时,就因病逝世。老太太育有两子两女,一个孙女,一个孙子。而大儿子早年因出车祸,也早早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初这对她的打击很大。如今她的孙子也早已经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可不幸的是,孙子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回家时,突遇车祸去世,孩子的父母悲痛万分,但他们以及整个大家庭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对老太太隐瞒其孙子去世的消息,谎称其孙子,通过招亲方式,招到很远很偏的地方,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就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而言,这个老太太的孙子整体条件一般,其家庭条件勉强还算可以,但想要通过正常和传统途径娶媳妇,还远远不够。所以,当老太太的子女告诉她孙子通过招亲的方式,招到别处,也能使老太太信服。此案例,老太太的子女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和年纪,怕她承受不住孙子去世这一巨大打击,而对她说谎,说谎的动机是善意的,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家人要尽可能照顾到生者的感受,希望能够让老人家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说谎的结果或造成的影响,于老太太而言,不会对她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反而会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老人的孙子招亲招到别处,既解决了老大当婚的问题,同时也不会对家庭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也第 期基于使用的白谎语言策略特征探究 年符合家庭现状,与此同时也符合老太太的心理预期。白谎不仅在现代社会家庭生活中有所应用,更是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典故之中。成语“望梅止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梅树林,到那里摘梅子吃,可以解渴。”兵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