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社会
燃烧
理论
突发
公共
信息
疫情
生成
机理
治理
研究
赵彤
科技传播55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作者简介:赵彤,硕士研究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陶贤都,副教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研究。“信息疫情”并不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有的现象,但是全球化社交媒体使得大量不实信息以极快的传播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扩散,呈现出真假信息混杂的信息过载现象,令公众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难以分辨真伪,从而导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信息疫情”问题前所未有的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传染性危害防范部门主任西尔维布里安德(SylvieBriand)博士较早对“信息疫情”的概念进行了权威的解释,其指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必须积极应对信息疫情。信息疫情指的是过多的信息(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反而导致人们难于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和可以依靠的指导,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1。信息疫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加重公众的恐慌焦虑情绪,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威胁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因此,信息疫情问题亟待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信息疫情的产生原因、信息疫情的传播、信息疫情的危害、信息疫情的治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只是以信息疫情为背景,对信息疫情的直接关注不够,另外对信息疫情较少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深度上有所欠缺。社会燃烧理论作为社会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为我们理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疫情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燃烧理论最早由牛文元院士提出2,该理论常被用来阐释社会不稳定以及社会动乱,并将其与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进行平行比较。社会燃烧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是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共存的,燃烧物质、助燃剂以及点火温度共同作用于燃烧。基于此,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的生成机理研究,本文从“燃烧物质”“助燃剂”及“点火温度”3 个方面切入,以期厘清信息疫情的生成机理,从中总结信息疫情可能造成的风险危害,并进一步提出减轻信息疫情负面影响的针对性治理建议。1 信息疫情的生成机理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问题的产生入手,想要提出能够有效缓解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疫情问题的可行治理建议,应当首先厘清信息疫情的生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其治理方法。关于信息疫情的生成机理,依据社会燃烧理论,将从“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3 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1.1 燃烧物质:恐慌情绪与污名化燃烧物质是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发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社会燃烧理论将社会失序、不稳定以及动荡与燃烧现象进行类比,认为引起社会失序的基本动因就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可以将其视为提供社会不稳定的“燃烧物质”2。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面对未知的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疫情生成机理及治理研究赵 彤,陶贤都摘 要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从燃烧物质、助燃剂以及点火温度阐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的生成机理,剖析信息疫情在从个人到国家各层面上造成的伴生危害,从而提出妥善处理燃烧物质、充分把握助燃剂、迅速降低点火温度以减少信息疫情危害的治理策略。关键词 信息疫情;生成机理;社会燃烧理论;伴生危害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323-0055-05DOI:10.16607/ki.1674-6708.2023.02.00420231(下)科技传播56理论探索病毒侵袭与健康威胁,人与周围环境间关系的和谐状态被打破,公众很容易产生恐慌、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以当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状况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这使得公众更加希望获取更多的信息来了解疫情的相关情况,以实现更积极的自我保护。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越来越严重,公众也在不断增加着有关疫情的信息需求,但与之相反的现实是,一般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都有着突发、未知与不确定的特点。因此,在疫情发生初期,几乎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缺位”的问题,令公众的信息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社会中充斥着恐慌焦虑情绪与公众信息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使得各种谣言、虚假信息等大量滋生。虚假信息成为人们负面情绪发泄的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公众通过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传播谣言与虚假信息,缓解面对未知的风险所产生的不安与恐慌情绪,这也给信息疫情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会成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破坏因素,出于情绪宣泄或转嫁矛盾等目的,人们可能将事件的发生推责给他人,从而造成信息疫情中的污名化问题。徐剑与钱烨夫指出,“信息疫情”的内容主要包括起源迷思、虚假治疗以及污名化等表达形态,其中污名化是“信息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将疾病风险与特定人群联系起来的行 为3。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新冠病毒称为“ChineseVirus(中国病毒)”或“WuhanVirus(武汉病毒)”就是“信息疫情”污名化行为的一种典型表现。可见,恶意污名化会为信息疫情的萌生提供生存空间,可以视为信息疫情问题泛滥的“燃烧物质”。1.2 助燃剂:技术赋能与信息霸权燃烧现象的发生需要助燃剂的参与作用,一些媒体的过分夸大与故意误导、敌对势力恶意攻击与无中生有的挑动、非理性的推断和片面利益的刻意追逐等,相当于社会动乱中的燃烧“助燃剂”2。互联网时代,全球化社交媒体的普及令众多谣言、虚假信息实现了极快速度的广泛传播,为信息疫情产生大范围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条件。“信息疫情”是媒介变革的产物,它的出现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有着直接关联4。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常常伴随着各种与事件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假。例如 14 世纪中期黑死病在欧洲大规模暴发,当时有关瘟疫暴发的原因流传着多种不同的说法,这些流言在当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影响,其中的“投毒说”在欧洲引发了迫害犹太人的狂潮。可见,真假信息混杂的现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并不少见,但“信息疫情”问题在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严重程度前所未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化社交媒体的出现普及,为信息疫情向全世界蔓延提供了技术条件。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专家,社交媒体用户大多没有接受过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专业培训,加之社交媒体“把关人”功能的削弱,不少用户出于非理性的情绪或者逐利的目的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分享未经查证或刻意捏造的信息,这些不实信息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迅速传播至全球,大量不实信息在网络世界中肆虐,造成了“信息疫情”的不断扩散,技术赋能成为信息疫情泛滥的“助燃剂”。来自他方势力的恶意攻击是“信息疫情”问题愈发严重的重要原因。进入 21 世纪,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推进和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信息传播冲破疆域的限制,由于实力悬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传播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信息霸权”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着技术、人才、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不断向其他国家“泼脏水”,各种“新冠病毒来源于武汉病毒所实验室”等相关论调在全球化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由于占据着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能够将一系列不实信息不断推送至社交媒体平台,冲破其他国家的网络阻拦,让一系列阴谋论调传播至全世界网民眼前,也直接或间接助推了信息疫情向全世界扩散。1.3 点火温度:监管不足与辟谣困境“点火温度”也可称为“燃点”或“导火线”,根据社会燃烧理论,可以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突发性事件作为社会动乱中的“点火温度”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政府部门现实的监管难题与辟谣困境是各种谣言、虚假信息等无法在初期得到遏制,进而不断发酵扩散、产生较大影响的两个主要原因,因此,监管不足与辟谣困境可以视为信息疫情泛滥的“点火温度”。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如果政府部门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谣言预警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就会使得不实信息难以被扼杀在萌生阶段,导致信息疫情得以继续发展。事实上,信息疫情问题,归根到底是网络信息治理与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政府部门对网络环境中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实信息的有效监管与及时应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信息疫情的危害,反之,如果国家政府对信息疫情的监管力度不够,信息疫情也可能继续发展,最终给个人、社会、国家造成深重的风险与危害。“平台寄生”是当代网络生态治理的瓶颈,也科技传播57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是信息疫情防控的困境,傅懿瑾认为,以中介形式出现的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解构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信息的分发与推送以算法为依据,使用平台的个人、媒体机构、组织、政府则处于“寄生”的状态6。由于平台的相对强势以及内容推荐算法的广泛运用,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真实信息与辟谣内容很难走到大众面前,而被大量的虚假信息所淹没,政府与媒体现实的传播与辟谣困境也为信息疫情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条件,最终造成信息疫情问题产生大规模、大范围的负面 影响。2 信息疫情的伴生危害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流行泛滥给全球范围内的抗击疫情工作以及开展国际间合作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疫情使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局面更加复杂,并且进一步演化成为比新冠病毒更具威胁性的难题。分析总结信息疫情的伴生危害,能够使信息疫情的治理更具有针对性,能够为信息疫情的治理创新与路径优化奠定基础。2.1 危害个人身心健康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面对未知的风险,公众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慌的情绪,迫切需要从外界获取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以实施进一步的自我保护,而这时如果网络中充斥着言辞夸大、恶意捏造的不实信息,可能会更加强化公众的负面情绪。网络世界信息真假混杂,信息疫情现象容易令大众陷入到信息恐慌、焦虑的状态中,无法对接收到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取舍,从而失去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与帮助,严重危害到个人的的身心健康。如果公众的负面情绪持续放大,还可能会做出过激的行动,从而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极易出现各种故意夸大事件现状危害及负面影响的虚假信息,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中流传着大量“病毒会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病毒云”“封城”“禁止机动车出行”“酒精消毒致火灾或爆炸”一类的夸大病毒感染风险、疫情防控程度与疫情防控影响后果的不实信息,此类故意渲染夸大的不实信息在网络世界中流传,极易加深大众的不安焦虑情绪,严重化疫情的风险危害,从而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对疫情期间大众保持稳定心态、做出正确判断造成不利影响。2.2 扰乱正常经济秩序在恐慌情绪与无法满足信息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公众可能会更轻易地相信虚假信息所传播的内容,尤其是虚假治疗信息,公众可能会通过疯狂抢购虚假治疗信息中所提及的物品,以缓解不安情绪并获得安全感,因此,虚假信息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期间,有新闻报道称双黄连口服液可以预防并且治疗新冠病毒,因其涉及公众密切关注的疫情防护问题,这条消息立刻被大量转发,迅速在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大肆传播,民众开始了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的热潮。在线上购物平台,双黄连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而在线下药店,人们忽视了病毒传染的风险、不顾疫情防控政策的要求,大量聚集排起长队进行抢购。这不仅给疫情防控工作加深了难度,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引发全社会的动荡恐慌。随后,各大权威媒体下场解读辟谣,双黄连事件才得以平息。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这种大量滋生的伪科学谣言切中了公众渴望采取措施实现自我保护的不安心理,导致各地出现盲目抢购、囤货等不良社会现象,给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此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部分不良商家出于逐利的目的,利用大众急于寻找防范办法的急切心理,传播类似“吃大蒜治病毒”“喝酒吸烟防肺炎”“香油抹在鼻子上可以预防病毒感染”等不实信息,借机推销贩卖产品,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还使得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混乱情况更加严重复杂、难以有效控制管理。2.3 政府与媒体遭遇信任危机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知情需求很可能十分强烈,迫切需要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