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建筑
阅读
温度
理念
空间
设计
研究
进军
7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1 当代建筑与空间设计的趋势1.1 体验优先2017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1。换言之,建筑也应该是“可阅读、有温度的”。“建筑可阅读”活动在上海的兴起源于对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关注和保护。这将建筑和城市看作一个“文本”,如“德国城市研究学者迪特哈森普鲁格则明确将城市环境假设成一个可以被阅读和释义的社会文化文本。借用符号学方式将空间现象视为符号,进而视之为意义和感知的载体”2。“我们阅读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城市和城市中的人”2,并提升人对城市的认同感。从物理属性的语义扩容来看,“有温度不仅仅只是表示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很多时候也包蕴着一种富含人文情怀的修辞审美感觉”3。“城市有温度似乎也可以替换为,城市有内涵、城市有底蕴、城市很宜居、城市有人文气息,温度将这些评判城市的抽象标准变为具体可感,连通的是人的感受和事物特征之间的认知通道。”3综上所述,“可阅读”和“有温度”概念均将建筑和城市作为一个被阅读的文本,而将它与人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并将这种体验的意义指向以人为本理念和城市特色魅力。“建筑可阅读、有温度”理念跨越了维特鲁威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对建筑要素的常规理解。而从“人的体验”出发阅读和理解建筑,以“有温度”扩展了超越“美观”的建筑内涵,因此,体验优先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趋势。1.2 一体化高新技术,特别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创造了新的建筑形象和空间形式,建筑与空间设计呈现一摘要在“建筑可阅读、有温度”的当代建筑设计理念指导下,本研究通过梳理当代建筑与空间的设计趋势,从人的体验角度,尝试将建筑空间的含义概括为“空间以其形、用、义,表述空间与建筑及环境的一体化关系,表述空间与人的关系,并反映时代诉求”。提出了空间设计的四要素:光、开放、互动与融合、情境。研究相应的设计方法,并结合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一期、二期工程等设计实践加以阐述。关键词空间;光;开放;互动;融合;情境中图分类号TU201.1文献标识码ADOI10.19892/ki.csjz.2023.02.22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of“architecture can be read and has temper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architectural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xperience by combing the design trend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space as“space expressing the integr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people,and reflects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by its shape,use,and mean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ur elements of space design:light,openness,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and situation,studies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methods,and expounds them with the help of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hase projects of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nghai Tech University.Key words space;light;openness;interaction;integration;situation时代使命、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建筑设计领域呈现新趋向。建筑可阅读、一体化等理念正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的关注点,而空间恰恰是与使用和体验直接相关的建筑部分,那么以人的体验角度去重新认识建筑空间,研究空间设计的要素与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负责设计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一期、二期工程等项目,并在空间设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这里借以辅助说明空间设计的观点。作者简介:马进军(1976-),男,高级工程师、建筑专业副总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作者单位:华建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于建筑可阅读、有温度理念的空间设计研究Research on Space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Architecture Can Be Read and Has Temperature”马进军Ma Jinjun77 2023.02/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体化的倾向。这里说的一体化,指两种设计趋向:一是建筑、空间和环境的一体化;二是空间本身的一体化。前一种趋向试以乔布斯剧院为例说明。一个凸镜形整体屋盖悬浮于完整的玻璃圆筒上,形成纯净新颖的建筑形态,圆筒由通高的弧形玻璃拼接而成,电线等服务构件无形地集成在玻璃面板之间的硅胶接头内。通透的大玻璃面模糊了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的边界,整体的屋盖又使室内外吊顶呈现一体,如此,建筑、空间和环境形成了一体化。空间本身的一体化,指空间各个界面的一体化。以海口云洞图书馆为例,“自由有机的形态也塑造了多变的室内空间:墙面、楼板、天花,模糊了室内外边界”4,模糊了空间的各个界面。“让空间感受本身成为主体。屋面和楼板均采用形似华夫饼的双层中空肋板形式,既能满足大跨度、大悬挑的受力需求,又能利用结构中空铺设设备管线、填充建筑保温材料,实现简洁完整的室内空间,也是建筑、结构、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关键。”41.3 空间外放化超大玻璃及其结构支撑技术日渐成熟,使空间界面大大解放,空间外放有了最大化的可能。如乔布斯剧院正是通高玻璃墙的应用,以消隐室内外界限的方式实现了空间的最大化外放。其实,空间外放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常见到。传统木构建筑的门窗往往是能装卸的,特别是在一些园林建筑中,当墙板全打开时,室内、室外的界限就消失了。这与传统建造技术相关,但根本在于中国传统的“天人观”(自然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室内空间外放于环境也就自然而然了。1.4 大空间化传统类型化建筑的功能在演变,很多走向综合化和多样化。同时,大空间的运用渐趋广泛,不再局限于常规的交通、体育、展览等建筑,这自然带来了大空间内多功能的聚集和融合。如赫尔辛基颂歌中央图书馆,它的理念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自由空间”。一层、二层是影院、展厅、咖啡厅和各种兴趣活动场所,图书阅览空间仅占三楼大空间。特别的是,它将儿童活动空间和开架阅览空间并置于同一个大空间下。2 空间的新含义体验优先、一体化、空间外放化和大空间化等设计趋向,赋予了建筑空间新的含义。首先,空间是建筑之用,又不止于用。形态、使用和意义,是空间的三个基本属性。其中,意义是空间的精神属性。从人的体验角度看,空间的意义联系了人的感知,感知的过程就是空间被阅读的过程,所以,意义可以说是三个属性中的终极属性。其次,空间容于建筑,建筑容于环境。建筑、空间、环境共同营造一个整体的氛围,呈现一个统一的意义,这也是三者一体化的根本所在。最后,建筑总归不能摆脱时代。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建造技术势必会在建筑身上打上时代烙印,反言之,建筑作为民生的重要部分,也应有其时代使命。综上所述,空间的含义可概括为:空间以其形(形态)、用(使用)、义(意义),表述空间与建筑及环境的一体化关系,表述空间与人的关系,并反映时代诉求。3 空间设计的要素和方法从空间的含义出发,笔者认为空间设计的要素主要有:光、开放、互动与融合、情境。其中,光是空间感知的起点。其他对应于空间的三属性,形态(及环境)角度是开放,使用角度是互动与融合,意义角度是情境。3.1 光正如路易斯康(Louis Kahn)所说的“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安藤忠雄、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等一代又代的建筑师在各自作品中作了很多完美的诠释。安藤忠雄在评述“罗马万神庙”时说:“我所感觉到的是一个真正存在的空间。当建筑以其简洁的几何排列,被从穹顶中央一个直径为 9 米的洞孔,所射进的光线照亮时,这个建筑的空间才真正地存在。”可以说,光是空间感知的起点。光的运用是空间设计的第一法则,要关注如下几点。其一,光与暗结合,光与简洁的形态结合。从人的体验来看,一个简洁的、完形的形态更容易被识别,光与暗形成的图底对比越强烈越容易被识别。从形态上看,万神庙的穹厅覆盖于完形的穹窿下,“光之教堂”呈现的是一个纯粹的“十”字。同时,光的十字、光的圆洞,都是在暗的背景下才强烈地呈现出来。这种对比越强烈,空间的精神特质越突出。其二,光、影与底结合。光随时间变化而产生影的变化。影产生于阻光物,可以是外墙构件,也可以是一颗植物。底指的是光影的承接者、“表演的舞台”,可以是墙,是地面。只有组织好光、成影者和承接者,才会有好的光影效果。其三,利用光的节能和指引作用。自然采光是被动式节能最基础的部分。对于一个体量庞大的建筑,把自然光引入建筑内区,对节能和室内光环境的舒适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像很多昆虫有趋光性一样,光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教综合楼设计中,笔者将自然光的引入和指引人流作为空间构思的出发点,由此创造了上下中庭的空间形式5。以下试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二期工程(现称人字楼)的设计来探讨光线运用的方法。人字楼为一个顶部斜切的“Y”形形体,在“Y”形三肢的中央形成一个竖向中庭,中庭上方覆盖圆台形天窗,底部置入一个椭圆形报告厅作为活跃元(见图 1)。空间的构思围绕中庭展开:首先,运用光线的指引作用,建立空间序列。进入门厅,正面是椭圆形报告厅,天光投射在它的墙面上;走近报告厅,会发现它与中庭的间隙,光正是从这个间隙投射而下。这是一个窄窄的高耸的空间,抬78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头可见天窗的一角,暗示人向上部探究。当上到报告厅的顶部平台,会发现置身于一个 6 层通高的、宏大的、充满阳光的中庭(见图 2图 4)。其次,建立边庭,作为中庭指向环境的过渡空间。在“Y”形三个方向的凹部,围绕中庭每 23 层建立通高的边庭,边庭设楼梯以方便层间的联系,也使中庭有了来自侧面的自然光(见图 5)。3.2 开放开放性,含义非常广,狭义理解就是“空间的外放”。空间在外放的过程中,实现空间与建筑及环境的一体化。从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开放性在于“被看”与“看”的无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空间界面的消隐,超大玻璃技术的成熟使空间的极致开放成为可能。此外,最常见的窗口和洞口都是沟通空间与环境的手段,关键在于创造性的运用。像云洞图书馆,洞口的组织基于有机的形体和空间的需要,指向意图非常明显。有的指向天空,有的指向大海,寻求的是空间与环境的合理对话。从空间的形态角度理解,开放性在于空间界面的向外延伸。空间界面,包括墙、顶、地都可以向室外延伸。墙的延伸比较常见,外墙面饰面做法常常延伸到室内。顶的延伸,在大玻璃墙面的情况下显得特别有意义,如乔布斯剧院,大玻璃使屋盖的整体性能有效感知。地的延伸,如室外景观的构成或做法延伸到室内地面。总之,界面外延是空间与建筑及环境形成一体化的最直接的方法。3.3 互动与融合3.3.1 互动的引导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