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高等教育
信息化
发展性
资源配置
机制
研究
王星
年第 期高 教 探 索 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性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王星李怀龙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星,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李怀龙,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淮北)本文系安徽省 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教育信息化 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化配置机制研究”();安徽省 年度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教育信息化 驱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转段升级运行机制研究”();安徽省 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互联网 驱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摘 要: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视域出发,发现高等教育信息化面临因理想预设而发展动力缺失的问题,存在教育资源配置理念依然机械固守的实然困境,需要以发展性资源配置的融合共生理念实现发展变革。文章通过解构发展性资源配置逻辑,即聚合汇能、精准赋能和综合增能,建构了发展性资源配置模式,涵盖实体化配置、网络化配置和虚拟化配置,规划了发展性资源配置策略,涵盖多元协同、基建升级、数据赋能和治理创新。发展性资源配置理念的建构,为破解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度创新发展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实现高等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赋能发展性资源配置理念转向(一)理想预设: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力缺失信息化是中国特色“新四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信息化贯通“器”“法”“术”和“道”,能够发挥综合之效,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重大影响,其建设成效将直接影响新时代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发展。高校一以贯之地被认为是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肇始之地。首先,政策规划的策源地,高校集聚各领域专家学者,在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技术装备的革新地,高校工程中心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和校的综合发展体系,能够输出集硬件设备与解决方案于一体的各类系统;再次,能力培训的集散地,高校承担着区域相关教育领导的信息化能力培训,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的任务。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显著优势,让人们容易误以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必然会获得良好发展,进而产生“理想之境”的发展预设。然而,现实当中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远未达到预期,反而存在着发展动力缺失的问题。首先,政策重心下移导致发展动力不足,当前宏观政策聚焦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阶段性跃升发展迅速,区域内聚集、区域间协同发展效应凸显,而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统筹则存在深入推进缓慢的问题;其次,分校式建设导致发展不平衡,高校的相对独立性虽然获得了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但是信息化建设却存在相对封闭、协同不足的问题,致使发展差异性显著、整体发展效能无法显现;再次,局部式发展变化导致难于达到变革节点,高等教育信息化以校为主的发展方式,致使发展力量单薄只能选择局部修补式改革,难以形成聚合发展的变革效应。可见,高教管理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性资源配置机制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想预设”并不能掩盖其日益显现的动力缺失问题,亟需找到突破发展的切入点,以实现发展形态的实然跃升。(二)机械固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实然之困课程建设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十大重点问题之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破局关键在于转变资源建设的思路,用新兴技术驱动资源流动配置、盘活资源存量、激发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生优势。伴随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推动新型数字教育资源持续涌现,例如直播课程、云教材、全息资源和三维资源等,高等教育资源形成了五大金课建设体系,即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已经从“应用阶段”转向“融合阶段”,“创新阶段”的探索也在深入开展。然而,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构建仍然采用分校进行传统的硬件环境、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的思路,致使高等教育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依然不足,共建共享的可持续机制远未形成。在开放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入高等教育领域,新型资源配置机制赋能高等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当下,若仍然无法践行资源创新配置发展理念,将会失去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战略发展先机。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学领域最早提出了资源配置的概念,用于解决有限商品如何实现最佳分配的问题。迁移到教育领域,即是优质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达到最佳效率以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边界最大化。尽管多种类型的大学联盟正在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配置理念,但就目前总体来看,在广度、深入程度方面仍然十分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机械固守。首先,注重校校建库而忽视共建资源库,高校因其资源体量相对巨大,往往寄托于公共资源共享而忽略联合共建;其次,注重校内在线教学而忽视校间共享教师资源,互联网的开放性并未彻底打开校校间看不见的围墙。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资源配置理念尚未形成,亟需打破“互联网”时代仍然倾向保守发展的传统思维,以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变革作用。(三)融合共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理念应然之变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即改变教育结构形态的数字化阶段,增强教育系统功能的智能化阶段和提升教育发展价值的智慧化阶段。相应的信息化资源也已发展出了四种建设模式,即自主开发、共建共享、直接获取和公共资源利用,推动教育形态演变为学生中心、适应控制、自主学习、数据驱动和师生合作。可见,在智慧化发展阶段,由于资源形态、服务方式、使用形式等的变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扩展其本身的效益,而且也会推动学习、教学与管理的深层次变革。但是,信息化发展阶段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性关系,而是呈现出选择性迭代融合的特征。因此,对于教育资源配置而言,一方面需要主动探索信息化新阶段资源配置的新理念、新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同以往配置模式进行有机协同,以资源配置效益最优化为目标,持续引入新技术、孕育新思想、形成新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理念的真正转向。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理念的转变,不仅体现在配置方式的革新与融合,还体现在资源配置与高校发展的融合层面。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增能的生长点。一是对于薄弱高校而言,可以充分共享优质资源,能够有效弥补高校间发展差距,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对于优势高校而言,可以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产生发展的加速效应,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三是对于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则可以形成良性发展的融合共生生态,“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将产生全面的带动效应,能够有效避免高校间出现新一轮发展不均衡现象。因此,表现为可持续取向的发展性资源配置,将成为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度创新发展的关键,这需要系统性的理清发展性资源配置逻辑,建构发展性资源配置模式,规划发展性资源配置策略,形成高等教育信息化赋能的发展性资源配置新格局。二、高等教育信息化生成发展性资源配置逻辑(一)聚合汇能: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配置依托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即是开放、连接与集聚效应,当教育信息资源在网络节点间形成循环流通生态系统时,资源应用的产出效益将呈现指数级放大。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教育服务供给体系是我国在 年需要基本实现的发展目标。“互联高教管理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性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网教育”大平台可以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与教学平台,实现在线资源、优质师资、教育大数据和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从而创新资源配置的服务模式,推动提高资源配置治理水平。“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将实现顶层设计层面的宏观设计,彻底改变分校建库的弊端,保障资源的建设质量,有效避免资源建设的良莠不齐与重复建设,而且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在线教学空间,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优化流转,这将为校际间更高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充分汇聚建设力量,将会形成“中台”式服务新模式,产生系统性的创新发展效应。一是在线资源配置高质量共享服务,每个学校都可以使用该标准化大平台,共享平台内所有功能,每个班级都可以使用合适的教学资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扫除障碍,每个学生都可以使用学习空间,成为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原住民;二是推动多元平台整合实现服务联通,打破校际间、区域间的联通壁垒,将不同资源节点进行连接,形成统一管理,相互开放、衔接的服务新模式,发挥聚合资源配置的优势作用,形成网络化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机制;三是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优质资源配置实践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中介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参与的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可持续的动态优化发展。(二)精准赋能:以智能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配置关键教育资源配置属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范畴,是在每一个教育发展阶段均需面临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从信息技术参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取向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传统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阶段,该阶段信息技术主要起到基础性的环境支撑作用,通过传递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以及实体教师配置来解决信息资源和教师资源短缺或不均衡问题;二是传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协同发展阶段,该阶段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化配置、教师资源的网络化流转开始初见端倪;三是信息技术主导的教育资源配置阶段,该阶段网络化配置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化的教育资源配置引领教育资源的最优化流动。信息技术主导教育资源配置阶段,大量智能技术参与到配置过程之中,将可以实现精准赋能的优化配置。首先,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教育资源配置整体情况进行系统的可视化呈现,能够直观掌握教育资源配置过程全貌;其次,基于数据挖掘、学习分析等技术可以有效分析、预测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趋势,对于实现科学的实时动态决策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再次,智能技术的参与将可实现网络化配置达到甚至优于传统配置的成效,在配置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应用效率、效益等因素,使配置过程更为科学合理;第四,配置联合高校将可以更加灵活进行组合,配置联合方式将可根据共同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配置规划方案将直接聚焦于一线教学、学习与管理。(三)综合增能:以学生信息素养提质增效为配置保障智能技术深度介入的教育资源配置路径,从外在形式来看,主要是通过持续提升高校信息化软硬件智能化水平,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师资源的网络化精准配置。然而,高校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只是为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师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了可能,却并不一定带来教育资源配置效能的提升,师生对于信息化环境的接受程度和适应能力将成为决定优质资源配置成效的关键。这是因为一方面教育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当智能技术引入教育致使其发展超前于社会发展时,师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将不可避免的低于需求预期,并伴有固守原有思想排斥新发展理念的倾向,另一方面师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将会直接影响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否将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主导的教育资源配置,不仅与配置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更为关键的是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师生只有具备了与新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信息素养,方能发挥智能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采取多种途径,以有效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一是加大以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为核心的编程类课程、课程的开课力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等综合能力;二是注重智能技术与授课课程的深度整合,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将智能技术作为常态化的教学应用手段,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参与体验提高信息化学习水平;三是对教师开展阶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以便及时跟踪教学技术更新动态,增强教师的持续性教学适应能力;四是开展基于网络的多元教研活动,将实践型教研、反思型教研和科研型教研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多种类型的网络教研共同体,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环高教管理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性资源配置机制研究境中的教研水平。三、高等教育信息化实现发展性资源配置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进入到